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患者对人工智能医疗的认知及信任度调查*

2019-08-23刘伶俐贺一墨刘祥德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信任度医患受访者

刘伶俐,贺一墨,刘祥德

(1陆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重庆 400038,tmmuliull@163.com;2陆军军医大学药学与检验医学系,重庆 400038;3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肝胆外科,重庆 400038)

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图像识别、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关键技术的突破,国内外关于“人工智能+医疗”的投资热度持续攀升,其研究成果正逐渐应用于医疗健康领域,医疗机器人、辅助诊疗、智能影像识别、智能药物研发、智能健康管理等词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于公众面前[1]。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从国家战略层面对我国发展智能医疗作出了明确规划,包括推广应用人工智能治疗新模式新手段,建立快速精准的智能医疗体系,开发人机协同的手术机器人、智能诊疗助手等[2]。可以预见的是,人工智能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医疗,并逐渐取代医务人员的部分工作。作为最前沿的医学高新技术,医疗AI的应用无疑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福音,但同时也必将对现有医疗模式和医患关系带来一定影响,因而医患双方都需要一个认知和接受的过程。为了解患者对AI医疗的认知和信任度情况,笔者于2018年5-6月对重庆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以下称“三甲医院”)的患者进行了随机调查,并对结果进行了总结分析。

1 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2018年5-6月在重庆某三甲医院就诊的446名门诊和住院患者,因其对就医流程和诊疗模式有一定的直观感受,可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2 调查内容与方法

2.1 调查内容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现场随意抽样调查。内容包括四大部分:①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类别、月收入等;②患者对AI医疗的认知情况,主要调查患者对AI的了解程度及途径、对AI应用于医疗领域的当前感受、未来预期及面临问题的看法;③患者对AI应用于临床诊疗的接受度和信任度情况;④患者对AI医疗的其他看法。

考虑到人工智能是近几年才“热”起来的新事物,且它的概念目前并无明确界定,以科学家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基础研究者和人工智能产品设计者、商务人士、政策制定者以及广大公众通常在不同的语境下使用“人工智能”这一术语[3]——它既是一门学科,也是多种技术的集合,更是拥有智能的机器或程序[4]。因此,本问卷对人工智能做了简要说明,并将其通俗地界定为人工智能技术或拥有高智能的机器,以减少受访者的歧义。

2.2 调查方法

调查员在接受培训后,分小组多次进入住院部骨科、普外科、心内科、妇科等十余个科室和门诊部各楼层候诊区、候检区、大厅休息区等处,对意识清醒、无语言障碍的患者或其家属讲明调查目的,征得同意后发放问卷并说明填写要求,患者或其家属当场填写。少数文化程度较低又乐于接受调查的患者,则由调查员以访谈的形式进行调查,并代为填写问卷。所有问卷均于当场填写完毕后收回。共发放问卷460份,回收460份,有效问卷446份,有效回收率为96.96%。

2.3 分析方法

用Excel2010建立数据库,将所得数据进行录入、核对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进行描述。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446名受访者中,男236人(52.91%),女210人(47.09%);涉及各年龄段,以中青年为主,其中,26~40岁占39.46%,41~55岁占28.48%,18~25岁占19.06%;文化程度以大学为主(大专16.37%,本科34.3%),其次为“高中或中专”(23.99%),“初中及以下”也占了相当比例(17.26%),研究生以上只占8.07%;职业涵盖较广,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和职员的占比相对稍大,分别为18.83%和18.61%;月收入以3001~5000元为主,占34.53%,3000元及以下占27.35%,5001~7000元占18.16%,9000元及以上占11.88%。

3.2 患者对人工智能医疗的认知情况

3.2.1 对人工智能的了解情况

人工智能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计算机科学家约翰·麦卡锡等人在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上提出来的。自那以后,AI的研究经历了多次起伏,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开始加速发展[5]。2016年,谷歌开发的AlphaGo程序大胜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使人工智能走向台前,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从调查结果来看,对人工智能“了解一点”的受访者比例最多,占70.4%,比较了解和非常了解的分别为11.43%和1.79%,不了解的有16.37%。可见,对于当前比较热门的人工智能,大多数受访者(83.62%)都是有所了解的。他们了解人工智能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网络(51.57%)、电影电视(36.55%)和使用智能产品(36.1%);另外,“听别人说过”和通过书籍杂志了解的分别为20.63%和21.3%,从事相关职业的占9.64%。当然,也有9.19%的受访者表示“没听说过”。

3.2.2 对人工智能医疗的认知情况

对于“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您感受(或听说)最多的是?”这一问题,80.49%的受访者选择了“微信挂号、缴费、查询检验报告等医疗后勤环节”,其次是辅助诊疗(26.23%)、智能健康管理(26.23%)和手术机器人(24.66%),比例均不高,对其他应用如阅片机器人(8.3%)、智能药物研发(8.07%)的感受更少。另外,有10.76%的受访者对此表示“不清楚”。

关于“人工智能应用于临床医疗是否会给患者带来好处”,60.54%的受访者表示“会”,30.72%的人表示“可能会”,两者共计91.26%;表示“可能不会”(1.35%)和“不会”(0.67%)的一共只有2.02%;另有6.73%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当进一步追问“人工智能医疗会给患者带来哪些好处”时,选择最多的依次为:看病更方便(77.13%)、看病效率更高(70.4%)、诊疗手段更多(49.33%);选择诊疗结果更精准、服务态度更好的也有一定比例,分别为22.42%和13.45%;认为“没啥好处”的仅0.67%。说明绝大多数患者对AI医疗的发展前景持肯定态度,且对其应用于临床诊疗有着诸多美好的期待。

关于“人工智能应用于临床医疗是否会带来新问题”,28.7%的受访者认为“会”,52.91%的人认为“可能会”,两项共计81.61%;选择“可能不会”(4.93%)和“不会”(2.24%)的,一共为7.17%;另有11.21%表示“不清楚”。至于“人工智能医疗会带来哪些新问题”,53.81%的受访者选择了医患直接交流更少,45.07%的人认为存在未知风险;另外,认为医疗责任难以划分(31.39%)、存在隐私安全问题(25.78%)、收费可能更高(25.56%)、缺乏人情味(23.99%)等,也有相当比例。另有4.7%的受访者表示会带来其他问题,并在问卷上做了文字补充,如:有的患者不会使用智能设备,反而增加看病难度;人的复杂性可能使人工智能不能准确判断病情等。认为没有问题的只有0.67%,这与前一题“认为不会带来新问题”的数据(7.17%)有一定差距,可能是有的受访者在见到具体选项后,临时修正了自己的看法。可见,对人工智能医疗这一新兴技术,大部分患者在期待其带来更多好处的同时,也对其可能带来的新问题有所认知。

3.3 患者对人工智能医疗的接受度和信任度情况

患者对AI医疗的接受度和信任度,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信任度越高,接受度也会越高,同样,接受度越高,表明患者对AI医疗的信任度也越高。因目前人工智能在临床诊疗中的直接应用并不多见,故本部分的调查内容,主要围绕就医的各个环节进行假设性提问,以了解患者对AI医疗的接受度和信任度情况。

当被问及“如果某医院拥有较多医疗人工智能设备,您是否会更信任它”时,表示“会”的占28.92%,表示“可能会”的有50.9%,两项共计79.4%;选择“可能不会”(9.64%)和“不会”(2.47%)的共占12.11%;表示“不清楚”的有8.07%。可见,拥有智能医疗设备的医院更容易受到患者信任。

关于AI医疗的应用场景,患者接受度最高的是“挂号、缴费、查询检验报告等医疗后勤环节”,选择比例达84.53%;其次为“协助医生看病、做手术”(55.61%);选择“直接给患者看病、做手术,医生在旁监督”的占14.57%,而接受“完全取代医生给患者看病、做手术”的,仅3.59%,另有4.26%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可见,对于人工智能在临床医疗中的应用,目前患者更能接受它以辅助角色出现,在看病、做手术等重要的医疗环节,人工智能介入的工作越多,占据的角色越重,患者的接受度反而越低。

那么,假设在就医的某些环节,人工智能取代了医务人员的绝大部分工作,患者对它们的信任度会如何呢?本问卷根据就医流程列出6个选项,请受访者用1-5的数值表达对各项的信任度,分值越大,表示越信任。调查结果显示,信任度最高的仍然是挂号、缴费等医疗后勤环节,平均分为4.67;其次为医患直接接触较少的医疗辅助环节,如发药(3.91)、做仪器检查(3.77)、写检验(检查)报告(3.39)等;信任度最低的为诊病(2.73)、做手术(2.55)等医疗技术要求很高的环节,具体见表1。可见,在医疗活动中,与患者接触越多、技术要求越高的环节,患者对AI医疗的信任度反而越低。

表1 对人工智能取代医务人员绝大部分工作的信任度/n(%)

3.4 患者对人工智能医疗的其他看法

对于AI取代医生给患者诊疗,患者最担心的是什么?受访者的选择从高到低依次为:它突然出现故障(70.18%)、它不能与我顺畅交流(56.73%)、它不能理解我的病痛(47.98%)、它给出的方案不符合我的实际(34.08%);此外,担心它的收费太高(17.71%)、没有人类医生水平高(17.94%)的也有一定比例;表示没啥担心的只占1.57%。可以看出,对于医疗人工智能取代医生给患者诊病,大部分患者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担忧。

对于已在我国多家医院开展的机器人手术,患者选择它时会考虑哪些因素?调查显示,受访者考虑最多的依次为:手术效果(68.61%)、医生的操作能力(40.81%)和费用情况(36.77%)。而医生的操作能力与手术效果是息息相关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患者对AI医疗的关注重点,主要在于治疗效果和费用情况。并且,对于人工智能应掌握在“人”的手里有着一定的认知。

关于AI医疗将会对医患关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28.7%的受访者选择了“正面影响,医患更和谐”,17.26%的人选择了“负面影响,医患更疏离”,6.5%的人认为“没啥影响”,而47.53%的人表示“不清楚,难以预测”。

4 讨论

4.1 患者对人工智能医疗的认知和信任度情况

人工智能医疗,是继数字医疗、互联网医疗之后,医疗领域的又一次信息化变革。它的优势在于,借助大数据、超级计算、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能使机器拥有人类医生的行为能力、思考能力甚至情感能力,并在计算能力和学习能力方面远远超越人类,因此可代替以往由人力完成的部分医疗工作[6]。这对于提升医疗行业的诊疗效率和服务质量,更好解决医疗资源短缺、基层医生技术不足等问题有着重要意义[7]。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患者对AI医疗有一定认知,91.26%的受访者认为AI医疗会给患者带来好处,如看病更方便(77.13%)、效率更高(70.4%)、诊疗手段更多(49.33%)等;同时,也有81.61%的人认识到它的应用会带来新问题,如医患直接交流更少(53.81%)、存在未知风险(45.07%)、医疗责任难以划分(31.39%)等。

通过调查还发现,大多数受访者对拥有智能医疗设备的医院会更加信任,但对人工智能应用于临床医疗,患者的接受度和信任度是分层次的。对于人工智能应用于简单的医疗后勤工作,如挂号、缴费、查询检验报告等环节,患者的接受度和信任度最高;其次为应用于发药、做仪器检查、写检验(检查)报告等医患直接接触较少的医疗辅助环节;而在诊病、做手术等医疗核心环节,人工智能介入的工作越多,占据的角色越重,患者的接受度和信任度反而越低。

4.2 患者对人工智能医疗形成梯度信任的原因

进一步分析调查结果发现,形成上述梯度信任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患者对AI医疗缺乏深层次了解。由于目前国内关于AI医疗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应用于临床诊疗的AI并不多见,大部分(84.53%)患者对AI医疗的感受仅停留于微信挂号、缴费、查询检验报告等简单体验,对于辅助诊疗、医疗机器人等缺乏了解,难以想象它在诊疗中会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因此对它在医疗活动中的深度介入持戒备心理。二是患者对人工智能的安全性和易用性存在一定担忧。尽管在理论上医疗AI有很多过人之处,但它毕竟是最新研发出来的机器或程序,在应用之初可能因技术不足、程序漏洞或管理不善而引发设备故障、隐私泄露或其他风险,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但患者是“人”不是“物”,哪怕一点小小的失误,可能就会带来不必要的身心伤害。因此,患者对于人工智能直接参与临床医疗,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安全担忧。另外,AI医疗改变了传统的就医模式,部分患者对自己能否运用人工智能顺利就医感到担忧。三是患者对人工智能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心存怀疑。有效的医患沟通是医疗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也是增进医患了解、促进相互信任的基础。但在AI医疗模式下,“医”不再只是活生生的人,也可以是智能化的机器或程序,传统的医患直接交流可能更多地变成人与机器的对话。因此,患者对AI能否与自己顺畅交流、能否理解自己的病痛、能否根据自己的病情给出个性化的诊疗方案等存在怀疑态度,进而影响到他们对AI医疗的接受度和信任度。

4.3 建议

AI医疗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在看到其美好前景的同时,必须重视其可能带来的新问题,尤其应关注公众对它的认知和信任度情况。因为医疗技术的发展是为患者服务的,最终需要得到患者的理解和接纳。提升患者对AI医疗的认知和信任度,需要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人工智能企业和医疗单位的共同努力。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在舆论上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介绍AI医疗的研发进展、应用现状、用户体验及使用效果等,以提升公众对AI医疗的认知度。二是在技术上要力求安全易用。要树立用户至上、安全为本的设计理念,加强理论攻关,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同时,要推行安全认证,对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进行严格测试,尽可能地增强其安全性和易用性,以提升社会公众的信任度[8]。三是在管理上要建立相应制度和规范。如制定AI研发和应用的伦理规范、安全标准、法律法规及监管体系等,对人工智能算法设计、产品开发、数据采集和产品应用等进行全流程监管[8]。四是在应用中要强化沟通和指导。当前的医疗AI仍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在定位上它只能是医生的重要工具或得力助手。因此,在医疗活动中必须坚持医务人员为主导、人工智能为辅助的原则,医生在推荐患者应用医疗AI时要多解释、多沟通,并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以获得患者的理解和认可,增强对AI医疗的信任感。

猜你喜欢

信任度医患受访者
汉末魏晋时期的医患关系考
今天,你休闲了吗?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高校医患关系研究反思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标准化病人在培养全科住院医师医患沟通能力中的应用探索
全球民调:中国民众对政府信任度最高
汽车养护品行业运行环境分析及提高客户信任度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