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岭村:谱写新时代脱贫之歌

2019-08-22马鹏程

现代妇女 2019年8期
关键词:木耳秦岭贫困户

马鹏程

秦岭深处有人家

天水市麦积区利桥镇秦岭村,位于被当地人叫做“秦岭梁”的东侧,一条红岩河串联起了村子的5个组。村子不大,只有103户500多人。

在村部安顿下来后,掩映的群山之中的灰色土房子和篱笆墙,立刻把白云深处的村庄模样呈现在我们面前。已是傍晚,静谧的村庄升起缕缕炊烟。

沿着村里新铺好的水泥路,伴着青草的香气,我们渐渐走近这些篱笆墙。在一幢旧房子前,透过篱笆,我们发现一位灰白头发的老奶奶,正在收拾柴火烧炕。炕门旁的两道烟囱中,冒出阵阵青烟。老奶奶招呼我们进屋,坐在门槛上和我们热络地聊起来。房子是典型的山区土木结构,高大结实,土坯墙很厚,屋檐上挂着黑亮的腊肉。和这旧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旁边新修的砖混房屋,贴着洁白的瓷砖。老奶奶告诉我们,她今年76岁,这老房子是当年拆了地主家屋子的木料盖的,而旁边的新房,是去年村上才帮她修的。

老奶奶名叫赵三女,是村里典型的贫困户,大儿子去世多年,留下一个智力残障的媳妇,无法下地干活。二儿子赵喜生还在打光棍,据说前几年,喜生过着得过且过的日子,头发长过肩头,脏兮兮地卷曲着,整天窝在墙角晒太阳。驻村干部几乎天天找他谈话,才改变了他的观念,为这个家带来新的希望。赵三女的孙子倒是很争气,前些年在苏州打工,去年村里搞合作社,就回来在农民合作社干活了,既能挣到钱,还能照顾家里。在家里两个男人的支撑下,赵三女的新房总算是盖起来了。

“秦岭愁回马”,身处大山深处的秦岭村是一个封闭了上千年的古老村庄,由于缺医少药,耽误治疗,村里的残障人特别多。复原军人李长科家里就有4个残疾人,自己患有风湿性关节炎,腿都变形了,妻子偏瘫在床,两个孩子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李长科一家是村里的重點关注对象,村上为他争取到低保金、优抚金、残障金,加上在木耳和中蜂两个合作社配股的分红,年人均收入达4000多元,脱贫就在眼前。在村里帮助下,李长科家里去年还盖起了新房。复原前李长科曾经在北京当兵,生活好起来的他翻出参军时的老照片,看着照片上英姿飒爽的自己,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走在秦岭村,处处都能看到古老的土木旧屋和旁边整洁漂亮的砖混平房相伴左右。这些新房都是近两年才修起来的,通电、通水、通车的秦岭村在产业扶贫政策的带领下,告别了封闭和落后。如今,连霍高速公路利桥出口离村口不过几里地,高速公路的开通,让藏在深山人未识的秦岭村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

生态文明新秦岭

秦岭是我国重要的木耳产区,但是,传统上大多是在陕西、四川一带的伏牛山,而甘肃境内才刚刚尝试种植。秦岭村沿村的河堤旁边,一排排整齐的大棚蔚为壮观,小满时节正是菌棒集中投放的时节,一幢幢大棚里整齐地立着20多厘米高的小木棒,上面星星点点冒出的黑芽,便是新长出来的木耳。

秦岭村的人家沿河分布,房前屋后的耕地非常有限。村子要脱贫,村民要致富,如何让这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发展产业就成了唯一的出路。2017年9月,53岁的天水市妇联干部陈建聪,从秦安县的帮扶村调到秦岭村担任第一书记,两个月挨家挨户地调查走访,让他深知产业对这个村庄意味着什么。

经和村“两委”、党员大会、村民代表的多次商议讨论,陈建聪带领大家,最终确定了建设“青山绿水生态文明新秦岭”的村庄发展目标,提出了“1135”脱贫攻坚总思路,即“一个目标(按期实现整村脱贫)、一个抓手(三变改革)、三大任务(主导产业、河堤治理、乡村整治)、五大攻坚措施(强党建、明思路、抓龙头、办实事、勇担当)”。

陈建聪和村两委班子在产业培育、脱贫增收上下足功夫,提出了把扶贫基地建在家门口、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的思路,他们抓住镇上发展木耳产业的机会,将57户贫困户全覆盖,组建了绿源木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甘肃省妇联巾帼脱贫示范基地和东西部协作资金,给贫困户量化入股,发展起木耳产业。通过“党建+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村里争取帮扶资金400多万元,建成130座木耳大棚,2018年便实现“三变”改革开门红,入社的贫困户每户分红2000元。好多在外打工的人都回到家门口务工,种地、务工、照顾孩子一样不耽误。

除了发展木耳新兴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养牛和养蜂产业,也成了陈建聪和两委班子带领村民致富的新出路。秦岭村人祖祖辈辈养牛,不过,奇怪的是牛棚里却见不到一头牛。原来,村里养的都是土黄牛,到水草丰美的时候,村里人就把牛全赶到山谷中,根本不用人去喂。我们沿河而上,走了四五里地,才在河边的一块草地上,发现几十头悠闲吃草的黄牛。河水清澈见底,牛群怡然自得,真正是一副世外桃源的样子。

秦岭村自古就有蜜蜂养殖的传统,苍茫的大山中,常年盛开着各种美丽的野花,这里出产的蜂蜜很受外界欢迎。在驻村干部的带领下,村上也成立了中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家家都养几十箱蜜蜂。

村党支部委员赵建平家就是养蜂大户,房前屋后山的坡上到处都是蜂箱。据赵建平讲,前几年,他参加区农业局组织的养蜂培训,省蜂业站的老师专门给他们讲技术,县上还给学员送了蜂箱,现在他家的养殖规模已经有七八十箱,这些蜜蜂繁殖很快,每年能分三四箱,眼下正是收蜂的季节,尤其是中午天热的时候,一定要随时盯着。

木耳、养牛、养蜂三大产业已经成为秦岭村发展的支柱,有了产业支撑,秦岭村也终于有了乘风破浪的信心和勇气。

勤劳致富好乡风

勤劳,是秦岭村人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清晨6点,马路上传来一阵阵呼啸而过的摩托车声,接着,隔壁传来切菜的声音。陈建聪有一手好厨艺,虽然厨具简陋,依然能做出一桌丰盛的早餐,这也是他多年来驻村的最大生活保障。

吃过早餐,我们顺河而上,伴着清晨的露水,前往村里位于秦岭梁上最远的一个组。虽然是同一个村,离我们所住的村部却有好几里地,步行要将近两个小时。一路上,陈建聪指着路边废弃的河道,讲述着他和村两委带领村民改河道、修大路的故事,一点一滴仿佛就是昨天发生的一样。尤其是去年“7·10”山洪,河水漫过了路面,直接威胁到村民的房屋,村两委和党员干部组成突击队,连夜抢筑3道防线,才保住了村子的安宁。也正是这场大水,进一步坚定了大家“致富先治水”的决心。

秦岭组只有9户人,分散在树木掩映的山腰上。早在两年前,村里就通过整体搬迁给他们在山下建了新房,但是,因为村民从事的传统养蜂、养牛离不开山,所以至今也没有人搬离。“虽然人不多,山上却有七八位行动不便的老人,所以,这路一定要修。”陈建聪坚定地说。

大山边一个个小山沟中停满了摩托车。陈建聪告诉我们,这就是山里采药的人放下的,这些采药人凌晨天蒙蒙亮出发,直到晚上天黑了才下山。原来清晨传来的摩托车声就是他们的。陈书记说,这两个月是采药的时节,他们整天都在山上,每人采回来3斤药,一天的收入就有两三百元。

晚饭过后,陈书记再次来到老支书家中拜访。老支书今年72岁了,满头银发,正带着眼镜看新闻联播。从1975年到90年代末,老支书做了20多年村支书,谈起村里的变化,最为感叹的还是人的精气神儿变了。扶贫先扶志,有了奔头,有了自信,人的面貌自然会改变。

回到村部,却见所有的房门都大开着。门这样开着没事吗?陈建聪笑着告诉我们:“这里的门一年四季都开着,这里的村民非常淳朴,从来没有丢过东西。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也许这才是世外桃源该有的模样吧!”

2018年,陈建聪荣获甘肃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对这位临近退休的妇联干部来说,改变秦岭村的面貌是他最大的梦想,如今,村上的主导产业培育成了,河堤治理项目动工了,防汛负担减轻了,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了,秦岭村一点一滴的变化让陈建聪倍感欣慰。

夜幕将秦岭村藏得很深,没有一点声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今的秦岭村,人人为幸福生活奔忙,人人为家庭和美满足。在陈建聪的办公室,整面墙上贴着一副手工做的规划图,上面标注了村子每一处地方和计划建设的项目。据陈建聪讲,这是他闲的时候用剪刀和浆糊自制的。规划图旁边,还贴了很多格言和工作要求,是陈建聪的座右铭。陈建聪指着墙面上的規划,有讲不完的故事,更铭刻着讲不完的梦想。

猜你喜欢

木耳秦岭贫困户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科学家发现秦岭金丝猴过冬秘笈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大秦岭 东方的阿尔卑斯山
秦岭作证
巧洗木耳
播州区委离退局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挂帮贫困户
发现木耳
木耳变形记
欺负新人系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