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

2019-08-26李春莉孙小军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19期
关键词:心源性病死率休克

李春莉 孙小军 卢 京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云南 文山 663000)

急性心肌梗死为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死率高,预后差,且多合并心源性休克。发病后,立即给予积极抢救,血运重建术,可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常规治疗方法,以抗休克、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降脂、行PCI术治疗为主。虽可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不尽人意。有研究指出,将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ulsation,IABP)应用到患者的抢救中,可进一步提升抢救成功率。本文于本院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随机选取86例作为样本,阐述了IABP的应用方法,观察了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表1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对比

表1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对比

组别 时间 SBP(mmHg) DBP(mmHg) 心脏指数[L/(min•m2)] MAP(mm Hg)观察组 治疗前 82.9±1.5 36.5±1.7 2.1±0.1 44.5±3.6治疗后 110.8±6.9 67.8±2.5 2.8±0.1 74.5±2.5对照组 治疗前 83.7±2.5 37.0±2.0 2.0±0.3 45.0±1.7治疗后 96.6±3.0 55.2±1.9 2.5±0.1 62.3±1.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43例)性别:男/女=28/15,年龄(63.4±20.1)岁,发病时间(8.5±1.6)h。对照组(43例)性别:男/女=27/16,年龄(64.4±18.7)岁,发病时间(8.6±1.4)h。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具有对比性。

1.2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已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②患者均伴有心源性休克。③患者无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肝素等药物使用禁忌证。④患者无IABP术及PCI术禁忌证,且符合手术适应证。⑤术前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方法:对照组常规给予抗休克、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降脂治疗,同时联合行PCI术治疗:①经桡动脉穿刺置管,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梗死部位,罪犯血管。②借助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③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支架置入。观察组在抗休克、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降脂、PCI术的基础上,行IABP治疗:①经股动脉穿刺,将球囊置入主动脉弓降部下1 cm处。②连接主动脉球囊反搏仪,R波设置为触发模式。③观察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后,将反搏撤出。④术后给予肝素抗凝,根据ACT调整肝素剂量。

1.4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包括SBP、DBP、心脏指数、MAP共4项指标)、治疗效果(包括有效率、病死率2项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心律失常、再发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3项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各项指标对比:观察组治疗后SBP(110.8±6.9)mm Hg、DBP(67.8±2.5)mm Hg、心脏指数(2.8±0.1)L/(min•m2)、MAP(74.5±2.5)mm Hg,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有效率95.3%、病死率4.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

2.3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观察组心律失常发生率2.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具有病死率高的特点。疾病的常规治疗方法,以抗休克、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降脂、PCI术为主[1]。给予抗休克治疗,可有效减轻休克症状。给予抗凝及降脂药物,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改善心肌供血,促进病情缓解。PCI术又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要求将支架置入罪犯血管病变处,使心肌恢复再灌注,确保各器官供血充足,预防各器官及组织坏死,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IABP术又称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要求将球囊置于胸主动脉,调整球囊位置,在心脏舒张期球囊充气,主动脉舒张压升高冠状动脉压升高,使冠状动脉血流灌注得以恢复。将该术式应用到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治疗中,可快速减轻左心负荷,联合行PCI术治疗,对患者心肌功能的恢复更加有利。临床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源性休克的原因,与心肌缺血存在显著的联系[2]。行IABP术治疗后,患者心肌耗氧量将明显下降,冠状动脉血流速度明显提升,心肌缺血显著减轻,因此,休克症状同样可有所缓解。为评估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本文对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行IABP术治疗疾病后,患者SBP(110.8±6.9)mm Hg、DBP(67.8±2.5)mm Hg、心脏指数(2.8±0.1)L/(min•m2)、MAP(74.5±2.5)mm Hg,与行常规PCI术治疗者相比,患者血压指标进一步恢复,心脏指数进一步提升,提示疾病治疗效果明显改善(P<0.05)。进一步观察发现,本组患者有效率95.3%、病死率4.7%、心律失常发生率2.3%,与行PCI术治疗相比,患者预后更佳,优势显著(P<0.05)。左露露[2]在研究中,同样选择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作为样本,对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单独行PCI术治疗,患者抢救成功率为78%,行IABP术治疗,可将抢救成功率提升至95%。行PCI与IABP术治疗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及3%,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该学者的研究结果,与本文基本一致,均证实了IABP术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中的应用价值。值得注意的是,为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治疗期间,应加强对感染的预防。此外,临床上同样应于术后加强对患者足背动脉以及皮肤色泽、温度、血液循环情况进行观察。心率过快,容易影响反搏波波形,且易对球囊的充盈情况造成影响。故建议将IABP频率调整为1∶2,提高治疗的安全性。IABP术后,应给予肝素5000U静脉注射,达到抗凝的目的,避免心肌梗死再次发生。术后,临床应加强对患者并发症的观察以及预防,一旦发现严重并发症,需立即给予处理。

综上所述,行IABP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可促进血压回升,增加心脏指数,降低患者的病死率,预防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改善预后。

猜你喜欢

心源性病死率休克
全髋翻修术后的病死率
休克指数指导在外伤性肝脾破裂大出血患者救护中的应用
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山莨菪碱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观察
分析妇产科治疗失血性休克治疗的相关手段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基于心内科老年患者在院内心源性猝死病因及临床危险因素
死亡率与病死率的区别
心源性猝死的10个“魔鬼时刻”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肺超声在心源性肺水肿诊疗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