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护理路径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手术患者快速康复的效果分析

2019-08-26陈美芬杜银嫦孔令霞宁碧娴温碧愉廖楚羽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19期
关键词:下腔入院住院

陈美芬 杜银嫦 孔令霞 宁碧娴 温碧愉 廖楚羽

(罗定市人民医院,广东 云浮 527200)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有着较高的致死率,对患者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都造成了严重威胁。且多数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往往伴随肺部感染、脑血管痉挛等多种并发症,为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十分必要。临床护理路径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它是对某一诊断制定的具有科学性与时间顺序性的护理计划[1-2];本次将主要针对临床护理路径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手术患者快速康复的应用价值作出深入讨论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手术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男31例、女19例,年龄38~67岁,平均年龄(52.5±14.5)岁,Hunt-Hess分级:Ⅰ级13例、Ⅰ级25例、Ⅰ级12例,在手术治疗中行一般护理干预。观察组男33例、女17例,年龄36~66岁,平均年龄(51.0±15.0)岁,Hunt-Hess分级:Ⅰ级14例、Ⅱ级26例、Ⅲ级10例,在手术治疗中行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所有患者与家属对本次研究观察皆知情同意,且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组间患者一般资料相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表1 两组间患者在经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n)

1.2 方法:对照组在手术治疗中行一般护理干预,即在患者行手术治疗前行健康教育,治疗前后加强病情监测与生命体征监测,并展开输液护理,并发症干预等措施。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治疗中行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在患者入院后安排主治医师、责任护士针对患者病情、护理需求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3],并根据其护理路径进行干预。

术前护理:①心理护理:入院后第1天,根据患者具体并可行入院评估,同时患者因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症状,使其在心理上易产生烦躁、不安等负面情绪,同时因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知,多伴随焦虑情绪;因而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对其展开健康教育,提高患者与家属对这一病症的深入认知,使其能够以平和心态面对疾病,并积极配合治疗工作展开。同时叮嘱家属多给予患者心理上的安慰与支持,避免情绪失控或因躁动加重颅内再出血症状[4]。②术前准备:在患者入院后开始做好手术准备,在第2天行DSA检查,检查前每1h观察患者血压、生命体征变化,检测其水电解质等内环境变化,注意患者四肢活动与语言情况,让其注意休息,避免不必要挪动,确保患者大便通畅,肢体处于功能位,加强监测力度,对烦躁患者可适当给予镇静剂。

术中护理:根据临床护理路径表,患者在入院后第3天展开介入手术,护理人员要对患者所行手术步骤进行熟悉,协助患者呈舒适体位,调节适宜的温湿度,注意空气流通;并未患者建立静脉通路,配合麻醉师对患者行麻醉。术中通过神眼或握手等肢体接触给予患者安慰和鼓励,注意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与临床表现。

术后护理:入院3~7 d,手术完成后将患者再送至ICU监护室后对其行持续低流量吸氧,让患者绝对卧床,使床头与地面呈15°~30°,以降低颅内压;注意观察其是否出现意识障碍、呕吐等症状,以免出现血压升高致使瘤破裂发生。同时加强对患者穿刺部位的护理干预,术后患者穿刺部位多会出现瘀斑、出血等症状,因而需对其患侧下肢制动6~8 h,并对穿刺部位行加压包扎,或以2~3袋食盐袋行局部压迫8~12 h;注意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下肢是否出现肿胀等症状,定时对其按摩,以免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同时患者术后易发生脑血管痉挛并发症,因而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常规泵入尼莫地平,并注意患者肢体活动、意识、瞳孔变化。入院后8~15 d,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尽早展开康复锻炼;入院后16~29 d,对患者及家属展开相关疾病预防一级、二级知识讲解与宣传。在确认患者无肺部感染或血管痉挛等并发症发生后,可安排患者出院,并在出院时,指导其保持积极心态面对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个人卫生清洁等,出院2周内由责任护士电话随访,患者在出院后3~6个月通知患者复查。

1.3 判定标准:对比两组间患者经不同方式护理干预后住院时间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肺部感染、脑血管痉挛、下肢静脉血栓等。

1.4 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本次研究讨论数据,将其均纳入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其中计数数据资料用百分比(%)表示,并行χ2检验,计量数据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行t检验,P<0.05则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间患者在经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在治疗中行护理干预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对照组明显更低,两组护理效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间患者经护理后住院时间比较:根据本次研究统计数据显示,对照组患者在术后经护理后住院时间为(12.0±3.8)d,观察组患者在术后护理后住院时间为(5.1±1.3)d,计算结果:住院时间(t=12.148,P=0.000)。由此可得,观察组患者在经护理后,其住院时间相比对照组缩短,快速康复效果理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脑血管疾病,近年来,这一病症呈现出不断增长趋势,因而及时展开有效治疗对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积极意义[5]。介入手术作为常用治疗方式之一,患者在术前多存在不良情绪,使得治疗依从性降低,且术后需绝对卧床,易发生多种并发症,从而降低了手术治疗效果。

临床护理路径作为一种诊疗护理新模式其在得到了普及应用,该模式通过流程化、标准化的护理计划使护理人员对每一护理要点精准执行,将护理工作主动化,确保患者能够得到高质量护理服务[6]。因而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采用该护理模式干预后,其住院时间相比对照组明显缩短,这主要是因在以往一般护理中,因流程不清晰,护理工作较为繁杂,因而容易出现术前处置不及时,术中患者不配合,术后并发症发生等情况,而临床护理路径则通过对护理流程进行计划,确认每天护理内容及进程,以确保护理人员能够做到有序护理,提高护理效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在这一流程中可规范护理人员行为,加强护理意识,提高其护理主动性,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优质的服务,确保各个环节护理到位,最终达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其在介入手术中的应用效果理想。

综上所述,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手术患者在治疗中展开临床护理路径干预,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可在临床中普及应用。

猜你喜欢

下腔入院住院
妈妈住院了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入院教育指南(2021年版)》解读
综合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临床干预分析
1例右心房至第二肝门的下腔静脉损伤患者的急救措施探索
全膝置换术后再入院可以预防吗?
昆明市2012~2020年HIV/AIDS住院患者的疾病谱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为什么容易再出血?
Alzheimer’s patient’s heart doesn’t forget a mother’s day tradition
麻醉前加温输液对蛛网膜下腔麻醉患者中心体温及寒战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