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信息化

2019-08-19周俊根

中学语文 2019年20期
关键词:现代化信息化信息技术

周俊根

当今时代, 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更加凸显,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 我国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必须将信息化贯穿现代化进程始终, 加快释放信息化发展的巨大潜能,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 下面让我们通过几篇专业文章,聆听专业人士关于信息化的论述……

让信息化服务于人

高新民

上世纪90 年代末, 一本名为《数字化生存》的书曾经风靡一时,作者在书中对未来的数字化生存方式进行了展望。 如今,许多预言早已变成现实。 20 多年来,信息化所发挥的作用远远超出我们曾经的想象,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这说明,信息化已经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我国正式以信息化名义推进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是从1993 年开始的,在此之前更多的是讲计算机技术应用或微电子技术应用。 这个起点的标志是1993 年12 月国务院成立国民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以统筹规划和协调推进全国信息化工作。 当时的国际背景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浪潮开始兴起,而互联网正是推动计算机技术应用转变为信息化的关键因素。 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25 年来,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化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娱乐方式、社交方式、工作方式,展现了信息化服务于人的无穷魅力。

今天,人们的衣食住行、工作学习、医疗社保等方面已离不开信息化系统的支撑。 比如,截至2018年12 月, 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6.1 亿,73.6%的网民进行网络购物,网络购物交易规模及其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重均位居全球首位, 而且目前仍处于高速增长阶段。 社交网络大大方便了人们之间的交流:截至2018 年底,微信每月活跃用户超过10 亿, 每天发送信息450 亿次, 音视频通话达4.1 亿次,这需要高水平云计算保障能力才能做到。 信息化对社会就业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尽管信息化给一些传统就业岗位带来巨大冲击,但也创造了更多新的就业岗位,而且让人们的就业方式更加灵活。 政府信息化已由支撑政府内部业务为主转为服务公众为主,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的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和统一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虽然我国信息化发展取得很大成就,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仍然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比如, 截至2018 年12月, 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22 亿,占全部网民的26.7%, 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仅为38.4%, 与城镇地区74.6%的互联网普及率相比落后36.2 个百分点。 还要看到,我国服务业信息化发展较快,而工业和农业生产型互联网 (产业互联网)发展较慢。 服务业信息化发展较快主要得益于消费型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但生产型互联网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需要加大发展力度。 近几年,在物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带动下,生产型互联网发展开始加速。

当前,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驱动下,信息化正从网络化向智能化方向迈进。 网络化阶段的信息化以连接人为主,以原有业务流程软件化为主。 进入智能化阶段,网络不仅连接人,还可连接物、流程甚至数据本身,可以处理更为丰富的信息、更为多元的数据,为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智能分析提供了可能,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 智能化阶段的信息化在连接万物的基础上形成了智能决策和智能控制能力,在技术上可以逐步实现“机器换人”“算法胜人”。 在信息化进入智能化新阶段后,更要深入思考信息化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人。 从技术上看,应该追求机器更智能化、算法更精准化, 但在处理机器和人的关系时,仍要坚持以人为核心,智能机器要与人协同,智能算法要与人为善。

信息化只有起点, 没有终点。无论信息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都应坚持以人为核心,让信息技术造福全社会,让数字红利惠及每一个人。 这才是科技进步的价值追求和意义所在。

(选自2019 年6 月21 日《人民日报》)

【解 读】

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25 年来,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化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娱乐方式、社交方式、工作方式,人们的衣食住行、工作学习、医疗社保等方面已离不开信息化系统的支撑。 我国信息化面临发展不平衡、 不充分问题:一是城乡差距较大,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远远落后与城镇地区; 二是服务业信息化发展较快, 而工业和农业生产型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发展较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技术还会不断向前发展, 但无论信息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 都应坚持以人为核心, 让信息技术造福全社会,让数字红利惠及每一个人。

信息化是现代化的战略引擎

李建成

信息技术可以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深度融合,蕴含着驱动现代化的巨大潜能。 信息化是现代化最新的时代特征,其重要意义就是在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各方面大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现代化。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 必须准确把握信息化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所起的战略引擎和战略导向作用。

在现代汉语中,每个词一般都有固定的词性。但文言文中有时甲类词可用作乙类词,这就是词的活用。成语中也大量存在词类活用这种现象,比如名词用作其他词类、使动用法,名词直接作状语等等。掌握好语言中词类使用中的各种变化,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学好用好成语,更能够促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并运用古代汉语的相关知识。

信息化与现代化同向同行。 现代化是几百年来世界各国竞相努力的方向。 现代化的推进方式可以理解为经济社会发展各要素的不断“集成”和“升级”,在横向上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在纵向上有以工业经济为代表的现代化、 以知识经济为代表的现代化。不难发现, 无论从推进的方式、进程还是目标来看,信息化都与现代化高度契合。 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化从发展之初就与现代化紧密相连, 就承担着驱动现代化的重任。 当前,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已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世界各国都普遍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将信息化作为推动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 信息化的基本方式就是互联互通,让信息充分流动共享。 信息化通过主动扩展或者倒逼,将越来越多的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纳入其中,通过技术升级、 流程优化等手段,不断提升效能、释放红利,推动现代化进程。

信息化与现代化各领域正在发生“化学反应”。从我国上世纪60年代正式提出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四个现代化”,到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我们对现代化的理解不断深入。 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意味着在现代化进程中各领域的关联与耦合更加紧密,构成一个完整的现代化体系。 信息化以信息为核心,通过信息的流动与处理,实现万物的互联与协同,让工业更加智能, 让城市更加智慧,让农业更加精细。 信息化还能优化治理结构、更新治理理念、提升治理效率。 当前,信息化与现代化各领域正在发生“化学反应”,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对社会的影响也将从物质和制度层面进一步上升到精神文化层面。 当前,一个以人工智能为核心,融自然智能、人工智能、集成智能为一体的新的智能科技学科正在兴起,它必将改变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思维和行为方式。

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根本性突破。 当前,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时期,信息化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但是,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上我们仍然受制于人,这是我国信息化亟须解决的问题。当前乃至今后较长一个时期,信息化的关键核心技术仍然是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网络信息技术。比如,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技术潮流,并且极有可能彻底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如果在该领域不能紧紧跟上时代步伐,不仅是科技方面落后的问题,还有可能影响国家安全。 再如,云计算是未来的基本计算方式,我国近年来在云计算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未来仍需在底层芯片和核心软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实现完全自主可控。 关键核心技术买不来,只能靠自己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去获得。 我们要立足我国国情,遵循技术创新规律,下大力气突破信息化方面的关键核心技术,努力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让信息化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选自2019 年4 月12 日《人民日报》)

【解 读】

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必须准确把握信息化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所起的战略引擎和战略导向作用。 信息化与现代化同向同行,无论从推进的方式、进程还是目标来看, 信息化都与现代化高度契合,信息化从发展之初就与现代化紧密相连,就承担着驱动现代化的重任。 信息化对现代化各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对社会的影响也将从物质和制度层面进一步上升到精神文化层面。 文章结尾作者强调,我们要立足我国国情,遵循技术创新规律,下大力气突破信息化方面的关键核心技术,努力建设网络强国、 数字中国、智慧社会,让信息化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信息化对就业的影响与应对

莫 荣

随着信息化深入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领域广泛应用,在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同时也对就业产生较大影响。 一些传统就业岗位不断被替代,一些新的就业岗位不断被创造出来,从而产生了三大就业效应。

就业替代效应。 信息化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单位产品对劳动力的需求,进而形成对劳动者的替代。 调研发现,随着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很多地方制造业总产值不断提高,但就业人数趋于下降。 信息化不仅会打破既有商业模式, 还会打破依赖于这些商业模式的就业模式。 比如,大量小卖部、书店甚至一些大型商场被平台经济所取代,减少了传统就业岗位数量。

就业创造效应。 信息化带动通信设备制造业、 计算机软硬件、办公设备自动化等行业就业岗位大幅增加。 比如,1987 年成立的华为公司,目前全球员工总数已达18.8万人。 还有一大批依托信息技术的互联网平台发展起来,不断创造新的就业形态和就业岗位。 比如,众多劳动者通过微信、 阿里巴巴、滴滴出行等互联网平台实现了多种形态的灵活就业。

就业变革效应。 信息化带来就业方式变革。 过去10 年,全球劳动力市场的一项重大变革就是互联网平台就业人员大幅增加。 互联网平台将“工作”细分为具体的“任务”,通过“众包”方式提供给众多劳动者。 基于信息技术和“众包”方式的互联网平台大大降低了生产服务和市场交易成本,服务半径扩展到地区、全国乃至全球。 大量劳动者甚至是跨越不同时区劳动者的参与,使企业可以迅速完成工作任务, 从而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互联网平台就业岗位具有劳动关系松散、进出自由、工作时间灵活、自主性强等新特征。

综合来看,信息化发展既会带来创造新就业形态、增加新就业岗位的机遇,也会带来就业矛盾增多的挑战。

从机遇看,信息化创造的互联网就业形态用工量巨大,已经成为稳就业的重要载体。 从挑战看,在互联网平台成为连接工作岗位和劳动者重要渠道的情况下,许多劳动者并没有受雇于某一固定组织,也没有单位依托, 收入不够稳定。信息化对就业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在劳动就业领域抓住并用好信息化机遇、有效应对挑战,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支持劳动者通过新就业形态实现多元化就业。 可将以信息化带动就业作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内容,加强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联动,加强就业、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等领域政策协同,进一步发挥新就业形态对稳就业的支撑作用。研究制定符合当前新就业形态特征的非标准劳动关系体系,建立多元化劳动标准制度,支持劳动者通过新就业形态实现多元化就业。

健全适应新就业形态特点的社会保障政策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借助平台APP 为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人员提供社会保障服务,向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人员宣传就业、社会保障相关政策,引导平台就业者积极参保。 充分发挥平台数据和技术优势,创新劳动者保险保障的机制和模式,完善新就业形态人员保障措施,鼓励平台企业和劳动者合理分担社会保险缴费义务,有效支持和促进新就业形态发展。

建立更加完善的教育培训制度。 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技能成为就业的“必修课”。 为此,需要构建以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主体、继续教育为补充的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更多符合信息化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化技能培训,为劳动者转岗就业和通过新就业形态实现就业提供帮助,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

(选自2019 年6 月14 日《人民日报》)

【解 读】

随着信息化深入发展,一些传统就业岗位不断被替代,一些新的就业岗位不断被创造出来,从而产生了就业替代、就业创造、就业变革等三大就业效应。 信息化创造的互联网就业形态用工量巨大,已经成为稳定就业的重要载体。 在劳动就业领域抓住并用好信息化机遇、有效应对挑战:一是支持劳动者通过新就业形态实现多元化就业;二是健全适应新就业形态特点的社会保障政策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三是建立更加完善的教育培训制度。

猜你喜欢

现代化信息化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