APP下载

课外阅读四重奏

2019-08-27董占军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9年7期
关键词:名著课外阅读读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部编语文新教材对阅读课程结构也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形成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框架,提倡将课外阅读纳入课时计划当中,力求发挥教师的导读作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改变学生不读书的状态。

可以说,课外阅读教学越来越重要。这是时代变化的要求,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生态改变的要求。

那么,怎样将课外阅读教学进行得完整而又有一定的体系呢?我们认为应该弹好下面的四重奏。

一、打造经典课例

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通过教师的先行阅读,设计出多种形式的课型,以此有效促进课外阅读活动的展开。我们始终认为,要想学生投入到阅读活动当中,教师的影响是巨大的,那么教师的阅读也是必须的。师不读书,何以让学生读书?师不读书,何以能引领学生读书?又何以能够有效推进阅读活动的展开?

根据读书的进程,教者可以设计“读前激趣课”“读中促进课”“读后提升课”“读写结合课”等课型。在各种课型中,要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给予学生读书方法,诸如:默读法、跳读法、猜读法、精读法、略读法、浏览法、圈点批注法、摘录法等。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促进作用,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深入一个层次。

例如,一位教师讲授的《城南旧事》一书的“读前激趣课”。

导入环节充分利用突显小说意境的歌曲《送别》,再加上教师情感体验的渲染,有效地与学生形成了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了学生走进小说的热切欲望;教学推进中,图片、视频等多种教学元素的融入,也是激趣的手段之一;对《城南旧事》文学成就的介绍也从文学魅力与价值的角度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另外,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过程中并不力求把小说的全貌推给学生,而是在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不断地设疑,目的也是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总之,一切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就这点而言教学任务就完成了重要一部分。

毫无疑问,要把学生带入名著深处,导读很重要。教学中,“经典提前读”“经典人物链接”“阅读分享”等环节分别指向创作背景、主要人物、小说精彩情节等内容,教师力求通过以上环节的设计帮助学生在阅读名著之前对小说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来更深入地阅读做了很好的铺垫。

中学生正处于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如何引导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务必先读名著,思考设计出经典课例,自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开展丰富活动

课外阅读活动的有效展开,要积极推进形式多样的分享活动,因为阅读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学生身上,各种分享活动的进行,既可以使学生有一个展示的舞台,又可以使所读的内容有一个初步内化的过程。

初一、初二学年,我们可以每周设置一节阅读课,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全校型的读书会,通过“名著再现”“朗读者”等形式,让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表演,如唱歌、朗诵、小品、相声、课本剧等,再现经典内容,分享读书所得,获得阅读的快乐。

也可以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进行“我最喜欢的书籍”“课前讲名著”等活动,让阅读分享日常化,这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看看下面一些老师的具体做法:

“名著再现”活动。如在一次读书节期间,班级先以小组为单位,确定名著,共同研讨筛选表演片断;接下来学生进行分工:编剧、导演、分配台词、准备服装道具等;最后钻研原著精心排练,班级公演后选出《红岩》中给成岗打诚实药剂一段,在学校进行演出。虽仅是一个表演,但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班级中的演员及观众也许一生都忘不了与名著结下的这份缘。这样的活动是对读书的延展深化,很好地推动促进了读书。

“朗读者”活动。就是对经典作品进行朗读,学生了解作者,走进作者的经历体会作品,用声音用情感演绎对作品的理解,通过读出作品的无穷韵味,走进作家的生命,认识这个人,再由这个人深入地理解这部作品,在此基础上,走进作者更多的作品,这样的读书活动会让学生有丰厚的收益。

“课前讲名著”活动。每天课前三分钟,由一名学生讲名著,提前一周时间安排人选,将周一至周五讲名著学生名单写在班级后面黑板上,每一天由谁来讲一目了然,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准备时间,提炼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讲说时围绕回目,演绎情节,适当加入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要求声音洪亮,姿态自然,情节设计要紧张刺激,多运用口语化的语言,结合眼神和肢体动作,力求通俗易懂,生动有趣。

为了更好地开展这项活动,老师指导学生结合回目的内容,将重要的人物和事件等信息,呈现在黑板上,标画出彼此之间的关系图。这样,学生可以利用关系图,轻松自如地解读,其他学生也可以通过关系图准确把握主要内容,收效很好。

为了让这项活动顺利开展,老师先从班级的优生开始,让他们给其他学生做示范,经过一段时间,待其他学生对讲名著有了一定认识之后,再安排中等学生来展示,接着再适当安排后进生参与进来。学生一个个在课前积极准备,或认真阅读原著,或向讲过的学生请教,然后自己反复练习,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对于个别有畏难情绪的学生,老师课下及时做好思想动员,同时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允许他们可以先按照准备的材料来讲,课上展示时以鼓励为主,幫助他们增强信心。这样,所有的学生会逐渐地参与进来。在以前一名学生讲名著的基础上,老师又尝试让两个学生搭档来展示,这种方式可以弥补一个学生因紧张影响发挥的弊端,两人你一言我一语,既有相声语言的幽默风趣,又有评书语言的生动形象,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共同解读名著,受到更多学生的青睐。

除此之外,有的老师还开展了“每日美文”“读书漂流”“书香小组评选” 等活动,这一系列的活动有效地促进了读书,又深化了读书。

三、形成精彩输出

所谓的“输出”是指学生的课外阅读输出,即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形式将自己的阅读收获展现分享出来。学生的阅读是输入,但是学生读得怎么样?则要通过“输出”来检验。只有高质量的“輸出”,才有高质量的阅读。强调“输出”,就是要避免那种为了读而读的弊端,真正让阅读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输出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绘制情节脉络图、人物关系图,还可以建立人物档案,绘制情景画面,如有个学生绘制了武松打虎的画面,看看武松那粗壮的胳膊,老虎的血盆大口,武松的英雄形象跃然而出,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也就通过画面表现出来了。还有的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他们用文字记录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如用诗化的语言评价人物,这是一个学生以诗化的语言来评价诸葛亮:“诸葛一生多锦囊,奇谋妙计不胜防。忠肝赤胆仁义重,辅佐先主终称王。火烧新野初登场,智激周瑜战长江。草船借箭巧施力,舌战群儒斗四方。七擒孟获留清史,六出祁山美名扬。空城险计退强敌,鞠躬尽瘁世无双。”虽然还有些稚嫩,但是可以看出他对人物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阅读输出的形式还有很多,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类:(一)文字类:读后感、书评、微论文、书信、续写、改写、扩写、缩写、咏人诗、歌词、剧本、人物传记、人物纪年表、腰封设计、推荐语、辩论稿等。 (二)图画类:思维导图、谱系图、人物旅行图、人物形象复原图、物件复原图、地形图、手抄报等。(三)视频类:辩论视频、课本剧表演视频、自制动画或视频、讲故事视频等。(四)创意类:书签秀、诗画擂台、游戏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等。

无论哪种输出形式,都要建立在认真深入的阅读基础上,力争拥有“独创性”“思辨性”“逻辑性”“审美性”。

四、进行多元评价

评价方法的形成是推进课外阅读的必要保障,如何有效地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指导,一些形式适当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一些形式:

(一)激励性评价

激励性评价就是通过一定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获得阅读上的成就感。可以采用读书征文、名著知识竞赛、读书笔记展览等形式,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当然,日常读书中的及时鼓励也很重要。

(二)自主性评价

课外阅读是一个长期缓慢的渐进过程,评价自当融入整个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很重要。引导学生每学期把自己的阅读输出整理成册,学期末写一篇读书叙事,记录自己的阅读轨迹。几个学期下来,自己读书的成长状况清晰自现。

(三)考试性评价

考试是教与学行为方向的指挥棒。将整本书的阅读纳入正规考试,是促进课外阅读有效展开的重要方法。它与单篇阅读的考试应有一定的区别。了解了、理解了、探究了,是整本书阅读考查的三个维度,整体上要侧重考查学生对整本书的感受、理解、分析和欣赏。

以上的“课外阅读四重奏”是从部编教材课外阅读课程化的角度进行思考的,避免了课外阅读教学的碎片化。可以说,系统的旋律才会有动听的效果。

董占军,黑龙江哈尔滨阿城区教师进修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名著课外阅读读书
我爱读书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我们一起读书吧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读书为了什么
名著,我想挽着你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