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2019-08-22彭萍莉

卷宗 2019年19期
关键词:乡村文化乡村振兴建议

摘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而乡村文化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文章主要介绍了乡村文化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乡村文化的内涵、建设乡村文化的要求及对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建议

乡村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当中的重要一极,乡村的建设是实现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战略就是针对我国乡村建设的重要战略思想。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建设的内容之一,乡村文化的振兴对于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和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1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保障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所在,它为人民群众提供坚定的思想保障。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对于乡村振兴的保障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乡村文化建设是实现农村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全面小康不仅仅包含着经济和物质层面的内容,仅仅在物质上脱贫致富的小康是不完全的小康。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还需要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生活,提高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1]。当下,我国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还落后于经济建设,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匮乏。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就是不断丰富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充实农民的精神世界,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从而在使农民的精神更加强大,使农村在精神文化层面奔小康。

其次,乡村文化的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重要保障。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的衰落和人口的流失是乡村衰落的重要体现。同时,乡村文化的衰落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传统的乡村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农民的文化生活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只有不断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为廣大农民营造出更加丰富的文化生活环境,农民的精神面貌才会焕然一新,乡村文化才能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向。先进的乡村文化对人的导向作用才能够发挥出来,农村才能留住人、吸引人,才能重塑社会主义新农村。

最后,乡村文化建设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2]。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是广大农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得到根本的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切实的提高。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有助于在乡村为广大农民营造出良好的文化生活环境,使农民的日常生活更加充实,满足了农民的精神生活需求。通过乡村文化建设,重塑文明的乡风,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对于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乡村文化建设能够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正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之一。

2 乡村文化建设的内涵与要求

2.1 尊重农民的文化主体地位

一方面,尊重农民的文化主体地位要求在乡村文化建设中以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乡村文化的振兴。农民是乡村文化生活的主体,乡村文化建设必须为农民的文化生活服务,满足农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尊重农民的文化主体地位要求,创作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生产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产品,举办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营造能够充实广大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文化氛围。

另一方面,尊重农民的文化主体地位要求在乡村文化建设中是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尊重农民的文化主体地位就是要在文化建设中维护农民的文化创造权利,发挥农民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使广大农民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亲身实现乡村文化的振兴。

2.2 重视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

所谓的乡村文化主要指的是在农村土地上广大农民创造出来的能够体现当地特色的文化,乡村文化的形态包含了物资和精神两个层面[3]。在现代化的建设中,我国的乡村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农村传统文化的弱化和衰退也相伴而生。为了实现乡村在文化层面上的振兴就必须坚强乡村的文化建设,在文化建设中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是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农村的传统文化是历代农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体现农村历史面貌的精神成果。优秀的农村传统文化是广大农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维系农村生活的共同纽带。传统的戏剧、民俗、节日以及手工艺等是农村传统文化的代表,建设乡村文化就必须保护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样不但使农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还找到了乡村传统和现代进行联系的载体,避免乡村的文化建设出现断层。乡村文化振兴不是将以前的全部推倒破坏,而是在去伪存真的基础上继承优秀的农村传统文化,剔除落后愚昧的封建文化,然后结合农村建设的新需要进行文化的创新。

2.3 推动新农村文化

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要求不断改善农民的精神面貌和思想道德。农民的精神面貌和思想道德素质是新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使农民群众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农民群众摒弃落后腐朽的生活习惯,不断更新观念、解放思想,讲文明、树新风,使农村形成新的文化面貌。

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要求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3]。长期以来,封建、迷信等落后的传统观念和文化是影响广大农民群众精神世界的重要因素,这些落后腐朽的传统文化影响到了乡村文化的振兴,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就必须通过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淘汰这些落后的传统文化,让农民群众在科学文化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之下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观念,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在科学文化的影响下,在思想上变得更加开明、开放,转变保守及落后的思想观念。

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要求不断创新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方式[4]。在健康的文化生活内容的引导下,根据农村的实际条件创造丰富的文化活动,创办唱戏班、合唱团以及书法会等活动团体。以各种文化活动团体为支撑,组织形式各异的文化活动,使得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3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3.1 办好新时代农民讲习所

农民讲习所是中国共产党对于农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探索,在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党在历史上的经验,将农民讲习所运用到改造农民的精神世界,塑造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促进农村的文化建设上来。办好新时代的农民讲习所应该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加强农民讲习所的日常管理。农民讲习所是对农民群众进行教育的重要途径,科学的管理对于发挥讲习所的作用,办好新时代的农民讲习所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建立固定课堂,集中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通过乡镇文化站、精神文明活动中心、村级文化活动室、闲置校舍以及党校等各种活动场所,在重大节假日组织农民群众进行集中讲学。另外,农民讲习所的办学还应该结合农村生产和生活的特点,采取灵活的办学方式,进行流动讲习。在农民群众工作繁忙的时段,很难组织起集中讲学,因此应该将课堂搬到农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场所,深入到生产的第一线进行办学。

二是更新农民讲习所的办学内容。内容的更新是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点,为了使农民群众能够更好地接受新的农村文化,农民讲习所在办学的过程中必须进行内容的更新换代,不断推动讲习所的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办学的过程中农民讲习所应该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精神追求传递给广大的农民群众。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知识传授给广大的农民群众。

三是组建一支高素质的讲习和管理队伍。农民讲习所的管理和建设最终需要靠人来落实,办好新时代的农民讲习所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的支撑。在人才的来源上可以从党校、文化部门、农业科技部门等相关部门中挑选优秀的人才;在人员的配置上,规模要适度,门类的配备要齐全,人员的结构要合理;在聘任方式上可以长期和短期结合,专职和兼职兼具,通过合理地使用聘任方式不断开拓人才的来源。

3.2 保护优秀农村文化遗产

优秀的农村文化遗产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财富,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起到充实乡村文化内容的作用。一方面,要加强古村落、文物古迹、古建筑、古镇、农业遗迹以及民族村寨等物质层面的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些文化遗产是乡村重要的文化资源,不仅拥有文化方面的价值,兼而具备经济价值。另一方面,还要加强民风民俗、民间艺术、民间工艺等精神层面的文化遗产保护。保护农村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护我们的文化、艺术、历史和科学。保护农村文化遗产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将农村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期规划当中,站在全局的高度开展保护工作,提供更好的制度保障[3]。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避免出现为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破坏农村文化遗产的现象出现。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编写农村的文化遗产资源名录,将其分布状况、保护现状以及生存环境进行详细的记录,然后确定保护制度。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将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保证新农村建设规范不会与农村文化遗产的保护相冲突。

二是加快立法的步伐,将农村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到法律当中,建立起完善的农村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目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法规还停留在一个较为宏观的层面上,在相关法律细则的建设上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由于农村文化遗产种类繁多,而且在区域上的差别很大,因此宏观的法律在实施的时候适用性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农村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上进行细化,各地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出台适用性更强的法律法规才能为农村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更好的法律保障。例如,针对一些古村落和古村镇在经济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中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就有必要加快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立法,使得在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将历史街区和建筑保护起来,避免出现人为的破坏和过度的开发。以法律来约束相关的破坏行为,为保护工作提供法律上的支撑。

3.3 重塑适应新时代的乡村文化

在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重新塑造能够体现新的时代特征的乡村文化是应有之义。之所以要重塑适应新时代的乡村文化,是因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农村的生活面貌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出现了新的转变,许多传统的乡村文化已经难以适应乡村的新发展,不能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一些落后的、陈腐的文化和习俗已经被淡化和遗忘,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出现了空缺,而能够适应新时代的乡村文化正是填补空缺的最佳选择。在塑造新的乡村文化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吸收传统民俗文化之中的精华,为传统的乡村文化注入现代化的元素,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创新。

重塑适应新时代的乡村文化要注意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1]。在进入新时代后,农民的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精神和文化需求也产生了新的特点。在构建新的乡村文化过程中,要体现出时代的新特点,贴近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使新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得到提高。重塑新乡村文化必须深入到农村,了解农民群众在精神文化上真正的需求,领悟农村文化生活的新变化,把握乡村文化建设的脉搏,大胆探索新内容,不断开创新形式,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使农民群众能够在思想上接受新的乡村文化的熏陶。

重塑适应新时代的乡村文化要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打造乡村文化传播体系。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深刻地改变了农民的生产,还深刻地影响着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新时代乡村文化的重塑必须依托于完善的文化传播体系,构建新的乡村文化体系必须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一方面,要继续发挥电视、报纸、书刊等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进行乡村文化传播,使得广大农民群众能够通过传统的渠道接触到新时代的乡村文化,接受新的乡村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还要借助于互联网和新媒体扩大新时代的乡村文化的传播途径[4]。随着“村网通”、“村村通”等工程的全面铺开,农村与外界沟连的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新的科技产品已经走进了很多农村家庭当中,并且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成为了农民群众获取文化资源的重要途徑。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传播新的乡村文化不仅可以充实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可以减少腐朽文化带来的影响。因此,通过将传统的和现代的文化传播手段结合起来,打造立体的乡村文化传播体系,可以推动重塑适应新时代的乡村文化的进程。

3.4 因地制宜种好自家“文化田”

我国的农村地域辽阔,农民的数量多,并且不同的地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必须结合本地区的特点,不断挖掘独具地域特征的文化资源。由于其更能反映当地的风土人情,更加符合当地的文化传统,因此也更加容易被当地的农民群众所接受。在振兴乡村文化的过程中,根据本地的文化特色,结合本地的文化资源因地制宜种好自家“文化田”,不仅能够有效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还能使我国的乡村文化更加多姿多彩,保持乡村文化的多样性。一方面,要利用当地的传统节日,组织开展文化活动,让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当中,在推动文化建设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另一方面,鼓励当地的农民群众根据自身的实际组建文化活动团体,组织各种文化比赛,改变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单调的现状。另外,还可以打造农村文化产业,塑造农村文化品牌,在充实农民群众日常文化生活的同时,还能够拓宽农村的经济发展出路,创造经济效益,实现乡村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双赢的局面。

4 小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重视乡村文化建设,赋予农村特色文化新灵魂。塑造能够体现新时代特点的乡村文化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由之路,需要各级政府牵头进行全局的规划,需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更加需要农民群众全面支持,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发挥主人翁精神,主动参与乡村文化建设,親自打造新时代的乡村文化,亲身享受乡村文化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王熙.如何守护乡村文化根脉[J].人民论坛,2018(14):132-133.

[2]王鹏.农村社区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以淄博市张店区为个案[M],山东,山东理工大学,2012年

[3]刘睿,王越.振兴乡村文化探析[J].文化软实力研究,2018(3):73-82.

[4]车传和,刘珊珊.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初探[J].科教文汇,2017(28):183-185.

作者简介

彭萍莉(1968-),女,毕业于西北大学外语系。现任陕西省商洛市图书馆馆长,副研究馆员,陕西省图书馆学会理事、陕西省科学信息学会理事。多年来致力于基层图书馆事业发展,深入研究业务知识,多篇论文发表于国内专业期刊或收录入专业论文集。

猜你喜欢

乡村文化乡村振兴建议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