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

2019-08-27王迎迎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9年7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传统语文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传统文化经过漫长历史的沉淀,到今天已经是我国重要的精神宝藏。当前高中生身心仍处于发展阶段,对于传统文化接收的意识并不高,而语文课程与中华文化之间具有高度相似的普及性,所以需要教师教育理念,重视对语文课程丰富性的强化,为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出帮助。

一、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从高中生身心发展情况来看,其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仍处于发展阶段,由于实践生活较少,所以思想价值取向并不坚定,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性学科需要发挥出自身优势,结合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不断从思想、精神、道德等方面引导并感化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三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位置也逐渐被突出,对应开始承担更多的责任,从贸易、文化等多个方面开始加快与西方的交流,因此就导致外来文化的入侵,例如:当前很多高中生自身意志不坚定,却盲目追求西方消费主义的快乐,导致学习兴趣、课堂注意力下降。思想是行为的指挥家,所以需要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其认识到传统美德的重要性。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直以来,科学和教育都是我国核心生产力,语文课程相比较于其它学科更具有基础性、人文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两者关系可以说:文化是学科的灵魂,而语文是文化的载体。

二、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语文作为我国母语课程,在高中阶段起到重要作用,从文化传承角度来看,良好的语文课堂教育方式能够有效推进文化的发展与前进,让更多青少年深化爱国思想,发挥思想的引导作用,带动语文课堂学习积极性。但是,目前我国有很多教师在岗时间较长,加上应试教育的压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更加看重知识技能的学习,例如:文言文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占据较大比重,很多教师为了达成教学进度,就会开始套用模板方式:阅读全文——逐字翻译——字词讲解——分析背景——选段背诵,在这种模式化的教学结构中,虽然教学进度目标达成,但是文言文中特有的人文历史、精神文化则被忽略。2017年我国教育部门最新发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指导文件》中提高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相对于2003年发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来说,更加注重对文化内容的引导,增加了“语文课程需要凝聚并发展中华文化,培养民族精神,发挥语文课程创造力以及应该有的文化导向作用”相关要求。由此可见,我国对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引导十分关注,增加这一观点也正是由于近几年我国应试教育形式研究,导致传统文化不断遭受冷落,因此新课程标准中也要求语文课程急需提高中华传统文化的传统理念,加强高中生民族认同感。

三、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创新课堂结构

一直以来,我国高中语文教学都习惯应用“讲授式”方法教学,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从课堂结构上来说,学生主体位置没有被体现出来。新课标中教育理念提到,在教学时需要尊重学生主体位置,将其看做动态发展的独立个体。受到传统思想制约,在讲解传统文化知识点的时候,大部分教师都是按照文本教案逐步进行,课堂结构较单一,长期如此就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厌倦心理。为改善这一问题需要从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入手。各民族语言都与其发展历史息息相关,可以抓住这一特点,将语文知识点转化为生动、活泼、至关的故事,增强课堂人文性,例如:在讲解文言文、古诗词的时候可以将教学目标划分为多个有阶段性的学习任务,结合小组讨论的方式,将学习任何合理分配,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到其感兴趣的内容,重点对其兴趣浓厚、具有时代意义的知识点进行延伸,在学习苏轼《赤壁赋》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时讲述作者写作的历史背景与生平环境,引导学生从思想上感受文章含义,《赤壁赋》中运用了大量对偶句式,还可以将这种对偶句式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对稱思维联系在一起,提问学生“生活中的对称思维体现在哪些地方”,在问答过程中,不仅仅课堂知识能够得到巩固,同时还能够舒缓学习压力,拓宽知识视野。

(二)深度挖掘教材

我国当前高中语文教材含金量较高,文章选择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每篇课文都是在丰厚的国学文化中经过层层挑选而总结出来,因此其也是我国珍贵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弘扬并发挥出中国特色文化,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就需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挖掘教材内的文化因素,带领学生正确认识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转变以往逐字逐句翻译的教学方式,通过挖掘教材中的核心思想,带领学生建设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使其向着全面发展方向迈进。语文课程涵盖了很多客体,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共同分析、对比,引导学生转化思维,把语文课堂的教学理念深入到文化思想与文化含义当中。例如:在学习《史记》的时候,教师要带领学生了解教材中的政治抱负与理想,使其能够充分了解到教材中的爱恨情仇。在学习《沁园春·雪》的时候要挖掘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并将这种精神传达给学生。

(三)结合古诗词教学

现行高中教材中古诗文比重较多,其也是深化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古诗文内容丰富多彩,蕴含了丰富的伦理道德,弘扬了我国古代人民的价值观与劳动智慧,传统教学方式中的模板式教学忽略了文化内涵,偏重字词注解等方面的学习,为改变这种模式,就需要提高对古诗文教学的重视。首先,从作者生平故事入手,例如:在学习《蜀道难》一课的时候,教师在课前导入时可以联系作者李白的生平,对其写作喜好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文中弯曲、绵延、崎岖、陡峭的地理环境有更深层次的认知。在背诵的时候也能够提高记忆效果,用感官带动思维。因此教师提高对古诗词的挖掘能力,能够有效深化其中的文化含义,展现中国特色精神,例如:在开展《劝学》相关课程的时候,可以要带领学生逐层分析文化含义,“学不可以已,用心一也”表达了学习就是为了修身养性,需要保证专一的品德,做到善始善终,教师可以将这种精神传达给学生,潜移默化中培养其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四)创设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是高中生成长活动的重要空间,因此在高中语文课程深入中华传统文化时,不能忽略校园环境创设问题。创设良好校园环境能够从直观的角度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例如:在班级墙壁上张贴古文字画、创设校园图书角等等,或者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例如:书法比赛、古诗文朗诵比赛、国画艺术展等等,联动学生参与到其中,散发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新魅力。

(五)重视思维开发

高中时期,学生思维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都处于成长阶段,因此高中教师更需要关注对相关能力的培养,从语文教师角度来看,要重视教学模式与手段的更新。在语文课堂教学时不仅仅需要生动的融合传统民族文化,同时还要联动学生语言能力与沟通水平的探究,在学习古诗词、文言文时加大指导力度,使其能够真正意义上的了解传统文化的作用,如果仅仅逐字逐段的翻译则无法体现传统文化的含义。一直以来我国传统节日都比较多,例如:清明、重阳、端午等节日都涵盖了丰厚的文化意义,所以教师可以将节日活动与语文课程联系起来,使其了解节日背后的意义,开展主题活动,如:中秋时举办思乡诗朗诵活动,清明时候引导其怀念逝去的亲人朋友,端午节举办赛龙舟活动,丰富的实践活动能够带动学生感受良好文化氛围,在开心、愉悦、活泼的氛围中开发思维方式。全方面的鼓励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了解传统文化,培养人文情怀。

(六)转变传统理念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观中提到,教师需要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与促进者,因此想要真正意义上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就必然需要从教师思想观念更新出发,韩愈曾经在《师说》中提到“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由此可见,自古以来教师对于学生都有榜样的力量,高中阶段学生好奇心重,对于新鲜事物好奇心重,所以教师更加需要拓宽自身知识储备,转变传统思想意识,只有自身首先意识到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创新与发展。近几年,社会对于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不仅仅需要在课堂上做好知识引导,同时还需要践行新课程标准中职业道德素养中“为人师表”的要求,利用榜样的力量来带领学生更新语文思维,高中阶段的语文课堂是传播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所以教师要站好传播者的岗位,利用汉语思维来建立良好的学习思路,例如:当前很多年轻教师自身就很容易受西方文化影响,但随着经濟时代的转变,历史证明了西方工业文化的种种漏洞,也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与珍贵性,对此教师需要提高终身学习意识,多利用互联网资源,延伸自己的知识视野。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将重点放在对知识技能的指导,同时需要结合新课程要求,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融合传统文化与课堂知识,将传统单一性教育方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应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突出语文课程的文化魅力,提高学习课堂积极性,优化教学效果。

王迎迎,山东省邹平市黄山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传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