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父母道歉,有个“万能台阶”你知道吗?

2019-08-19豆角

妇女之友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三哥大爷台阶

豆角

最近,关于中国式父母的道歉成为热门话题,为什么?因为太含蓄了、太倔强了、太让人听不出来是在道歉了……关键是,中国孩子还都能听懂!还都含着眼泪和憋屈欣然接受了!这句话是什么呢?“吃饭啦!”

为什么“吃饭了”会成为最有效的道歉?

“吃饭了”,在别的国家或许只是一句跟吃饭有关的话,但在中国,它的意义非常重大——几乎是中国父母对孩子能顺利地表达出来的唯一道歉方式。

几千年来,中国的传统教育让父母对孩子处于绝对统治地位,孩子犯了错要罚,父母心情不好抓邪火也要罚,反正父母是老大。就算父母犯了错,无论权威感使然还是习惯使然,“对不起”这种话也是说不出口的。好在人人要吃饭,饭勺子掌握在父母手里,喊吃饭的权利掌握在父母手里,这使他们在道歉一项上有了天然的優势——吃饭啦!

听着挺随便的,其实一点不随便,作为农业大国,我们国家历来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吃饭对中国人来说太重要了,几千年大部分人吃不饱的历史,让中国人对吃有一种特别的执念,所以我猜,这句中国父母的道歉,应该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

没人能不吃饭,所以没人能拒绝这样的道歉。

因为十分的行之有效,便成为父母们的通用台阶,如果有的孩子胆敢不按理出牌,把这个台阶撤了,那下场可能会很惨。

我家楼下有所重点小学,所以每天早上小区门前都会非常热闹,人声鼎沸、疯狂堵车,以及在早餐铺里和小朋友们抢座位抢吃的。

早餐铺,简直是热闹人生的缩写。有的孩子在父母的骂声中急急忙忙地补写作业,有的孩子耳朵里被迫插上耳机边吃饭边听英语单词,但最惨的还是那种满面倦容看着饭碗发愁地一粒一粒在粥里挑饭粒吃的孩子,明显没胃口,不想吃,但爹妈这道关过不去。

不吃?不吃能长个儿吗!不吃上课能有精神听讲吗!学习不好将来能有出息吗!长不高将来能找着对象吗!

一碗大米粥、一个肉包子、一个白水煮蛋,可是关系着一个孩子光明的未来。

有一天,刚好同班的两个孩子凑在一桌。同样七八岁,一个胃口嗷嗷好,吃得呼呼的,还一个劲问他妈妈:我能再吃一个馅饼吗?他妈妈就很开心:吃吧吃吧,再来个茶蛋?男孩奋力点点头。

对面的女孩就完全相反了。她妈问她:吃鸡蛋吗?不吃。吃包子吗?不要。那吃个卷饼吧?不想吃……妈妈明显压制了很久的声音一下子拔高了:这不吃那不吃,你想吃什么!饿死呀!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吃点东西费劲的!营养跟不上,所以你学习才不如人家!

女孩子努力地撑了撑,还是没撑住,眼泪噼里啪啦掉下来。这顿饭吃的,不仅娘俩堵,我在一边也跟着堵。

原来我总想不明白,吃饭这个事情,多私人啊,吃或不吃,不是应该自己说了算吗?父母就可以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因为不想吃饭就把孩子骂哭吗?我的一位朋友甚至对我说,他经常因为孩子不吃饭把她打哭,因为太生气了。

一个人不想吃饭,原因有很多。不饿、食物不合胃口、脾胃不和等等,无论哪种,都不是孩子被骂哭、打哭的理由。不饿就等饿了再吃,不好吃就换家好吃的或者自己辛苦一下亲自做给孩子吃,脾胃不和就去看医生,总有解决的办法。

但现在我终于明白了:父母真正来气的是,孩子对吃饭的不热爱,等于拆了父母道歉的台阶呀。这是大事,关系着两代人未来沟通的桥梁。

道歉吗?中国爸妈好像永远有理

毫无疑问,对爱吃饭的孩子来说,老妈一句“吃饭了”不仅是婉转的道歉,也是对一个吃货最诱人的呼唤。那么吃货和父母的关系更和谐吗?

别天真了,这是不可能的。

当一个孩子对吃的渴望和热爱超出一定的范围,父母的脸色是最魔幻的。他们会在你吃东西的时候,紧紧盯着你的嘴,希望它识相地尽快停下来。

如果你不肯,他们就会委婉地提醒你:少吃点,太胖了对身体不好。

如果你还是闷头照吃不误,就等于在他们心上捅刀子,他们会毫不客气地直接对你说:别再吃了,再吃下去找不着对象了!谁会喜欢一个油腻的胖子!

对象这种生物还真是神奇,你不吃饭,找不着。你吃多了,还是找不着。所以懂得拿捏分寸的孩子,是最受父母欢迎的。

从前,每家都有好几个孩子的时候,最受父母关注的是最爱哭的那个,而最受父母宠爱的肯定是最有分寸感的那个。

就拿挨揍来说。

从前的孩子,哪有不挨揍的,尤其是男孩子,很多时候只是父母气上心头,根本没有正当理由。邻居大爷家三个男孩,老大乖,学习还好,从来不惹祸不顶嘴,大爷大妈自是高看一眼,从来不挨揍。

老二犟,认死理,嘴还犟,错了也不服软,所以挨揍最多。有一天我听大爷跟我爸聊天。我爸说,你为啥老揍老二,那孩子可实诚了,心眼还好,还能干活。大爷说,我也不想打他,有时候就是急眼了,意思一下,踢两脚得了,自己孩子我不心疼啊?!可那个犟种,挨打你倒是跑啊,他就不跑,挺着!那我也没法停手啊,越打越生气……

我登时明白三哥为啥最吃香了。别看他吃饭靠前干活溜边,可人家嘴好,父母一举手人家就认错,实在躲不过必须挨打,也是挨几下就跑,让大人既解了气,又不至于没有台阶下。

到了饭点,大娘站院里扯脖一喊:吃饭了!

肯定就是喊三哥呢,大哥天天长在家里看书,二哥如果没挨揍,到吃饭点肯定提前回家等着。如果挨了揍,喊也不会回来的。于是就见三哥没事人一样回来了,饭桌上还不忘来一句:真香!

这两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对不起。没关系。

不只是吃饭多少这个问题,事实上,在很多问题上,中国家长都堪称“常有理”。比如在恋爱问题上,你中学谈,会被骂早恋爱,狠招使劲,就希望能成功地棒打鸳鸯。上了大学,你刚从高考的压力中透一口气,爸妈又开始催,快找男(女)朋友吧,最好一毕业就结婚!恋爱是方便面吗,想买就有?!倘若你过了二十七八还没对象,那必须是罪人了!爸妈对恋爱的态度,还真是十分任性啊。

中国父母的道歉方式需不需要反思?

像三哥这样的孩子,为什么成为中国父母的心头好?因为这是他希望自己能成为却成为不了的样子啊。

那么当三哥成为父亲,会不会在自己犯错的时候,很容易地对自己的女儿说:这事是爸爸不对。

并不会。当三哥成为爸爸,三哥也自动更换成“中国爸爸”模式。因为他从来没见过爸爸道歉的样子,自然也无从效仿。

稍有不同的是,三哥不会动手。现在都是独生子女,跟宝似的,还是个女儿,三哥舍不得。偶尔气急了,这边三哥刚要动手,那边大爷的巴掌已经呼到他身上。

但三哥也会犯错。有一次,他心血来潮检查三年级女儿的作业本,发现这个字也太好看了,根本不像女儿写的。他就严厉地说,你这作业谁给你写的?女儿说,自己。他不信。小姑娘就没再说话,就是眼泪吧嗒吧嗒掉下来。三哥更觉得是别人给她写的,气得不行。

第二天,他决定盯着女儿写作业,突然发现那么好看的字的确是女儿自己写出来的。原来只是一两个月的工夫,女兒写字就有了这么大的进步。顿时三哥后悔得内心酸痛。

但三哥什么也没说,就是出去买了一堆好吃的亲自下厨做上,吃饭时看女儿吃得很开心,他不由自主地伸出手,摸摸女儿的头,对不起这三个字,终究只化作一股想哭的冲动。

没有训练和实战经验而进入的战场,真是太难了。

好在类似“吃饭了”“挺好吃”这种对话是中国亲子关系已经习惯了的沟通方式,如果哪位父母突然因为某个错误对孩子说句“对不起”,估计能把孩子吓一跳。

退一万步,不管咋说,这也是一种沟通,亲子之间最可怕的是不沟通。还记得今年6月郝蕾主演的那部电影《春潮》吗,母女二人因为拒绝任何形式的沟通,导致亲人之间呈现至亲至疏的状态,苦涩中饱含着令人窒息的压抑。

不是没有人做过努力,但沟通是双方的,一个人不行。比如影片中的姥姥,因为心情好喝得醉醺醺地回家时,是想跟女儿分享一下好心情的,女儿却甩她一脸冷漠。于是姥姥借着酒兴,对女儿从头到尾数落殆尽,女儿始终一声不吭,最后用力捏向床头的仙人掌……

如果所有的矛盾,都能找到一种智慧的解决方式,无论它是西方式的直白还是东方式的含蓄,都无可厚非,都值得赞许,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吃饭了——”显示着中国父母倔强中有一点可爱。

“挺好吃——”表达出中国孩子可爱中有几分宽容。

挺完美的。

猜你喜欢

三哥大爷台阶
多年以后
多年以后
我们班的“大爷”是个谜
酒大爷
拯救
走在除法的台阶上
周大爷终于同意搬家了
台阶
77级台阶
三哥那点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