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丹毒疫病防控将成为猪场免疫新常态

2019-08-20王宗升吕宁宁

猪业科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猪丹毒亚急性青霉素

王宗升,吕宁宁,张 翔

(青岛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山东 青岛 266032)

我国自2014 年以来多地猪场陆续出现猪丹毒疫病流行,2017—2018年疫情愈演愈烈,每年在3-6 月份,从华南、华中、西南、华东等地区其呈现地方性流行,随着气温的升高7-8月份北方地区陆续暴发。

1 猪丹毒简介

猪丹毒(Swine erysipelas)又称钻石皮肤病或红热病,是由猪丹毒丝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是严重危害养猪业的一种传染病。猪丹毒共发现有26 个血清型(即1a、1b、2-24 及N 型)。

2 发病特点及流行情况

1)以中大猪和母猪群常见发病。

2)当前主要以长江以南地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江西、江苏、湖南、湖北等省份发病率较高。

3)每年夏季发病率较高。

4)猪群发病急、死亡快,以急性型和亚急性型发病为主。部分猪场出现反复发病现象。

5)发病猪场主要以未免疫猪群发病为主。

3 临床症状及解剖变化

3.1 临床症状

此病潜伏期短的1 d,长的7 d。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

3.1.1 急性型

近年发病以急性型为主,猪群突然暴发、死亡率极高。病猪精神不振、高烧不退;不食,体温升至42 ℃以上,皮肤发绀,出现紫黑色连片斑块。病程12 ~24 h,母猪及育肥猪出现神经症状,抽搐,倒地而死,死亡率达80%左右。怀孕母猪可发生流产。

3.1.2 亚急性(疹块型)

病猪发病后体温升至41 ℃左右,颈、背、胸、臀及四肢外侧出现不同形状疹块为特征(圆形、方形、菱形、不规则形等),突出于皮肤表面,中间苍白,界限分明,俗称“打火印”,病程约1 周左右,最后形成干痂脱落或转为慢性型及败血症。

3.1.3 慢性型

患猪背、肩、耳和尾等部位形成皮肤坏死,似皮肤“犹如一层甲壳”。易继发感染形成关节炎、心内膜炎,逐渐衰竭而死。

3.2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脾脏肿大,呈樱桃红色;肾脏肿大,俗称“大红肾”。慢性病例可见左心二尖瓣有菜花样赘生物或关节炎(图1)。

4 防治对策

由于此病病程短、治疗效果不佳、猪的耐药性增强,最好使用疫苗预防。

4.1 建议免疫程序(见表1)

4.2 接种疫苗的注意事项

1)注意停药期,使用疫苗前后要停药7 d 左右;

表1 猪丹毒疫苗推荐免疫程序

2)使用说明书上写着皮内注射,注射难度较大,也可采用肌肉注射;

3)正常免疫1 头份,紧急接种时2 头份;

4)建议重胎期母猪跟胎免疫,以免机械性应激造成流产问题。

5 治疗措施

1)红斑丹毒丝菌对青霉素较为敏感。急性病例可用速效青霉素治疗,1 天2 次,连续3 d。或者可以采用长效青霉素,一次性治疗(疗效持续48 h)。

2)患猪为急性发病时,建议采用短效青霉素每日注射2 次,持续4 d。

3)病猪数目较多,则有必要对易感群体进行全群注射治疗。也可采用饮水用药或饲料投药等方式紧急预防治疗。在饲料中添加苯氧甲基青霉素200 g/t或四环素500 g/t。

4)当肥育猪有个别出现症状时,则应在不同批次之间对圈舍进行清洗消毒。

图1 猪丹毒的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猜你喜欢

猪丹毒亚急性青霉素
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控
“青霉素皮试”5误区,你中招了么
奶牛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发生及饲养对策
“青霉素皮试”5误区,你中招了么
猪丹毒病原菌特性
浅析猪丹毒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细菌为何能“吃”青霉素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陈如泉教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用药规律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猪丹毒诊断要点及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