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探纪实摄影中的美学表达

2019-08-26袁笑冬

丝路视野 2019年2期
关键词:纪实审美摄影

袁笑冬

摘 要:摄影的纪实功能是摄影诞生的内在根源和基本表达方式。但是,当下的摄影热潮中,看来, 后期制作技术的进步往往弱化了和否定了摄影的纪实功能,更倾向于突出作品的视觉冲击和艺术特效。本文试图通过回顾世界摄影史并结合中国摄影的国情,探讨纪实摄影中美学表达的不同层次和阶段,树立纪实摄影审美的内在标杆。

关键词:摄影 纪实 审美 标准

一、摄影术诞生之初人们对摄影的纪实与审美需求

自从达尔盖式摄影术于1839年诞生以来,摄影能否被列入艺术的范畴一直存在争议。达尔盖式摄影法在当时的历史时期无疑很好地实现了人们清晰记录生活场景和历史事件的朴素愿望。在达尔盖摄影术传入美国之后,摄影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步,到1851年,波士顿的惠普尔已成功拍摄了月球的照片。但其早期的审美追求也仅在肖像制作上略有实践。塔尔博特也是摄影术的发明与实践者之一,虽然他的摄影法不如达尔盖摄影法的影像清晰富有层次,但纸基的处理技术为摄影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塔尔博特认为摄影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扮演着为事实提供视觉证据的角色。[1]摄影术诞生之初,人们总是欣喜于摄影的逼真和清晰,所以更倾心于摄影的纪实功能。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和高昂的成本,摄影的主要用途还是取代绘画,尤其是肖像画。但是,若以美学标准来衡量,当时的纪实摄影还是非常原始和初级的。

二、19世纪中期纪实摄影的审美标准已经非常成熟和经典

回顾世界摄影史,人们从最初以摄影取代肖像得到满足之后,又有了新的追求,那就是要用摄影留下美好的风景以及人们愉快的旅行记录。1840年,美国波士顿的牙医塞缪尔.比米斯就用达尔盖摄影法记录了新罕布什尔州某个农场的风景。这也许是最早的纪实摄影,他让我们看到了当时新英格兰地区乡村的荒凉和冷酷。也许这正是作者想保留的记忆,或是传达给观者的感受。還有一些同时期的摄影作品,他们拍摄了一些著名的建筑和风景,巧妙的拍摄角度让这些被摄体凸显了自身的优美特点。这些照片因时代久远,被赋予了历史价值和档案价值,单就其审美而言,也完全符合当代摄影艺术的普通标准,诸如构图、光影、趣味中心等等。这类纪实照片的美是传统的,经典的,画意的。他们在忠实记录各类场景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应用了古典的美学标准。除此之外,还有一类社会纪实摄影。他们所拍摄的主角,基本都是普通人物——劳动者、流浪儿童、民间机构职员等。这些作品的拍摄背景是大众生活的劳动场景、特殊事件发生现场,与当今的环境人像可以说是一脉相承。例如曾任马格南摄影通讯社社长的摄影家韦恩·米勒在1950年代拍摄的《Life》专题照片,作品中的筑路工人整齐划一步调一致,与铁轨的线条位置巧妙配合,营造出极富节奏和韵律的视觉美感。[2]这些流传下来的人像纪实摄影都具备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人物特征,很显然,他们已深深打动了拍摄者。这类纪实摄影的审美目的已经脱离了单纯的唯美追求,而是更注重被摄人物的典型性,被摄环境的典型性,表达了摄影者的强烈感受。

三、新闻摄影开辟了纪实摄影的新篇章,战争题材成为考验摄影师的最大挑战

纪实摄影的里程碑是由美国摄影师亚历山大.加德纳开辟的。他于1865年拍摄了刺杀林肯总统的杀人犯执行死刑的场景。此前,从未有人拍摄过类似题材,他是第一个通过拍摄事件过程而完整叙述了一个图片故事的摄影师。这些照片是新闻摄影的先驱,他真正挖掘出了摄影对于重大历史时刻的记录和报道功能,也体现出摄影无法被其他艺术形式取代的唯一性和他对历史瞬间记载的不可复制性。纪实摄影的新闻性和即时性在战争时期发挥了尤其重要的作用,很多经典的作品就来自此类题材。例如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在1936年拍摄的《一位西班牙共和军士兵的阵亡》和1944年拍摄的《诺曼底登陆》。这些战争题材的作品真实细腻地记录了战争的残酷,人性的沦丧,政治的丑陋。卡帕的激情引发了观者强烈的同情和共鸣,他让观者如临其境,仿佛身在战场。他的爱和悲悯超越了信仰,延伸到卷入战争的每个人。这些纪实作品所反映出的人道主义精神,所表现出的对于生命的尊重和珍惜,无一不体现着作者人格的伟大与美好。这种美已经从照片上走下来,进入了观者的内心。[3]

四、我国纪实摄影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一)我国纪实摄影简史

我国的纪实摄影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目前,摄影史公认的中国第一张照片是1844年法国人于勒.埃及尔拍摄的清朝官员耆英。这张照片的拍摄背景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法签署《中法黄埔条约》的谈判间隙。虽然它只是一张肖像,但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记录了中国近代史上屈辱的一幕,同时也宣告了中国摄影史的的诞生,最重要的是,它开辟了用照片记录历史的先河,是中国纪实摄影的鼻祖。摄影进入中国后,中国的摄影技术、审美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基本不间断地与世界摄影史同步发展。在中国近现代摄影史上,出现了众多的摄影大师。他们用自己精湛的技术、敏锐的思想和独特的视角生动地记录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大事件、时代大环境、地域典型特色和社会各阶层的代表人物,比如刘半农、何藩、郎静山、候登科等。这些摄影大师中,最早系统的拍摄某一地域风土人情的当属何藩。他以当时前所未有的摄影方式,开创了香港街头摄影的先河。我们从他的镜头中,可以看到不同时间的香港街道,不同场景中的各色人群。这些景象都是在自然状态下抓拍的,完全没有经过人为设计,却又是那么精准。他们所呈现的,都是这些人和物最美妙的形态和瞬间。由此,笔者意识到,纪实摄影是完全可以站在唯美的角度来寻找时机和拍摄动机。至少,何藩按照这样的做法并坚持不懈,他成功了。照片本身是静止和中性的,他只是真实场景的再现。但当他进入了一个时间的隧道,并打开了人们审美的情感模式,那么他的最大的意义就存在于照片背后所描述和引发的故事和情结,这个意义就远远大于这张照片本身所承载的信息,于是街拍也成就了经典。

(二)摄影、绘画、后期制作谁领风骚

随着光学和数码技术的极速发展,摄影的后期制作突飞猛进,修图软件的智能化水平已经几乎可以取代任何人工操作。摄影师们开玩笑说,只要拍出一张像素足够大的照片,后期可以加工成任何你想要的效果,连底片是否清晰都不重要了。与此同时,摄影设备和手机已成为家庭必备的生活必需品而非奢侈品,摄影技术被迅速普及。摄影的传统纪实功能和专业性已经被大大弱化,而其娱乐性、大众化、即时性日趋显著。后期技术的一路高歌,还带来一个新的现象——摄影与绘画的界限愈发模糊:很多画家为了节约时间把现场和素材拍摄下来,回到画室对着照片创作;同时也有很多摄影家或者画家直接用修图软件在电子底片上绘画和创作。他们的作品带有很鲜明的时代特征,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绘画了,但又不能归入产品设计,于是形成了一个新的艺术门类。那么,摄影在作为一种工具被充分利用和娱乐的同时,他是否丧失了自身独特的艺术特质?摄影的纪实功能在当今强大的修图软件的干扰诱惑下还能保留多少原汁原味?我们今天所探讨的纪实摄影中的美学表达是否是一个伪命题?

(三)中国当代纪实摄影家对于美的发现和表达

中国当代纪实摄影家也对社会生活有着丰富而深刻的记录与表现。比如专门拍摄北京胡同的摄影家徐勇。十数年来,他把老北京传统的胡同文化通过影像进行跟踪记录,有些胡同随着城市建设永远告别了历史舞台,而他的照片就成了唯一的胡同日常生活的历史档案。还有专门拍摄中学校园的任署林。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就以中学生为题材进行拍摄,记录了整整一代人的青葱岁月。广为人知的“希望工程”就是源于纪实摄影家解海龙的《大眼睛》系列照片。这些照片所拍摄的都是我们平凡的日常生活,当我们身处其中时,我们并无感知,而当他们有一天永远消失之后,我们仿佛才了解那是我们历史的一部分,是我们存在过的证明。摄影家马良曾经说,创作应该不止是为了自我发泄,艺术品也不应该只是美丽的装饰品……她应该成为一种安抚,作用于那些我们无法左右,却又萦绕于心的甜蜜和痛楚,让孤独的生命个体找到灵魂的对照物,由此在无常的生活里平添勇气。[4]

(四)纪实摄影的思想批判与终极追问

甘于平常的生活需要勇气,批判平常的生活则更需要勇气。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一批有勇气有担当的摄影家挺身而出专门拍摄此类题材。其中,大家最为熟知的是获得尤金·史密斯纪实基金摄影奖的卢广。他的《关注中国污染》《艾滋病笼罩的村庄》《癌症村的悲哀》等作品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眼球和神经,让观众了解到社会高速的发展带来了这样大的副作用,对环境造成了如此毁灭性的傷害。光鲜亮丽的城市之外,还有地狱一样的村庄,里面的人们在无望的垂死挣扎。摄影家被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呼召,他的相机和镜头就像是一支枪,射出的子弹直指不法商人和背后的黑恶势力。这些照片的美无疑是孤独的,甚至是危险的,他们得到的掌声和威胁同样多。但这样的摄影家也注定是时代的英雄,他们的作品会和他们本人一样被载入史册。

五、结语

美是人人都爱的。摄影艺术诞生之初就是为了留住美和真,尤其是真实的美。但很多时候,摄影家为了美而主动放弃了真。真与美的关系如何处理,就是我们今天探讨的问题核心。笔者以为,美丽应该以真实为基础和出发点。“真”就是摄影的纪实性,他是摄影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美有很多种,也有很多层。记录美丽,表达爱意,宣扬正义,他们的本质都是美,是美的不同深度与高度,但他们都不能离开“真”。真代表着一种诚实和朴素,很多时候他并不美,但这是一种必要的态度,是忠实于历史与现实的客观和理性。真和美有时是幸福,也有时是苦难。当拍摄者的情感源于内在的善良与悲悯,这样的照片才会有温度。善良与悲悯不仅源于爱和同情,更是基于我们内心的公义,因为真实的世界不仅需要对美的称颂,更需要对丑与罪恶的鞭挞。

综上所述;一切情感、情绪和思想都是纪实摄影中美的构成要件和表达手法。他们可以内化为一种动机和叙事,也可以外化成一种形式和技巧。当这些要件和手法有效地应用并被观者感知时,这张图片也就成功地拥有了自己的审美表达——好作品,会说话。

参考文献

[1][美]内奥米·罗森布拉姆.世界摄影史[M].中国摄影出版社,2012:29.

[2]蒋载荣.摄影的视觉心理[D].中国摄影出版社,2014:202.

[3][美]罗伯特·卡帕·传奇卡帕[D].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北京出版集团公司,2011:12.

[4]李楠.影响.中国当代摄影精神交往录[D].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摄影出版社,2013:237.

猜你喜欢

纪实审美摄影
Celebrate Spring Festivalin Xuzhou 徐州过年纪实
郑州擂台赛纪实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混乱实验室纪实
混乱实验室纪实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