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下水实验”使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游刃有余

2019-08-19谷灵华

速读·下旬 2019年7期
关键词:白醋小苏打液体

◆摘 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课程。课标建议中也提倡:教材上的观察、实验活动,教师在上课前要亲自做一遍,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实施,鼓励教师多做“下水实验”。

◆关键词:小学科学;“下水实验”

所谓“下水实验”就是教师在进行上课指导学生实验前,对课堂上要进行的实验多次预演或试验,从而对课堂教学了然于胸,游刃有余。

一、在“下水实验”中预测探究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如,在《白醋和小苏打的变化》一课中,一定比例的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气体。上课时有些同学对瓶子中混合后的物质很感兴趣,就问老师白醋和小苏打变化后产生的剩余物还是不是白醋了?学生提出继续将小苏打放入透明液体中去检测。假如继续出现气泡,则说明还是有醋的成分,假如没有出现上述现象,则可以说明是另一种物质。老师听取学生的建议后,随意拿起学生反应后的透明液体,加入了一勺小苏打。接着,学生看见的现象是仍有大量的气泡逸出。这时,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透明液体仍是白醋。而事实上,这时的液体已经不完全是白醋了。出现了这种误导后,教师意识到这种情形后,下课的铃声也已经响起。遗憾之余,只得告诉学生这个透明液体已经不是原来的白醋了。并让学生课后再去验证。这个案例中教师事先没有做“下水实验”,没有将这么关键的操作考虑全面。

可见,做“下水实验”便于教师关注实验的每个细节,将预设工作做到位,将更多的问题提前暴露,合理安排探究时间,对课堂实验的每个操作都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确保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二、在“下水实验”中甄别实验材料的科学性、精确性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小学科学课离不开观察与实验,观察与实验又离不开师生共同准备的有结构的材料。实验材料的科学、精确直接影响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间接影响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这就需要科学教师在课前的“下水实验”中甄别。如《水在加热和冷却后》一课,通常做法是让学生在装满液体的圆底烧瓶口塞一个软木塞,再钻孔接上一个细的玻璃管。由于实验室器材有限(尤其是打孔器的配备),加上钻孔的要求和学生用玻璃管时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原来上课时让学生组装实验装置时就有把手划伤的事发生)加上是全程录課,我就更不敢冒这种风险,所以,在学校磨课时我就自己制作了10套器材来替代实验室中圆底烧瓶和玻璃管的器材。记得课堂上学生顺利讨论后,把理想中的实验方案搬上了黑板。课后我反思了同学们的汇报交流情景,觉得还是有地方需要斟酌。我在想:是不是实验操作不当?是不是装置有问题?难道还是水遇热膨胀前先有个体积缩小的过程?于是课后,利用实验装置我亲自做了一次下水实验。现象很明显,水位先下降,后上升。反思结果是该装置缺乏科学性。根据上网查阅,制作这套器材的塑料瓶材料只能耐热至70℃,适合装暖饮或冻饮,装高温液体或加热则易变形。实验操作中,为了让实验现象更明显,则是采用了高于70℃的热水。于是就出现了塑料瓶先遇热瞬间的膨胀现象,于是瓶内水位会先出现下降,接着水位会上升的现象。一方面原因是,瓶内的水遇热开始了膨胀,另一个因素也是因为,塑料瓶被热水烫之后,虽然瞬间出现了肉眼看不见的膨胀的情形。看来,这套自制装置不是非常典型,不太适合学生刚开始进行液体热膨胀的研究。如果能在课前就对这套装置进行“下水实验”,并仔细观察,就不会出现误导了。

小学科学课堂上的材料是实验的基础,材料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实验的成败。如果课前没有“下水实验”,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准备器材,很有可能会让实验失败。因此,在实验材料准备上,我们不仅要明确实验所需的材料,更要关注材料本身是否有效,还可以考虑有没有更好的替代品等细节问题,让一次次的材料优选成为提高实验成功率的保障。

三、在“下水试验”中完善、改进实验设计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实践证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好的实验设计思想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技能,有利于教材内容的完成。继而在“下水实验”中,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我们的实验方案更符合实际,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如学习《热的传递》时有一个活动: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通过实验让学生感知热是怎样传递的,明白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为以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知识的积累和铺垫。

原实验设计:教材中的实验要求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观察哪端的火柴先掉下来。课文的要求是用蜡粘,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但总是粘不牢,实验的时候颤颤抖抖的总是要掉落几根。那么简单的实验为什么会不成功呢?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不足之处在于先要把蜡熔化成液体,然后滴在铁丝上,再往上粘火柴。但蜡的凝固时间快(指冬天,夏天正好相反),且熔化后粘性不大,所以很难粘上去,因此成功的不多。下水实验中,教师对实验装置进行了大胆改进,用套蜡环的方法代替粘火柴棒,解决了实验原型中粘火柴棒很不方便,并且容易掉,影响实验效果的问题。实验原理:热通过金属丝传递到套蜡环的地方,蜡环会融化,先后掉下来,就能看到金属丝上热的传递过程了。

综上所述,“下水实验”的实质就是一种精心备课,教师以学习者的角色,设身处地的去实践,以探知水之深浅。这种探究所获取的第一手资料,首先有利于教师洞察学生的发展需要,从而制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其次,有利于教师关注学生原有经验,设计便于学生进行建构学习的情境;“下水实验”应该成为我们科学教师的职业习惯,用“下水实验”来精确我们的课堂。

参考文献

[1]金正芳.加强实验教学的主要方法浅析[J].新课程,2011(04).

作者简介

谷灵华,大学本科,一级教师,任职于盘锦市双台子区湖滨小学,从教33年,研究方向:小学科学教学。

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猜你喜欢

白醋小苏打液体
液体小“桥”
小苏打及纯碱结构快速鉴别研究
白醋洗头
泉水与白醋
鸡蛋微笑了吗
泉水与白醋
使用小苏打消除异味
降低小苏打生产中蒸汽消耗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