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探索

2019-08-19章国美吴坚生

关键词:卓越计划新工科工程管理

章国美 吴坚生

【摘 要】新工科建设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在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趋势下,工程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培养必须紧扣新工科建设内涵,不断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首先剖析了工程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现状与新工科的差距,探索工程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举措,以期为相关院校开展工程管理专业新工科建设提供参考。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is a major measure in the reform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It is a further deepening and upgrading of the "excellent engineer education training plan". Under the trend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e training of excellent talents i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pecialty must closely adhere to the connotation of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constantly reform and innovate the training mode of talents. First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gap betwee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talents i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pecialty and the new engineering, explores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excellent talents i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pecialty, and puts forward the reform measures of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levant institutions to carry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i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pecialty.

【关键词】新工科;工程管理;人才培养;卓越计划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engineering management; talent training; excellence plan

【中圖分类号】TU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9)06-0100-03

1 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升级版,即新工科建设,主要是指教育部实施的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计划[1-2]。该计划是在实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的背景下提出的,旨在通过新工科建设与发展,满足新经济发展对工程科技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不断更新工程教育理念,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新质量。

基于“新工科”的要求,工程管理专业建设必须满足建筑产业现代化需求,面向未来发展趋势,培养一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动态适应能力、高素质的交叉复合型卓越工程管理人才。本文从产业发展对工程管理人才需求出发,在新工科建设教育理念的引导下,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切入点,围绕面向未来产业发展,重构课程体系,并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条件。

2 工程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培养与“新工科”的差距

2.1 教育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新工科建设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分别是“服务国家战略”理念、“对接产业行业”理念、“引领未来发展”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工程管理专业是1998年正式成立的专业,是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专业。近年来,建筑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筑产业的工业化、信息化、产业化、绿色化、现代化(简称“五化”)进程不断推进,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渐渐与快速发展的产业行业出现脱节,无法满足市场对工程管理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必须深入思考全球化、信息化、社会变革、产业发展等对工程管理教育的内涵发展要素的深刻影响,不断更新教育理念,重构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2 学科专业建设目标有待提高

新工科学科专业建设的主要目标可以表述为:主动布局、设置和建设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产业需求、面向未来发展的工程学科与专业,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动态适应能力、高素质的各类交叉复合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3]。为了实现“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这些重大战略,中国建筑产业正不断地融入世界,中国譬如中建、万科等一批建筑企业正在世界的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工程管理卓越科技人才必须具备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必须懂得中国,更要懂得世界。就目前的发展来看,这类高端人才严重匮乏。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必须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结合,其中,知识必须是新知识,譬如绿色化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能力必须是新能力,譬如信息化应用能力、集成化管理能力;素质必须是高素质,譬如具备国际视野等。

2.3 人才培养模式有待改革

基于新工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弹性化的。目前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科单一,与产业链融合度不高,人才培养管理机制不灵活等特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首先要打破原有的学科与学科间的壁垒,打破原有固定不变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制定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凸显本校人才培养定位和特色的人才培养标准和课程体系,并建立有效的质量评价体系,以不断地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2.4 多方协同教育有待拓展

新工科提出了多方协同教育,指的是跨学科专业合作教育、政产学研合作教育和国际合作教育,这正是目前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所欠缺的。工程管理专业学科及专业壁垒仍旧存在,出现只懂技术或者只懂管理的人才培养缺陷,跨学科合作实施困难。政产学研合作仍旧停留在初级校企合作阶段,校企合作在深度、广度上有所欠缺,高校与政府部门、研究院所合作渠道不通畅,合作方式单一,流于形式,合作效果较差。

3 工程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3.1 培养目标的推陈出新

基于上述对新工科的解读,基于新工科的工程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满足三点要求:

第一,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特征。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交叉性的学科专业,涉及工学、自然科学、管理学、经济与法学、人文艺术和信息科学工程等多学科。要培养擅技术、懂管理、会信息化、知法律的工程管理复合型卓越科技人才。

第二,面向未来产业需求。面对未来产业需求,要了解国家发展战略和行业发展方向,具备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具备适应产业现代化的管理能力,包括信息化手段应用能力、工业化及标准化管理能力、集成化管理能力;具备多学科领域及跨文化背景协作能力。

第三,面向区域经济,特色鲜明。譬如长三角地区,紧缺的并不是常规的工程管理人才,而是大型复杂工程项目管理人才,工程管理专业发展必须紧扣行业需求。同时,工程管理专业必须发挥本校学科优势,培养目标特色鲜明,实现各大高校错位发展。对于工科院校,可以突出工程技术特色,与房建、道路、桥梁、水利等专业方向相结合,差异发展;对于财经类院校,利在财会方面优势,突出工程管理的“软科学”属性,在工程财务管理、工程审计等方面凸显特色。

3.2 课程体系优化

课程体系是新工科卓越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基于卓越人才培养目标,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体现了以下特点:

第一,凸显学科交叉融合特征。课程体系需要打造宽而精的学科基础平台,全校公共课涉及工学、自然科学、管理学、经济与法学和人文艺术多个学科领域,学科专业课程将工程技术类、信息化手段与管理类融合成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管理等课程群,凸显学科交叉融合。

第二,课程模块化和结构化。以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为准绳,对工程管理专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剖析,整合出工程管理专业核心能力为工程技术能力、工程造价管理能力、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工程合同管理能力及信息化管理能力。以核心能力为向导,将课程模块化,构建工程技术课程群、工程造价管理课程群、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工程合同管理课程群和信息化管理课程群。

第三,注重实践课程的重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卓越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之一。为了适应产业信息化发展需求,对集中性实践环节融入最新的广联达计量计价软件、BIM项目管理软件等,提高学生信息化应用技能,与产业无缝对接。同时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高校BIM算量大赛、BIM招投标大赛、BIM毕业设计大赛等竞赛项目与集中性教学环节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见图1)。

3.3 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首先,利用“互联网+”,将传统课堂教学向网络延伸,形成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与学的方式。其中,线上课程方面要合理利用互联网上的公开课、资源共享课程、慕课等,或者开发适合本校学生的线上开放课程,在教学、作业、考核和评价方面做出相应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其次,将增强现实、虚拟仿真和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与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相结合,构建工程管理虚拟仿真实验室。通过BIM计价软件、BIM项目管理软件、BIM-AR技术等嵌入实践教学课程中去,提高学生对工程项目全寿命期的管理和控制能力,从而适应未来数字建筑的需求。

3.4 多方合作教育

构建以校企合作为核心,以与政府、科研院所合作为补充的多方合作教育平台。

校企合作方面,首先需要優选与培养目标吻合的企业合作,包括知名设计院、房地产开发企业、施工单位、造价咨询机构等,有条件的院校可以与外国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国际化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其次,校企合作双方必须科学制定企业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培养计划和实施过程,以保证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效果。

校政合作方面,政府可以直接参与合作教育,校政共建全日制高职、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譬如浙江海洋学院等都有了成功案例。政府还可以配合高校开展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社会服务。高校在学术、科研上的优势也可以反过来为合作教育提供资源和师资共享。

校研合作方面,科研院所和高校通过共同承担科研项目,在科研技术、科研设备、资金支持等方面达到合理配置,提高利用效率,优势互补,提高科研成果水平。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导师参与合作科研项目,从而提高学生科研水平。

3.5 师资队伍建设

“卓越计划”将“大学教师+准工程师=工科教师”的模式作为从事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的教师的总体要求。在新工科背景下,为了实现工程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打造一支教学水平一流、教研科研能力高、工程实践能力强和综合素质全面的师资队伍。

第一,引进分别具有工程技术背景、经济与管理科学背景的专家加入师资队伍中去,同时青年教师培养注重拓宽学科面,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提高教师多学科交叉融合特性。第二,从企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专家到学校任教,提高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整体能力。第三,建立专职教师到企业和科研院所顶岗工作的制度,优先选择建筑行业龙头企业、高水平科研院所,扩大国际视野、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第四,鼓励专职教师参加行业高端论坛、研讨会,了解学科发展前沿、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等。第五,建立有效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该机制必须向具有较丰富工程实践经验、较高处理国际化问题业务水平、较强解决新技术新工艺等未来问题能力的专职教师倾斜,充分调动专职教师向新工科师资目标努力的积极性。

4 结语

新工科建设是高等工程教育主动适应新经济发展、国家系列重大战略的重要举措。工程管理专业如何在新的工程环境中,为国家和行业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动态适应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卓越人才,是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以新工科教育教学理念为引导,以产业未来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法、多方合作教育、师资队伍等方面提出工程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举措,以期为相关院校开展工程管理专业新工科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

【2】林健.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教育系统性改革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3】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02):26-35.

猜你喜欢

卓越计划新工科工程管理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由GS地产服务质量事件反思电力工程管理
浅析电力工程中的技改大修工程管理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