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

2019-08-21田鹤瑶

戏剧之家 2019年24期
关键词:英雄主义协奏曲贝多芬

田鹤瑶

【摘 要】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古典时期诞生的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伟大作曲家。他出生于德国波恩,青年时期去维也纳向海顿和莫扎特等大师求学,因才华横溢而获得了一致好评。《降E大调第五协奏曲》Op.73是他在他“英雄主义”时期创作而成的一首辉煌宏伟的协奏曲,带有强烈的贝多芬式的愤怒,已经产生了浪漫主义时期的色彩,把深刻的内涵与管弦乐队和钢琴进行了完美融合,为《第五协奏曲》在音乐界中的崇高地位打下了基础。本文简要描述了贝多芬《降E大调第五协奏曲》的创作背景与风格,并着重介绍了它由钢琴独奏的华彩乐段。并对第一乐段进行了完整和较为详细的主题和曲式分析。

【关键词】古典;贝多芬;协奏曲 ;皇帝;英雄主义

中图分类号:J6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4-0041-02

一、背景与性格

1787年,青年时期的贝多芬去维也纳寻求莫扎特的指导。在此期间,约瑟夫·海顿,奥地利作曲家申克,奥地利管风琴家作曲家以及音乐理论家的阿尔贝蕾西·贝格尔和意大利作曲家萨列里都曾做过贝多芬的老师,可以说贝多芬的作品是汲取各家所长基础上的对个人风格的极致发挥。然而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贝多芬的生活绝非一帆风顺。18世纪,贝多芬受启蒙运动思想和德国狂飙主义运动的影响,作品中都充满了“英雄主义”。1789年,八年的法国大革命给贝多芬脑海中带来了民主平等的思想,但拿破仑称帝让贝多芬愤怒地撕毁了为他创作的《第三交响曲》的扉页,把“献给拿破仑·波拿巴”变成了《英雄交响曲》,他心目中的英雄由具象转向抽象。期间,耳朵的问题让贝多芬日益消沉,脾气更加暴躁,加之母亲的离世给贝多芬的家庭带来了极大的影响。26岁就已声名显赫的贝多芬,其作品开始有了更深刻的内涵。

当然,最大的痛苦还是来自他耳朵的失聪。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就像是有一个人及其想要掌握自己的命运,更具有了浪漫主义时期的色彩。由于他在维也纳会为各种特殊的庆典和音乐会作曲,也会偶尔演奏自己的作品,且好评如潮,若不考虑生理上的困扰,贝多芬的生活总的来说倒是比莫扎特好过一些。但贝多芬的童年就没莫扎特那样幸运了。贝多芬从小都在他父亲的“严刑拷打”之下,在痛苦中学习钢琴,但幸而他天赋异禀,若非如此,贝多芬一定会成为一个对音乐极其憎恶的人,如今我们看来,也许贝多芬的火爆脾气与他父亲对他的态度也不无关系。1809年,贝多芬的耳疾已经非常严重了,在鲁道夫·大公的资助下,《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在维也纳上演。由于耳聋,其钢琴部分由贝多芬的另一个学生卡尔·车尔尼演奏完成。或许是因为车尔尼对技术上的极其完美的要求,车尔尼认为他并未能巴这首曲子中的情感非常完整地表达出来,但是无论是这首曲子,还是车尔尼的演出,由于作品恢宏的气势,宏大的规模,壮阔的音响效果,以及高难度的技巧,在当时,当然还有后世仍然都获得了相当高的评价,这也是这首协奏曲被称为“Emperor”的原因之一,堪称是贝多芬最具代表性的,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杰出作品之一。这首协奏曲的主题的形象是标题性与概括性主题相结合的中介性主题。这也是贝多芬在作曲技术成熟之后的几乎所有作品的创作特点,便是把个人情感上的抒发与性格的刻画结合起来,且融合能够达到完全一致的境界。

二、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

古典时期,相对于海顿和莫扎特而言,贝多芬的音乐风格是与他自身的性格特征与生活经历最相结合的。相对于海顿的温和,庄严,莫扎特宫廷式的轻快,优雅,贝多芬的热情,激烈无疑是他最大的特点,协奏曲也不例外。贝多芬一共创作了五首协奏曲,前两首受海顿影响很大,分别是1796年到1798年的《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1794年到1795年的《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于1800年到1801 年创作的《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Op.37可以说是贝多芬继承前人的创作手法(尤其是海顿)逐渐发展成熟的标志,其中《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是他迈向自己个人风格的里程碑。《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Op.58是贝多芬在1805年至1806年创作完成的,这首协奏曲除了曲式,在音乐织体和调式调性上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柔美的旋律与他最后一首《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形成了巨大反差,这也是贝多芬想要进行不同风格的创作的结果。

三、“特别的”华彩乐段

协奏曲在巴洛克时期(大约公元1500年)就已经产生,巴赫使其基本定型,莫扎特时期已经把协奏曲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并确定了协奏曲的基本形态,结构基本与奏鸣曲类似,第一乐章是快板,第二乐章是慢板,第三乐章再到快板的基本模式。显然,贝多芬在此基础上,又在内容上进行了创新。每一首协奏曲都会有华彩乐段。华彩乐段是在协奏曲结尾处终止时进行之间的部分,能给观众留下充足的悬念,非常考验独奏者的技艺和乐感。华彩乐段的意思实际上是即兴演奏,在海顿和莫扎特所创作的协奏曲,还有贝多芬早先的作品中,都安排了这样的片段给演奏家自己发挥,而且因为这些作曲家们同时还拥有突出的演奏能力,他们常常自己担任独奏家来演奏自己的作品,根据自己的意思演奏华彩乐段在他们看来是一件十分荣耀的事情。但或许是贝多芬因为听力的日益减退,无法亲自演奏,且有对于这首协奏曲灵感的迸发,为了让他的学生车尔尼能够更加完整地演奏,并更加精准地表达这首作品的音乐形象,才为这首乐曲添加了流畅完整的华彩部分。这一段华彩较之前的相比增加了难度,扩大了音域,突出了钢琴的独奏性,使之与乐队之间更增加了矛盾与戏剧性。然而现在的演奏家所演奏出的华彩乐段大多情况下都是由作曲家本人,或后来的作曲家对协奏曲进行添加创作而来的。也许这种情况是后世分类越来越细,音乐逐渐商品化的必然趋势,但贝多芬在这方面的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他所创作的这首作品的华彩乐段与“皇帝”的气勢,协奏曲的交响性还有歌唱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可以说是在古典时期史无前例的华彩乐段。

四、第一乐段的曲式分析与演奏技巧

在第一乐章中,贝多芬用的是传统协奏曲的形式——双呈示部结构,这种形式在莫扎特的协奏曲中经常出现。运用各种转调写作手法,和声以功能性结构为主,使其更具有威严的气势。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看出结构,笔者列出下表:

如上图所示,第一乐节共分为5个段落,第一乐节是钢琴主奏,使钢琴具有“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配以乐队的I—IV—V的柱状和弦,使一开始的华彩乐段便给人以辉煌和庄严的感觉,与“皇帝”相符合的音乐气质,仿佛是皇帝华丽登场的前奏,又像是太阳的光辉洒向大地。

第二乐节由钢琴的独奏(solo)转为乐段的齐奏,钢琴变成了伴奏部分(Tutti),由小提琴的拨弦(pizz.)慢慢进入小提琴演奏的主旋律部分。在第17小节,又由单簧管独奏,小心地演奏出主部主题的旋律,双簧管,大管与低音提琴伴奏的组合方式,在一个半小节之后引出齐奏,在19小节完全过渡到整个乐队的合奏,主旋律慢慢向小提琴转移。在66到75小节大管(Fagotto)也有了主题织体的出现,最终小提琴的主题织体逐渐削弱,在小提琴与钢琴在80到85小节做了自由的卡农式模仿后,指挥棒再次指向了钢琴,不过短暂的solo之后,钢琴与大管和低音提琴争相出现,交相辉映,这种手法增强了这一乐章的竞争性和戏剧性。

在107小节,又进入了钢琴的华彩部分。在乐队的管组不停地演奏八分注释和弦的烘托之下,钢琴的半音阶与颤音引出了主部主题。钢琴将前八后十六,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与三连音完全接连在一起的魔幻的音值组合方式,成为主部主题最为出彩的地方。后来乐队的管弦二组争相为钢琴伴奏,但似乎并不打算抢走钢琴的风头,这样的“交相辉映”一直持续到由钢琴衔接到达166小节才终于在副部主题的段末,钢琴以琶音的方式急转直下,钢琴与大提琴成为伴奏,乐队齐奏出第三乐段最终的呐喊,并终于进入由钢琴主奏的展开部分,这一部分为钢琴的独奏,较为平整的节奏配以宽阔的音域,激烈的速度,有很高的演奏难度,为听众带来激烈的感官刺激,为后来的钢琴的节奏型的重复,整个乐队奏响辉煌的乐章和对主题的重现埋下了伏笔。

第一乐段就像是对“皇帝”初长成时的描绘。从一开始的光鲜亮丽,对生活,对国家的未来充满希望到后来经历了波折坎坷,需要与许多敌人做斗争,但充满激情,勇敢面对困难,不曾退却。不过第一乐段由于在钢琴部分的大量演绎,贝多芬在这一乐段的交响性与戏剧性在这一乐段中并没有太多的体现,但是钢琴作为主奏乐器,在整个的协奏曲史方面做出了特殊的和极具创新性的贡献。

这一乐章虽然是古典时期的作品,但在鋼琴演奏时并不必要按照古典时期的庄严与肃穆,而要适当向浪漫时期靠拢,尤其是华彩乐段的大幅度增加,维度的大幅度扩张和在协奏曲中难度的提升,都对键盘绝对的熟悉,对音阶,琶音,八度等技巧的掌握要求非常严格,也要求我们对其中所蕴含的内涵有足够深刻的认识,才能演奏出其中的一点精髓。贝多芬的作品演奏方面不那么追求其中指法和技巧性的工整,要以情感表达为最重要的追求,因此对手指站立的是否挺拔结实,下键是否放松有控制,上行是否能够推动音乐的进行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再加上贝多芬为了表达自己激动愤慨的情绪,这首曲子中所用的管弦乐队较之前有很大幅度的扩大,这同时也是对演奏家钢琴演奏和协作能力方面的考验。

五、结论

贝多芬的《降E大调第五协奏曲》Op.73的钢琴独奏部分之中运用了大面积八度跨越与音阶技巧,让它与乐队之间有了对话,进而产生更激烈的碰撞,使这首协奏曲有了更激烈的音响效果。而在分析这首曲子时,不得不专门提到的就是它精彩和独特的华彩乐段,对后世协奏曲的创作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让协奏曲也向浪漫主义时期迈进了一大步,对协奏曲的探究有着超高的价值。对贝多芬来说,这首协奏曲也是他协奏曲中的“皇帝”,分析这部作品对研究协奏曲和对贝多芬作品的演绎方面都具有很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 [M].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3.

[2]张艳.多维度钢琴艺术研究 [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7.

[3]熊文.指尖的艺术 [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英雄主义协奏曲贝多芬
亦远亦近贝多芬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解读
海浪协奏曲(上)
海浪协奏曲(下)
消解英雄主义:反讽与直观——《骑兵军》阅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