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春校园题材网剧的集体记忆构建研究

2019-08-26张鹏卢秋冶

神州·上旬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集体记忆青春

张鹏 卢秋冶

摘要:近年来,青春校园题材网剧呈现出日益火爆的发展趋势。此类网剧常通过第一人称代入化、青春校园符号化、移情式共鸣、使用满足感获得和现代化参与方式等手法构造强体验感、交互式的集体记忆,让观众在观剧过程中实现情感的共鸣、自我的成长、压力的消减并实现价值观的引领,进而实现此类型网剧的口碑传播。未来,青春校园题材网剧中集体记忆的构建也必将呈现出更加注重“自己人效应”,关注社会效益以及“青春+”趋势等新时代特点。

关键词:青春校园;集体记忆;移情式共鸣;参与方式现代化;青春+

一、何种记忆

青春校园题材的网剧作为近年来网剧发展的流行趋势之一,其设定的背景环境和剧情的跌宕起伏都是与校园生活息息相关的。在此类作品中,往往通过讲述与目标受众情感、审美相契合的青春校园故事,使得观众在观看剧目的同时,产生心灵深处的情感共鸣,唤醒观众们的青春回忆,从而构建一场具有“集体性质”的记忆高潮,最终实现良好的营销效果。

这种具有“集体性质”的记忆高潮,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将其命名为“集体记忆”。这一概念最初由莫里斯·哈布瓦赫(1)提出,其被定义为一个群体里或现代社会中人们所共享、传承以及一起建构的事或物。青春校园题材的网剧正是将过去的青春记忆提取出来,根据现在的社会环境进行加工,通过网剧的形式展示出来。

二、如何记忆

(一)第一人称代入化

网剧和其他影视作品一样,本质上是在讲述一个故事,叙述视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构建集体记忆而言,第一人称叙述往往更能给观众代入感和真实感,引起共鸣,进而唤醒集体记忆。

以《最好的我们》为例,该剧以耿耿为第一视角,回忆了她和男主角余淮在高中三年的同桌时间里共同成长的故事。“我”就是故事主人公,由“我”来回忆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同时也作为画外音,穿梭在过去和现在之间,渐渐铺开整个故事。[3]在第一集中,主人公“我”就发出了画外音:“当时的他,是最好的他,可是很久很久以后的我,才是最好的我。”剧中的“我”就是回忆的载体,带着观众重历青春,用个人记忆唤醒集体记忆,更加真实地展现了80、90后的青春,唤醒集体记忆。[3]

(二)青春校园符号化

所谓符号,是指那些能够唤醒集体记忆的标志。每个年代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一些代表性事物,包含特定的音乐、场景、仪式等。这些元素带有时代的印记,在剧中出现时能够触发观众对以往生活的记忆,从而唤醒集体记忆。[3]

以《最好的我们》为例。第一集中,器材室中耿耿和余淮一起听了一首歌——周杰伦的《晴天》。周杰伦的这首《晴天》是在2003年发布的。第二十二集中,余淮竞赛失败,耿耿为他放了一首励志歌曲——范玮琪的《最初的梦想》。这首歌曲是2004年发行的。这些歌曲都与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相贴合。同时剧中角色每天穿着的蓝白相间的宽大校服,军训、“一二·九”大合唱、话剧排练、物理竞赛、考试、每月一次的月考总结大会和教导主任永远训不完的话都是一代人真实的青春。这些元素都是唤醒集体记忆的重要符号元素。

(三)移情式共鸣

移情式共鸣与移情心理有着紧密的关联。瑞士心理學家C·G·荣格(2)曾指出,在催眠治疗法中,病人会将自己过去生活中对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投射到心理咨询师身上。同样,观众在观剧的过程中注意力集中,全身心地沉浸在剧情中,观众的情感也会随之转移到剧中角色的身上,觉得自己是和剧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1]移情心理实现了剧情与观众情感上的契合统一,而这种情感上的共通而引发的共鸣则最终实现了心理认同感较强的集体记忆的构建。

例如《最好的我们》中,潘主任的讲课、训话等情节;余淮天真烂漫的笑容、桀骜不驯的投篮,和耿耿一桌时亲昵的小动作,让无数让观众们发出了“高中欠我们一个余淮”的呼喊。可见,通过移情心理,触发观众的记忆点,实现回忆的唤醒的意义所在。

(四)使用满足感的获得

使用满足感一词源于丹尼斯·麦奎尔(3)提出的使用与满足模式,即将观众不单纯的当做传播过程中的受众,而是有着特定需求的集体。郭庆光(4)提出,电视媒介提供给观众的“满足”主要有四个,即:心绪转换效用、人际关系效用、自我确认效用和环境监测效用。[1]

以《最好的我们》为例,剧中潘主任回怼寻衅滋事的小混混金句频出让观众获得片刻的轻松感,实现心绪上的转换;耿耿与原生家庭、重组家庭之间的情感问题;贝塔、耿耿和简单三人小组的革命友谊……成为人们的谈论话题,满足自己日常人际交往的需求,使得观众从其中获得人际效用的满足感;选择“耿耿余淮”的宿命男主还是“耿耿星河”的暖男男二在引发热议的同时也对观众现实生活中的爱情观进行了敲击与叩问,通过对剧中的人物进行自己的价值评价,对于剧情中矛盾冲突的解决方法进行自己的判断和思考,也帮助观众实现自我认知和自我反省,避免在以后的生活中出现和剧中角色同样的失误,即实现了自我确认效用和环境监测效用。

(五)现代化参与方式

相比其他年代的青春校园题材剧的集体记忆,互联网时代的技术条件下,集体记忆呈现出更强的交互式体验,即人们可以在观剧的同时通过观剧平台的弹幕或其他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观剧心得与自己的故事,使得观众在极强的参与感中得到更多的关于集体记忆的情感共鸣。

如《你好,旧时光》是爱奇艺自制的网络剧,作为振华三部曲之一、《最好的我们》的姊妹篇,原有小说改编翻拍,其依托于网生代观众,借助爱奇艺这一网剧平台,通过发表弹幕、发表影评、加入爱奇艺泡泡圈寻找具有相同爱好的用户,和他们一起讨论剧情,讨论演员的演技,或者其他社交,媒体。如知乎、微博等等发表自己的看法,获得点赞、转发和评论,为该剧的传播与推广实现了口碑上的助力,热议中的话题也将观众更加融入到青春校园的剧情氛围中,实现了在互动交流中构建更强的集体记忆的归属感。

三、为何记忆

(一)实现口碑的传播

口碑传播享有“零号媒介”之称。简单来说就是一种非正式的人际传播,通过家人、朋友、其他消费者的直接使用经验来影响消费者态度和行为。青春校园题材的网剧通过构建集体记忆,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回忆,引发观众通过各种途径抒发自己的观剧感受从而实现口碑传播。以《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为例,其构建的具有初恋般特质的“小美好”集体记忆,引发无数网友关于单纯、青涩的校园爱情的回忆与遐想。“辰希夫妇”花式上热搜,贴吧无数剧迷脑洞大开续写“甜宠”婚后文,b站上该剧剧情剪辑层出不穷……都证明了是“口口相传”的口碑传播的强大营销效果。

(二)助力观众的成长

对于尚未经历和正在经历青春校园时期的观众而言,剧中的集体记忆的构建可以让其剥离于其现实所处的环境,或对比剧中与现实的不同处,或寻找现实与剧中的共鸣点。这部分观众会从具有大众化特点的故事情节中获得对自己现实生活有帮助的建议与启示,同时处于上帝视角一般预见到自己未来将要经历的事情并为之思索,帮助其更好的理解当下的生活,成为更好的自己。对于已经历过青春校园时期的觀众而言,剧中的集体记忆的构建更多的是帮助其消减压力、追忆往昔以及自我和解。一方面通过集体记忆唤醒青春校园时期所经历的美好,从现实生活中解脱自我。另一方面,青春校园时期中的遗憾和悔恨,一定程度上通过剧情重现,随着剧情的走向,得到了不同的结局,使得观众内心的遗憾能够加以缓解。同时将个性化的事件大众化,也会暗示观众,遗憾和悔恨很正常,让观众一定程度上选择释怀。

(三)引领正确价值观

当代青少年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日新月异的生活和不断更新的观念让他们在开阔眼界、丰富知识的同时也更容易陷入迷茫的状态。很多青少年不知道该如何度过青春,如何正确面对身体和心理的巨大变化。成功的青春校园网剧中往往会有一些正面的人物形象,可以鼓励青少年向优秀的人物靠拢,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如《最好的我们》耿耿没有天资聪慧,却在高考之路上永不言弃;《你好,旧时光》余周周的家庭支离破碎却没有让她丧失乐观心态;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让青少年在观剧之外体会到剧中人物的优秀品质,启迪青少年反思过去、珍惜当下、放眼未来。[2]

四、建议

(一)关注“自己人效应”

“自己人效应”,即使得受传者在信息接受的活动中感到传播者许多方面与自己有相似之处,并在心理上将其定位为“自己人”,从而更好的构建集体记忆,使传播的影响力更强。

以《恶魔少爷别吻我》和《最好的我们》为例。《恶魔少爷别吻我》讲述了失去母亲无依无靠的安初夏被豪门阔太收养,与豪门少爷韩七录发生一系列情感纠葛的故事。而《最好的我们》则从怀旧写实角度,讲述了耿耿、余淮男女主人公在高中的青涩美好时光。前者是戏剧和狗血,后者则是怀旧与现实。《最好的我们》中校服、高考、就业和观众的现实轨迹契合度较高,使其“自己人效应”更好的发挥作用,获得更高的爆棚的收视与口碑。可见从“自己人效应”出发,贴近真实的青春校园环境,可以实现更好的构建集体记忆,实现收视与口碑的双丰收。

(二)关注社会效益

越来越多青春校园题材网剧的创作者将预期回报全部集中于经济效益上,重数量不顾质量,甚至一味地将打架斗殴、流产堕胎、校园霸凌、逃学打游戏等故事情节聚焦放大,以本不必要的低俗、恶劣情节填充构建集体记忆来抓人眼球,搏得收视。叛逆不羁的青春记忆不能刻意回避,但绝不能聚焦渲染,而应采用合理的形式和方法,关爱青春中的叛逆人群,并引导其顺利且和缓的度过这段岁月。这不仅是作为青春校园题材网剧创作者应有的职业素养,更是作为创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三)关注“青春+”趋势

目前来看,青春校园题材网剧市场中,“青春+”趋势的集体记忆正在蓄势待发。如尚未播出的《我在未来等你》、《全职高手》分别通过“青春+穿越”和“青春+励志”引得观众翘首以盼;已播出的《忽而今夏》的“青春+异地恋”;《最强男神》的“青春+网游”;《热血狂篮》的“青春+竞技”无一不体现了不同元素混搭下的集体记忆对于青春校园题材网剧的整体塑造效果。未来,垂直细分的“青春+”式集体记忆必将得到更加全面的丰富与发展。垂直细分式的“青春+”集体记忆能够实现更加精准的定位受众,更加精妙的展示不同群体的共同回忆,更加具有创造性的展现不同青春主题,助力集体记忆实现多层次的覆盖。

五、结语

不同的构建手法,不同的故事背景、不同的人物情节构建出的集体记忆千差万别,但是究其本质,集体记忆即通过一定程度上的写实主义表现手法,引发人们情感深处的共鸣,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三观,健康积极面对生活,珍惜现在的时光。其意义也不仅在于对旧时光的留恋与不舍,更要通过集体记忆的构建,反馈正能量于社会。同时,让更多的从事该领域的人员获得有益的借鉴意义与启发,才是研究集体记忆的真正意义所在。

注释:

(1) 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2) C.G.荣格.移情心理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 公司,1946:158-133

(3) 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

(4)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11:165-168

参考文献:

[1]林米涛.新媒体环境下青春校园网络剧的生存之道——以《你好,旧时光》为例[J].新闻知识,2018 (05):81-84

[2]宋爱玲.青春网络剧里的集体记忆狂欢—以《最好的我们》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06 (11):127

[3]肖晴文.怀旧电视剧对集体记忆的建构与呈现—以韩剧《请回答1988》为例[J].声屏世界,2016 (7):34-35

此文章受“北京邮电大学大学生研究创新基金;北京市共建项目专项”资助。

作者简介:张鹏(1998.09.01)女,籍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民族:汉族,学历: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卢秋冶(1997.04.22)女,籍贯:河南省滑县,民族:汉族,学历: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英语。

猜你喜欢

集体记忆青春
幻青春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网红”微博广告研究
青春不打烊
古装电视剧与大学生的集体记忆
新闻社群的“情怀”策略建构
我的青春谁做主 爆笑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