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法复位联合外固定术治疗儿童肱骨干骨折的疗效观察

2019-08-20王宾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固定架前臂移位

王宾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1中心医院 骨三科,河南 焦作 454000)

儿童肱骨干骨折多为单一闭合性骨折,常采用非手术方法治疗,传统治疗手段包括“U”形石膏、手法复位后行小夹板固定及悬垂石膏固定等[1]。但上述方法存在固定不牢固的缺点,固定后容易再次发生移位,导致多次复位,增加患儿痛苦,并且神经肌肉损伤发生率增加,术后垂腕桡神经损伤、骨折端移位肘肩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增加[2]。本研究采用中医正骨手法对肱骨干骨折患儿进行闭合复位,复位后采用外固定架固定,既能发挥中医正骨手法的优点,又可通过微创手术固定骨折端,并且不影响肘关节、肩关节早期功能训练。2015年3月-2018年6月,我科采用手法复位联合外固定治疗儿童肱骨干骨折48例,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8例,男25例,女23例;年龄4~14岁,平均(8.4±2.6)岁;病程为 3 h~5 d,平均(2.8±2.1)d;其中肱骨中上段骨折12例,中段骨折22例,下段骨折14例。骨折类型:横断形23例,长斜形14例,螺旋形11例。其中14例为经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后出现再移位,7例伴有软组织损伤,9例为骨折端移位较大的不稳定性肱骨骨折;所有入选患儿均在骨折后2~5 d进行手术。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⑴经影像学确诊符合《中医骨伤学》[3]关于新发生肱骨干骨折的诊断标准;⑵年龄4~14岁;⑶肱骨干骨折时间≤5 d;⑷损伤类型为闭合性骨折,未出现桡神经损伤;⑸患儿家属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⑴骨折时间大于5 d;⑵患儿骨折端存在嵌插软组织,并且手法不能进行松解;⑶合并软组织缺损、感染及开放性股骨干骨折;⑷前臂多段骨折,并且伴神经血管损伤。

1.3 治疗方法

1.3.1 手法复位

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或全身麻醉,取仰卧位,麻醉成功后进行操作。助手采用宽绷带穿过患儿患侧腋下向上进行反牵引,另一助手紧握患侧肢体腕关节上5.0~10.0 cm处,顺势向关节远端缓慢牵拉,并且逐渐做外展,角度为35°~40°。在C型臂X线机下显示骨折端重叠移位纠正完全后,再根据不同骨折的移位情况进行复位。

肱骨干上段骨折:在持续牵引的情况下,进行牵拉、推挤、提按复位手法,操作者立于患侧,背向患儿头部,以双手拇指向内推远折端,其余四指向外拉近折端,先对侧方移位进行矫正,矫正完全后,再采用提按法对前后移位进行矫正。在手法复位肱骨上段骨折时,如果骨折类型为螺旋形骨折,在手法复位过程中,施以旋转的力量促使其复位;如果为粉碎性骨折,进行屈肘、旋臂、牵拉、推挤、提按手法复位。具体操作步骤为:患儿取仰卧位,助手固定患侧上臂上段,另一助手握患儿腕关节,使前臂高度旋前,肘关节屈曲成90°,另一助手双手紧握患儿肘部向远端缓慢牵拉,某些患儿采用此法可复位;若仍存在复位不良,再采用推挤提按手法使残留移位得以纠正,此操作的要点为前臂高度旋前及屈肘。复位成功后,如果前臂中立、伸肘或旋后,骨折端出现向外突出,高度怀疑已经出现骨碎片分离[4]。

肱骨干中段骨折:骨折类型多为横断形、短斜形骨折,手法复位良好,采用牵拉、推挤、提按手法可以顺利复位。但如果骨折出现背向槎骨折,在手法复位时要进行回旋拨槎手法,具体步骤为:患者取仰卧位,一助手紧握患侧上臂上段,另一助手固定前臂,操作者立于患侧,一手紧握患侧近折端,另一手固定肱骨髁部,向内侧、外侧旋转远折端,在接近对侧时,助手缓慢牵拉前臂远端,与此同时,操作时进行推挤、提按折端使其顺利复位。

肱骨干下段骨折:患者取仰卧位,患侧屈肘,采用牵拉、推挤、提按复位手法,助手紧握患侧上臂上段,一助手固定肱骨内外上髁部,使肘关节屈曲90°。操作者立于患侧,在持续牵拉的情况下,于前臂外侧采用两拇指向内按压近折端,其余四指于前臂内侧向外提扳,于此同时,助手进行前臂的旋前,可以复位完全。

1.3.2 外固定架固定方法

复位成功后,由助手在患侧维持体位,然后常规消毒、铺巾,根据骨折位置及特征,选择恰当的穿刺点,确定进针点以后,在进针点开0.5 cm左右的小切口,在骨折远端后外侧和近端前外侧打入4枚螺纹针,确保螺纹针贯通骨干且针尖穿出皮质1.0~2.0 mm,不能将螺纹针打入骨骺生长板,逐一检查后,进行透视,见复位满意后,进行排夹固定,万向接头固定连接杆,全程在X线监视下进行。

1.4 术后处理

术后24 h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将患肢前臂悬吊于胸前,术后第2天进行X线片检查,以确定手术效果,第3天逐步进行握拳功能训练,2周进行肩关节、肘关节功能训练,出院后定期复查,外固定3~4周,根据肱骨干骨折愈合情况拆除外固定架。

1.5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价标准

对肱骨干骨折术后患儿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分别在术后第2天、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进行肱骨正侧位X线片检查。观察记录患儿骨折的愈合情况。采用肘关节功能HSS量表评分[5]和肩关节功能Neer量表评分[6]对患儿临床疗效进行评价。肘关节HSS评分包括疼痛评分、功能活动评分,总分为100分,<60分为较差,60~79分为一般,80~89分为良好,90~100分为优秀;肩关节功能Neer量表评分包括疼痛评分、活动功能评分、活动度评分及解剖复位评分等方面,总分为100分,<60分为较差,60~79分为一般,80~89分为良好,90~100分为优秀。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48例肱骨干骨折患儿复位后X线检查显示:功能对位29例,解剖对位19例。48例均成功获得随访。所有患儿骨折Ⅰ期愈合时间为2~3个月,平均2.8个月。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患儿肘关节HHS量表总评分比较,功能、疼痛及总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治疗前后患儿肩关节Neer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 2)。

3 讨论

临床上,儿童肱骨干骨折时有发生,肱骨干骨折后,骨折两端均邻近关节,难以固定牢靠,骨折愈合过程中,随着骨折纤维愈合疼痛逐渐减轻,患儿活泼好动,容易再次出现骨折端移位[7]。结合儿童上臂骨折的特征,寻找一种稳定的固定方式是关键。

传统治疗儿童肱骨干骨折多采用手法复位,稳定型骨折采用“U”形石膏、小夹板固定及悬垂石膏固定等,但存在舒适性差、需反复调整、后期管理困难等缺点。切开复位联合钢板固定可以保证骨折端复位良好,早期能够及时进行功能训练,但切开复位常引起关节周围感染、粘连、骨化、手术切口瘢痕及二次手术等缺点[8]。

表1 治疗前后患儿肘关节HHS功能、疼痛及总评分比较(±s)

表1 治疗前后患儿肘关节HHS功能、疼痛及总评分比较(±s)

时间 功能评分 疼痛评分 总评分治疗前 13.27±4.19 17.37±4.34 33.28±6.37末次随访 43.87±1.58 45.21±2.89 92.08±5.19 t值 4.263 4.014 8.020 P值 0.005 0.002 0.001

表2 治疗前后患儿肩关节Neer量表评分比较(±s)

表2 治疗前后患儿肩关节Neer量表评分比较(±s)

时间 疼痛评分 功能评分 活动度评分 解剖复位评分 总分治疗前 3.35±1.02 11.28±1.86 7.86±1.21 3.02±0.82 24.62±2.77末次随访 31.28±2.37 28.34±1.15 23.71±1.32 8.69±0.76 89.25±2.89 t值 5.325 6.942 5.415 3.674 11.085 P值 0.001 0.002 0.001 0.004 0.000

本研究采用手法复位联合外固定架,符合骨科生物学内固定原则(BO)。但在术中及术后恢复过程中存在多个注意事项:⑴手法复位应稳、巧,在麻醉状态下,患儿肌肉松弛,并且肌张力较成年人小,避免用力粗暴,防止用力过大导致软组织及骨骼损伤,避免神经血管损伤。⑵手法复位不能强求完全解剖对位,治疗肱骨干骨折的原则为恢复肢体的功能,在不影响肢体功能的前提下,存在适当的斜方移位、短缩及成角畸形,不影响患儿的恢复。⑶外固定架应用特点,其优点为创伤小、简便、固定牢固、无需二次手术及术后可早期功能康复训练[9];但值得注意的是,外固定架仅在手法复位后穿针,不能够采用外固定架调整复位,防止造成骨针与应面应力集中,导致术后界面松动。此外外固定架骨针需要穿过肌层,易导致针孔渗出、疼痛。在操作过程中需很好地掌握血管神经走行,避免误伤。术后适时调整外固定架,早期进行功能训练,根据X线片骨折愈合情况去除外固定架。

中医正骨历史悠久,疗效确切,正骨手法注重“筋骨并重”[10],这一理念与现代医学的微创技术具有一致性。本研究采用手法闭合复位联合外固定架治疗儿童肱骨干骨折,是传统中医正骨手法与微创技术的结合,发挥二者的优势,将手术创伤尽可能的降低,又可达到治疗的目的。通过对48例患儿的治疗观察,临床效果显著。但是对于肱骨粉碎性骨折、伴有血管神经损伤及骨折断面嵌插软组织等情况,不适合手法复位,应及时改用其他疗法。

综上所述,手法复位联合外固定架治疗儿童肱骨干骨折,具有固定可靠、复位效果良好、创伤小等优点,可以作为儿童肱骨干骨折的常用治疗方法。

猜你喜欢

固定架前臂移位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前臂长度测量值偏差对前臂骨密度值的影响
MDT诊疗模式在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盘前移位中的治疗效果
常用胫骨骨折外固定架的力学性能测试
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疗效
大型总段船坞建造、移位、定位工艺技术
无天于上2035(一)
KD407:悬挂器
外固定架应用于创伤骨科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部及前臂皮肤缺损47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