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改写理论视角下庞德诗歌翻译的探析和思考

2019-08-22武嘉澍

卷宗 2019年19期
关键词:改写庞德理论

武嘉澍

摘 要:埃兹拉.庞德是美国著名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他建立的“意象派”对美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庞德对于中国古典文化,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情有独钟,在其多元创作素材中,中国元素一直是其作品的核心和支柱。庞德“翻译”的中国古诗都收录于《华夏集》一书,受到美国读者的广泛欢迎。美国诗人T.S.艾略特称他为“中国诗歌的发明者”。然而,庞德本人却并不懂得汉语,他自己“翻译”的诗歌有很多对原文意思的“创造性误读”之处。本文通过对庞德所“翻译”的诗歌进行分析,结合操纵派旗手勒弗维尔的“改写”理论,探讨庞德所运用的翻译策略,希望能够对庞德所译汉语诗歌深受欢迎的原因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关键词:庞德;华夏集;创造性误读;“改写”理论

1 引言

20世纪90年代,随着翻译理论范式讨论的逐渐深入,翻译理论家、著名学者巴斯奈特,与勒弗维尔合作共同提出了翻译发展中的“文化转向”理论。“文化转向”理论是在传统对等理论、交际翻译理论、目的论等语义文本视角的升华,也对翻译理论的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时至今日,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文化转向”理论依然具有很大影响力。勒弗维尔在其后期的理论著作中对“三要素”理论的内容进行了详细阐释。由于受到“操纵学派”的熏陶,勒弗维尔提出翻译行为本身是一种对源语文本的改写过程,他的观点极大地改变并丰富了学界对翻译的视角和认识,也为翻译学的理论探讨开拓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2 翻译改写理论的内涵

勒弗维尔其著作《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明确指出:“翻译是对原作内容的一种改写”。翻译的内容如果不能真实表征原作的面貌和风格,主要归结于翻译思考过程受到三种因素的巨大影响,即诗学风格,赞助人、意识形态等。勒弗维尔认为,诗学风格主要涉及两个因素:一方面是当代社会所使用的美学手法、艺术规律、环境认知、文本类型、题材风格等;另一方面是指文学艺术与政治、经济、环境等社会因素中所起到的作用,主要代指文学对社会革新所起到的作用,最终实现人的解放。译者在开展翻译工作的过程中,自身受到译语组织系统文化等诸方面的影响和浸染,而译者心目中的目标读者主要针对目的语受众。因此,目的语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范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作用于翻译文学的整个创作环节。翻译著作也在外来环境的“作用”和影响下产生了变异。意识形态主要代表的是整个社会大环境中占据影响地位的思想观念、政治话语、世界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意识形态既含有社会群体的、上层建筑的,也包含单个个人的意识形态。随着时代的变迁,赞助人在载体及表现形式都会有所不同,当代社会的翻译作品赞助人主要包括媒体、出版商等外在赞助群体。作为执行者,赞助人翻译文学意识形态的执行和操作,存在促进和妨碍翻译文学创作及权利话语的人或者组织。翻译意图、翻译过程及翻译产品为文学作品创作树立的意象,绝大程度上受控于翻译者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意识形态也直接影响权利话语体系的形成。

3 庞德的《华夏集》及其思想阐释

埃兹拉·庞德是一位在英美诗坛上影响力极大的诗人。1914年,庞德受益于费诺罗萨整理的中文笔记,自己创作出了十九首和古典时期具有关联性的诗歌,最后被收录为《华夏集》一书。庞德的诗歌创作,在很大程度及意义上来源于中国古典诗歌。由于其自身具有丰富的意象性和表达张力,中国古典诗歌也极大地拓宽了庞德创作理论,赋予了庞德更深的创作灵感。在其著作《华夏集》一书里,庞德认为中国诗歌呈现出独特的审美特点。庞德完全改变了传统时代固有的直译策略,而采纳自己独有的“改写”策略。庞德认为,诗歌翻译应最大程度上关注翻译文本的意义表达,注重表征文本所包含的内在情感,上述主题思想在他的《华夏集》里也得到了生动体现。美国著名作家T.S.艾略特曾经预言,三百年后的“华夏集”将成为“20世纪诗歌的杰出范本”。庞德的好友福特认为,《华夏集》一书收录的诗集呈现了最高层次的美。《华夏集》一书中的意象和技巧手法帮助我们带来了新的艺术气息。

庞德认为,诗歌翻译的过程中,诗歌意象代表包含主观个体情感的客观物象。庞德强烈反对使用陈旧的文学题材,他认为,语言表现形式需要通俗易懂,准确生动,意象的创造需要凸显新节奏、简练、具体、浓缩。意象代表了能量的“集合”。龐德提出了具有模糊性特征的认知诗学,他认为主体和客体之间是相互间的混合性存在。庞德认为,意象并非主体意识形态的简单外在表征,而是要综合展现主体瞬间的理智与情感。 庞德对于意象和其表达的诗学效果所展开的描述,通过意象描写达成了有机的统一,使意象富有丰富的情感化。庞德的理论观点也有其思维局限性,有注重追求诗歌的形式和技巧而忽视作品之社会意义和思想价值的倾向。

4 改写理论和庞德诗歌的翻译

4.1 诗学和庞德诗歌翻译

庞德在其著名的《意象主义》一书中,详细阐述了意象诗学在处理事物方面的主观和客观原则。庞德绝对不借用对能量表征无益的词;对诗歌节奏的创作需要富有音乐性的短句来反复演奏(弗林特:1990:150)。庞德在其所翻译的诗歌《长干行》虽然受到西方大众的欢迎和欣赏,但也有很多创造性误读之处。“十六君远行”,意思指女方在自己十六岁的时候,男方就已经远行了,而庞德的译文却翻译成了男方在十六岁的时候才远行,造成这一差别原因在于中英文化表达方式的不同,英语作为一种综合性和刚性的语言,具有紧凑严密的语法结构,而汉语则偏重意义分析和柔性,表达较为随意。文中“五月不可触”,是说五月江水上涨,译文却翻译成男方已经走了五个月了;“八月蝴蝶黄”,译文把农历八月翻译成公历八月,造成类似误读的原因在于,庞德对于中国的文化并没有深入了解,从而对原文的意思未能把握准确。

其次,庞德所译诗歌在诗学价值上有很多可以借鉴之处。在庞德的诗歌美学思想里,我们看到了语言的简洁,意象的形象动人,而少了维多利亚时期浪漫主义诗歌的繁冗,雕饰。长干行古诗的表达形式为五言古乐府,押韵且有换韵。而庞德的翻译不求押韵,但求很强的节奏感。“They hurt me. I grow older” 是对原文“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的翻译,译文简洁,两个句子间的停顿,给读者留下自由想象推理的空间。再比如,“Forever and forever and forever”对应“常存抱柱信”的翻译,用词简洁,却强烈体现了原句所要表达的“至死不渝的信念”。庞德译文中很多诗行巧用逗号,形式上使节奏更加鲜明,内容上使意象更加突出。“And we went on living in the village of Chokan: Two small people, without dislike or suspicion. ”是对原诗“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的翻译,庞德将句子和词组进行了巧妙安排,把解释性的并列主语和一个短语放到一行,使行文达意凝练。

4.2 意识形态和庞德诗歌翻译

翻译过程中,翻译者会将个人的主观经验、思维认知、审美风格等渗入其中。庞德的诗歌翻译明显受到了其所在主流社会和自身的意识形态的操控。比如,庞德诗歌“Surprised Desert turmoil,Sea sun/ Flying snow bewilders the barbarian heaven”中自身描绘出三个明显意象。庞德通过意象的叠加构成诗学创作和现代文论中的多层次意象表征,这来源于个人意识形态对庞德的作用。庞德通过自己的主观加工创作,通过发挥译者主体性,运用自己的思想认识、感官理解对诗歌词行翻译中进行舍弃和改造,向读者传达他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与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显著不同,庞德将诸如黄沙,狂风等具体意象做了加工整合,并结合运用对比手法凸显荒凉的场景,向读者逼真地呈现和勾勒出了北国边关地区的萧条景色和场面。再比如,庞德所翻译唐代诗人李白所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作者自己添加了动词“渐渐模糊(blurred)”和“点缀(blots)”,并且和下句中的“现在我只能看到(now l see only)”形成对应,突出表达了作者的愁思。原文“烟花”译为“烟之花朵(smoke flowers)”看似有误译,其实是作者基于自己对原诗句的意象理解而展开的一种再创作,突出了“唯见长江天际流”所要表达的壮阔气势。总之,作为诗人和译者的庞德,其个人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对于其诗歌翻译的操控是不容忽视的。

5 庞德所翻译诗歌广受欢迎的原因

首先,西方读者对于中国古典诗歌所蕴含的庞大意象文化知之不多,东方文化对于他们大多具有神秘色彩,对于庞德当时所描述的真实性并没有开展太多深入的探究,以为其翻译作品表达的确实是“异国色彩”。这也客观要求在现代文化转向趋势下能加强跨文化交流,避免太多文化误读现象的产生。

其次,庞德的“意象派”诞生于西方象征主义思想的浪潮中。西方的翻译理论也在经历着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延异理论等的转变。萨义德的东方学之后,西方人也在不断重新建构对于东方的认识。“华夏”一词也是在西方人眼中,对于“中国”一词进行的遥远,神秘,浪漫色彩的解读。任何一种重新的解构都可以引起西方人的兴趣。

再次,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庞德作为一名西方学者,深知西方人的思维更具对象性,精确性和逻辑性。从庞德的用词特点及写作风格来看,西方人通过逻辑及实物进行演绎和分析的特点一览无余。这也值得引起我们在翻译上的思考和借鉴。

6 结论

本文是基于勒弗菲尔的翻译改写理论视角,揭示了庞德在中文古典詩歌文本翻译进行的改写主要受到了他个人的意识形态的影响。诗歌翻译是文学创作中的高级审美,凝练了人们逼近艺术美的主体感受、态度和评价。庞德的诗歌翻译思想也对比较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诗歌翻译创作中,庞德的创造性误读也为其意象丰富的解释力,为其勾勒出原诗的意境提供了显著的灵感。尽管庞德在诗歌翻译中出现了一些对诗歌词语理解错误的问题,也明显存在漏译的现象导致意境不足。但是,总体而言,庞德译诗善于捕捉诗歌翻译中的意象背后的细腻情感,整体顾及了意象诗歌的整体表征效果,不仅为同期学者提供了丰富参考,更为后代学者在诗歌翻译的创作上提供了重要素材及参考价值。在当代翻译不断全球化及文化交流转向日益加深的趋势下,保留异国异质文化也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提醒我们要对西方国家翻译活动的“文化霸权”及文化渗透倾向引起注意,防止对我们国家原作文化进行过度解读,从而导致文化失真之现象的产生。

参考文献

[1]Pound,Ezra.Cathay[M].New Yor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15.

[2]T.S.Eliot.Ezra Pound: Selected Poems[M].London:Faber and Faber Limited,1934.

[3]Pound,Ezra.Selected Poems[Z].New York:New Directions,1957:52.

[4]弗林特.意象主义[A].裘小龙译.意象派诗选[Z].桂林.漓江出版社,1990:150.

猜你喜欢

改写庞德理论
Erasable/Inerasable L1 Transfer in Interlanguage Phonology: An Optimality Theory Analysis of /aʊn/and Sentence Stress in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走过同一块地毯”:庞德与詹姆斯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馨香与金箔》中的另类“蝴蝶”
“我”与“你”的相遇——庞德、斯奈德所译汉诗的主体间性管窥
庞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