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昧时期还是贾希利叶时期?

2019-08-21马鹃

大经贸 2019年6期
关键词:误译

【摘 要】 阿拉伯Jahiliyyah时期的意译译法为“蒙昧时期”,音译译法为“贾希利叶时期”,“蒙昧时期”的译法容易让读者对该时期产生“愚昧无知”的误解,虽然该时期确实存在活埋女婴、饮酒、赌博、战争、崇拜偶像等现象,但事实上,该时代并非不开化的时代,所以“贾希利叶时期”的音译译法更加客观公正。

【关键词】 蒙昧时期 贾希利叶时期 误译

阿拉伯Jahiliyyah时期是其历史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时期,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是研究阿拉伯历史和文化不可忽视的一个阶段。该时代在汉语中的普遍译法是“蒙昧时期”,是意译,也有音译译法译作“贾希利叶时期”。虽然该时期确实存在活埋女婴、饮酒、赌博、战争、崇拜偶像等现象,但事实上,该时代并非不开化的时代。本文对Jahiliyyah时期的文化进行分析,探究“蒙昧时期”和“贾希利叶时期”两种译法哪个能更加客观公正的命名该时期。

一、 Jahiliyyah时期的界定和意义

Jahiliyyah时期指的是伊斯兰教来临之前的时期。其实,该词所包括的时间长度在文学家和历史学家那里是不一样的。文学上的“Jahiliyyah时期”指的是伊斯兰教来临之前的一个半世纪或两个世纪。因为在这个时期内阿拉伯语已成为比较成熟的语言,被广泛用于吟咏记事等。因此,阿拉伯文学史上“Jahiliyyah时期”的时间上限截止到伊斯兰教来临前的一个半或两个世纪。历史学家眼中的“Jahiliyyah时期”超越了伊斯兰教来临之前的两个世纪,一般泛指为伊斯兰教来临之前的时期。

“蒙昧时期”的翻译若按字面理解则意味着愚昧无知、没有文化、不懂事理。如果按此来理解伊斯兰教产生前的阿拉伯社会文化状况显然是片面的;其次,它更不是指近代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使用的“蒙昧时代”这个术语概念。因摩尔根赋予“蒙昧时代”的含义是泛指人类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即以采集天然食物为主食的时期。这显然也是与伊斯兰教诞生前的阿拉伯社会状况完全不相符合的另一个概念。[1]

“贾希利叶”这个词在《古兰经》中出现了四次。其一:“在忧患之后,他又降安宁给你们,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瞌睡;另一部分人则为自身而焦虑,他们像蒙昧时代的人一样,对真主妄加猜测,他们说:“我们有一点胜利的希望吗?”你说“一切事情,的确都是真主所主持的”(仪姆兰的家属章第154节)从这节经文看,“蒙昧时期”和不信奉真主并对他妄加猜测有关;其二:“难道他们要求蒙昧时代的律例吗?在确信的民众看来,有谁比真主更善于判决呢?”(筵席章第50节)从这一节经文看,“蒙昧时期”是指还没确立信奉真主判决的时代,也就是尚未有《古兰经》作为准绳来衡量是非曲直,功过赏罚的时代;其三:“你们应当安居于你们的家中,你们不要炫露你们的美丽,如从前蒙昧时代的妇女那样。你们应当谨守拜功,完纳天课,顺从真主及其使者……”(同盟军章第33节)从这节经文看,“蒙昧时期”是指妇女还没有像《古兰经》中所提出的要求妇女遵循共同的行为准则的时代,因此,他们往往无所顾忌,我行我素;其四:“当不信道者心怀愤怒——蒙昧时代的愤怒——的时候,真主曾降镇静给使者和信士们,使他们坚持敬畏辞……”(胜利章第26节)从这节经文看,“蒙昧时期”是指人们缺乏应有的修养、理智和礼仪,因而易于勃然大怒的时代。从上述4节经文中可以看出“蒙昧时期”不是愚昧时代的代名词或同义词,因为“蒙昧”一词不是派生于与知识文化相对立的愚昧、无知,它派生于鲁莽、岔怒等词,它真正的对立词应该是顺从、正道等。

二、对“蒙昧时期”活埋女婴的误解

活埋女婴可能是使“蒙昧时代”臭名昭著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为《古兰经》对阿拉伯人活埋女婴的叙述,使人们对这一历史时期无比痛恨。《古兰经》在黯淡章第八节叙述道“当被活埋的女婴被询问的时候,你为什么罪过而遭杀害呢?”当时的阿拉伯人活埋女婴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害怕孩子多加重生活负担,其二是重男轻女的思想在作祟。在一部分阿拉伯人看来,生下女孩是一种耻辱。真主在《古兰经》中极为严厉地驳斥了这两种人,真主针对那些怕因孩子多而加重负担的人说:“你们不要因为害怕贫穷而杀害自己的儿女,我供给他们和你们。杀害他们确是大罪“(夜行章第三十节)。在金饰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的训诫,对那些讨厌女孩的人,真主这样描述说“他们妄言至仁主有女儿,当他们的一个人听说自己的妻子生女儿的时候,他的脸色变成暗淡的,而且他是拗怒的”,(金饰章第十七节)。

从上面的经文中可以看出,“蒙昧时期”的阿拉伯人不只是活埋女婴,他們因为害怕贫穷也活埋男婴。而且,活埋女婴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在整个阿拉伯半岛盛行,实际上,活埋女婴只是某些部落和一些社会底层家庭的陋习。如果活埋女婴在当时的阿拉伯半岛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那之后的阿拉伯人肯定会男女比例严重失衡,试问他们怎样繁衍和延续呢?但由于它的惨绝人寰和《古兰经》对它的严厉谴责,使“蒙昧时期”的活埋女婴成为人们大脑中挥抹不去的阴影。

三、对“蒙昧时期”妇女地位的误解

实际上,在没有繁文缛节的“蒙昧时代”,妇女的地位是很高的。从“蒙昧时期”的阿拉伯诗歌中,可以发现推崇门庭、族谱的阿拉伯人同样为母亲的族谱而感到自豪。

比如有“烈士母亲”之誉的阿拉伯著名女诗人罕撒(她是一个成长于蒙昧时代的诗人),她和四个儿子同时参加了著名的嘎底西亚战役。战前,她激励儿子们勇敢杀敌时说:“我没有背叛过你们的父亲,也没有做过使你们的舅舅羞辱的事情,我没有混淆过你们的血统,也没有玷污过你们的门第”。诗人在鼓励孩子勇敢作战时为什么说这些话呢?很明显,即使在“蒙昧时代”,一个贞洁、自重女人也是倍受人们尊敬的,甚至是激励、鼓舞儿子作战的一个极大动力。结果,四个儿子全部战死。罕撒得知这一消息后平静的说:“赞美以他们的牺牲而使我荣耀的真主,我希望真主能够使我和他们相聚在共同享受恩惠的地方”。

“蒙昧时期”的妇女在婚姻上有很大的自主权,父母在嫁女时也多征求女儿的意见,并不是完全的包办婚姻。有“阿拉伯人的领袖”美誉的哈里斯·奥福,有一天他很自负地对他的堂弟说:“如果我向任何一个阿拉伯人的女儿求婚,你认为会有人拒绝我吗”,他的堂弟说;“有,奥斯·哈里斯会拒绝你”,哈里斯·奥福不相信会被拒绝,便前去求婚,结果遭到拒绝,在奥斯妻子的劝说下,奥斯后来又答应了奥福的求婚。他有三个女儿,他把哪个女儿嫁给他呢?在这一点上奥斯并没有自作主张,而是把三个女儿叫来,把哈里斯的来意说明之后,问她们谁愿意嫁给有“阿拉伯领袖”之称的哈巴斯·奥福。大女儿和二女儿均对自己的容貌和品德没有信心,担心自己以后被离弃而不愿意嫁给哈里斯。聪明漂亮的三女儿答应了求婚。婚后,在她的劝说下,哈里斯完成了一件名垂千古、彪炳千秋的功绩。他以几千头骆驼为血金平息了阿比西和祖卜亚尼两个部落之间长达几十年的复仇战争。如果说哈里斯的这一举动是可颂的,那他妻子的胸怀则是可敬可叹的。

四、对“蒙昧时期”的客观认识

(一)、勇、信、义

阿拉伯“蒙昧时期”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时代,是因为它具有许多令人称赞的美德和令人向往的高贵精神与气节。虽然社会上也有饮酒、赌博、高利贷等恶习,但“蒙昧时期”的主流还是一个崇尚正义、侠义盛行的社会。说到底,“蒙昧时期”的阿拉伯半岛还是一个比较单纯的社会区域,那时的阿拉伯人还没有大规模的同外族人杂居、交往,再加上他们封闭的地理位置,那时的阿拉伯人除因仇杀和争夺牧场而表现出凶狠外,基本上是以平静、纯朴的心理与人相处的。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那是一个豪勇侠义的时代;那是一个勇敢与怯懦,真诚与欺骗界限分明的时代。一诺千金,遵守诺言也是“蒙昧时代”的阿拉伯人所推崇的最高道德信条之一。而同时,背信、毁约被称为是最可耻的行为。

(二)、慷慨与好客

慷慨与好客是“蒙昧时期”所有人追求的共同道德目标,他们为追求这一目标肯为客人宰杀最后一只羊,自己最喜欢的一只马,甚至借钱款待客人,他们留下一幕幕的感人事迹对现代人来说就像传说。但却是实实在在发生在贫瘠缺水的沙漠地区。

阿拉伯地区多遇旱年和部落战争,而慷慨地把钱用于穷人和消除战争的人更值得敬仰。上文提到的有“阿拉伯人的领袖”之称的哈里斯·奥斯用几千头骆驼平息了阿比西和祖卜亚尼两个部落之间的几十年的战争。大诗人艾卜·塞来玛为他谱写了很多赞歌,在旱年,哈里斯的门前更是门庭若市。慷慨者在旱年为贫穷者毫无顾忌地施舍,赢得了诗人的尊重。在阿拉伯诗歌中,赞美、颂扬慷慨的美文比比皆是,诗人在描述某人慷慨时说“他家的厨房灰烬多(经常待客之故)”,“他家的狗不咬人(家里经常来客人,狗已习以为常了,所以不咬人)” ,“他家的幼驼瘦(母驼的奶都用来招待客人,幼驼没奶吃,所以瘦了)”。与此相对,阿拉伯人对吝啬的人是讨厌的,诗人描述吝啬之人说他们家厨子的围裙非常干净或他们的厨房干净(不招待客人,不用做饭,所以干净)。从该时期诗歌对慷慨的极尽赞美和对吝啬的极尽丑化说明慷慨是他们所追求和认同的高尚道德境界。在一个以慷慨为荣的社会里,助人为乐,济贫济友似乎已成为他们的日常。

“蒙昧时期”的阿拉伯人也是极其尊重贞洁、贤淑的妇女,极其推崇骑士、勇士的,也就是说,那时的阿拉伯人是推崇一切我们现代人所认同的美德。一个推崇、追求美德的社会,尽管存在崇拜偶像、酗酒、赌博等现象,但社会主流还是纯洁的。

(三)、《悬诗》

《悬诗》是“蒙昧时期”诗歌中的著名篇章,它以其杰出的艺术成就至今被人传诵。《悬诗》是蒙昧时代几位著名诗人的诗集。为何称为“悬诗”,有几种说法。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诗歌用金水抄录之后,挂在天房门前,供人欣赏。另外一种说法是这几位著名诗人的诗歌为大多数人所喜爱,人们爱不释手,经常吟诵,熟记于心,诗歌就好像悬于他们的心中一般,所以称为“悬诗”。还有一种说法是“悬诗”的名字是由词的本义而来,这个词有珍贵、贵重的意思,因为这些诗美丽绝伦,人们便以“珍贵”命名它。上面的几种说法都说明了这些诗篇极高的价值和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悬诗”之所以至今为人传颂,是因为它的用词严谨、精练、巧妙、无懈可击、描写细腻、惟妙惟肖、人物刻画传神有力。这些古诗,不但有诗歌的趣味,有优美的辞藻,而且有历史的重要性。要想研究创作这些诗歌的时代,必须以研究这些诗歌为史料。实际上,这些诗歌是我们唯一的当时的资料。由这些诗歌可以推知伊斯兰教以前的一切生活情况。因为它涉及的主题是多方面的,除了正义、慷慨的描写外,其中也包括很多爱情、饮酒、放荡的描写。

结 語

如果说“蒙昧时期”是一个愚昧无知的时代,又怎么会有诗歌、演讲、宗谱学、星象、医学、畜牧、卜卦等文化气息呢?阿拉伯人居住在平沙原野,在那里,空气清新,阳光灿烂,所以阿拉伯人头脑清醒,聪颖慧敏,喜欢吟诗作赋,引吭高歌。阿拉伯人热爱名誉,歌功颂德,所以他们精于修辞,擅长演说。

“蒙昧时代”,这一名字本身就给它带来永远洗刷不掉的罪恶,任何人只要一听“蒙昧”两个字,好了,既然是“蒙昧时代”,它就应该什么罪恶都有,毫无正义可言,更无值得称颂的美德。

所以,“蒙昧时期”,这一意译译法容易给人留下误解,如果音译成“贾希利叶时代”则更加公正客观。

【参考文献】

[1] 孙承熙 2001年1月《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纲》,昆仑出版社。

[2] [美]希提 2015年5月《阿拉伯通史》(上册),马坚译,新世界出版社。

[3] [埃及]艾哈迈德.爱敏 1982年《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一册),纳忠译,商务印书馆。

[4] 仲跻昆 2010年12月《阿拉伯文学通史》,译林出版社。

作者简介:马鹃(1993.2—),女,回族,四川西昌人,四川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阿拉伯语语言学

猜你喜欢

误译
史铁生小说日译本中的误译分析
浅谈《酒国》俄译本中的几个翻译问题
探析长沙岳麓山韩语公示语误译现象
日语连体修饰语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