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病灶”

2019-08-16桑学成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9年8期
关键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病灶

文_ 桑学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中央“八项规定”为肇始,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驰而不息正风肃纪,全党上下纠正“四风”取得重大成效。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应当清醒地看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在一些地方和单位问题还比较突出。从近年来通报曝光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所以屡禁不绝甚至产生适应性变化,既有党员干部方面的主观原因,也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客观原因;既有思想上的偏差,也有能力上的不足。我们要充分认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顽固性、长期性、复杂性、多样性、变异性,坚决与之作斗争。

一、思想之舵不稳引起信念动摇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体现在作风上,但根子却出在思想上,说到底是信仰迷失、精神缺钙、缺乏担当,忘记了初心和使命。

一是“四个意识”不牢。令行禁止,需要党员干部把稳政治方向之“舵”,把“四个意识”扎根于思想、融入于工作、见之于行动,经常与中央要求对表对标,及时校准偏差。上面制定的政策再好,如果具体落实的干部不讲政治、不听指挥、另怀私心,打自己的小算盘,搞自己的小动作,形式主义也会应运而生。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曾就公众深恶痛绝的形式主义问题,面向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作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公众对形式主义的反感,主要集中在贯彻落实中央精神过程中的“政治形式主义”方面,“说一套、做一套,言之凿凿,实则我行我素,打折扣、搞变通”“扎扎实实走程序,认认真真走过场,只要轰动,不去行动”“查摆问题避重就轻,开展批评隔靴搔痒,敷衍塞责、得过且过”等。与其他原因相比,政治建设弱化最大的危害在于,其不是传统思想领域盲目的形式主义,而是一种主观故意的、自觉的形式主义,源于“四个意识”不达标,经过精心设计后,不仅隐蔽性大、欺骗性强,而且最容易由此引发“破窗效应”,导致层层效仿、层层欺骗。

二是理想信念缺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为什么盛行?为什么不断有人沦为腐败分子甚至变节投敌,走向犯罪的深渊?说到底,还是理想信念不坚定。”在党的初创时期,全国只有几十名党员,他们能不顾个人安危、在白色恐怖中完成建党伟业,又经历长期的斗争,在同各种政治力量的反复较量中脱颖而出,继而使党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在革命战争年代,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相对来讲就很少,这其中的确有客观环境的因素:你死我活的斗争形势,容不得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也不允许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拍脑袋决策。但最重要的因素是,老一辈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人生旗帜上,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奋斗目标。我们党成立98年、执政70年,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新事物新观念层出不穷,对于少数意志薄弱的党员干部而言,面对唾手可得的物质利益和光怪陆离的社会现实,容易动摇曾经树立的理想信念。党员干部一旦精神之“钙”缺乏,必然会失去实干的精神支柱,丧失奋斗的前进动力,继而消极应付工作,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就会盛行。

三是担当意识弱化。回望40多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从农村改革的艰难破冰,到国有企业的突出重围,再到市场经济的艰辛探索,每一个改革目标的实现、每一项发展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党员干部的担当意识作为精神支撑。倘若党员干部都抱有逢好事就办、遇困难就拖、见矛盾就躲、“只求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思想,我们党就不可能带领人民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征服一次又一次挑战。比如,某地落实基层“大走访”活动,排查出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既有历史遗留的老问题,也有不断涌现的新问题,但领导干部担心如果大刀阔斧抓整改,会触及某些单位部门、某些人的根本利益,给自己“埋地雷”“设路障”。因此,便雷声大、雨点小,大张旗鼓走形式,不痛不痒搞整改。从这个层面来讲,担当意识不强既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产生的诱因,也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蔓延的土壤。

二、作风之弦不紧导致脱离群众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四风”问题的重要表现,本质上还是背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作风问题。探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屡禁不绝的原因,必须在作风领域深挖根源。

一是“官本位”思想严重。中国历经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虽然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革,但是特权思想和等级观念却沿袭了下来,至今仍然在一些党员干部身上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集中对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官僚主义作风进行整治,目前,前三个“难”得到了很大程度改观,但是事情依然难办。这种难办不仅体现在群众办事上,还存在于基层党政机关办事上:上级对下级只交代工作任务,不拿出明确的工作思路,只满足于把该布置的都布置了,该交代的都交代了,至于怎么办、怎么干,那是基层的事。“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当文件越来越多,指示越来越繁,层层加码,基层只能穷于应付,以形式主义回应官僚主义。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职务越高,责任越大、担子越重。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党员干部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强化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是政绩观出现偏差。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所以有市场,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往往能够制造出好看的“政绩”,为自己的政治前途铺路。一旦政绩观发生扭曲,干部干工作就不是为了让群众满意,而是为了让领导注意。在这种错误政绩观的引导下,干部便会热衷于制造声势、邀功受赏,对此,最便捷的方式就是搞形式主义。比如,在规定动作上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用不切实际的自选动作造“形象工程”,求轰动效应。看起来动静很大,其实没有多少干货、硬货。政绩观端正不端正、正确不正确,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党的事业成败。党员干部要把造福人民作为最大政绩,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业绩。

三是忽视调查研究。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的方式,不用走出机关,不必深入实际,就能轻轻松松把任务糊弄过去,在少数领导干部身上,这已经成为一种工作方式、工作习惯,甚至是路径依赖。譬如,在贯彻上级要求上,不顾本地本单位实情,将一般性措施生搬硬套;对长期存在的问题,不到一线寻找思路,而是等待领导批示,看完批示立马“醍醐灌顶”,学习一阵子后又销声匿迹。上面一张嘴,下面跑断腿,上级领导不深入群众去做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拍脑袋决策,想当然办事,就会制定不符合实际的决策。对此,基层干部本来就难以落实,后续还要应对检查、评比,只能用各种会议、材料、数字来应付,形式主义就这么产生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党员干部只有自觉把调查研究贯穿于各项工作全过程,不断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提出新举措,才能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能力之基不牢造成本领恐慌

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多种矛盾叠加,各种风险交汇,要求领导干部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如果干部失能,既不会用老办法,又没有新思路,只能搞各种形式主义的东西,看起来花样翻新,热热闹闹,好像每天都在干事,实则效果平平,劳而无功。这种干部失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因循守旧,思想僵化。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不可能是平坦大道,注定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风险和挑战。只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才能不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尤其是对于瓶颈性问题、老大难问题,更需要摆脱经验主义的束缚,在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中找到突破口。相反,干部一旦有了“守摊子”的心理,就会固步自封,甘做井底之蛙。这一现象在少数面临退休的干部身上体现得较为明显,他们觉得已经在领导岗位工作多年,自身经验比较丰富,在仕途上也没有过多想法,没有必要劳心费神革新工作思路。反映到行动上,就表现为得过且过、消极对待交办任务。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不能身体进入新时代,思想还停留在“过去时”,必须打破思想禁锢,勇立时代潮头。

二是学习松懈,知识老化。将学习不足作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源头之一,需要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个是理论知识层面。科学理论可以引领实践,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领导干部必须普遍掌握的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在新时代为官从政,要吃透中央精神,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最基本的途径是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思想掌握越深,政治敏锐性、问题洞察力和风险判断力越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自然就无法生根。另一个是专业知识层面。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行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专长越来越精。领导干部除了要具备统筹协调的领导能力,对于分管领域业务也要有一定的精通程度。反观一些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的领导干部,并不是不想出实招、干实事,而是受制于专业知识水平,推动工作往往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视野开阔,方能看得高远。党员干部读书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必须真正把学习融入工作生活,使之成为日常习惯和自觉追求。

三是缺乏磨炼,经验不足。实践是检验干部的试金石,更是干部成才的试验田。拥有专业知识不等于具备专业本领,缺乏实践磨炼,就会发生“讲政策不如上访户,讲法律不如拆迁户,讲技术不如专业户,讲发展不如个体户”的情况。对于一些领导干部来说,没有在发展一线、基层地方接受过磨砺、经历过风雨,在推动工作上很容易陷入“软弱虚散”“冷横硬推”两个极端,前者导致形式主义,后者导致官僚主义。比如,有的年轻领导干部走出学校门后,直接进入机关门,虽然自身基础素质较好,但是由于了解基层实际工作的渠道有限,主要是靠基层报上来的文字材料,以及偶尔的短期调研走访,很难对基层如何开展工作有一个全面、感性的认识。因此,在推动工作时,难以找到适合的方式方法,要么软办法不顶用,要么硬办法不敢用,即使用了硬办法,也是激化矛盾,造成群众不满。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越是环境艰苦的基层,越能考验人的心智、磨炼人的意志。党员干部只有在工作一线中读好“无字书”、进好“百家门”、行好“万里路”,才能在实践磨砺中“百炼成钢”、成长成才。

四、制度约束不力导致行为失范

客观地讲,对于绝大部分地方单位、绝大多数干部群众来说,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都是不得人心的,但一些党员干部仍然“违心而为”,重要原因是出在制度层面。督查检查机制、考核评价机制、惩处问责机制等方面不够健全、不够科学,让很多干部既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受害者,也成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施害者。

一是督查检查不尽规范。督查检查本是上级督促下级改进工作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推动工作、激发干劲。但在从现实来看,很多检查评比不仅名目繁多、相互交叉,而且重在看形式、忽视问成效。比如,有的地方脱贫攻坚工作验收检查,表格设计复杂,填写项目繁多,衡量标准不切实,评价指标不科学,甚至有很多专业术语。检查人员拿着验收指标,很难与贫困户进行有效沟通,只能通过查台账、看图片的方式判别开展了哪些工作。这种仅凭数据表格、不搞实地摸排的检查手段,一方面,很难发现基层工作中真正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容易让基层本末倒置,把时间和精力主要用在“造台账”上。此外,有的地方为了让基层对某项工作足够重视,滥用检查手段,搞层层检查,基层在迎来送往上应接不暇,很难有心思去做“后半篇文章”。最终结果往往是,督查组一波接一波,工作进展却是纹丝不动,使检查督查失去了应有的作用。从这个层面上讲,督查检查只有增强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切实减轻基层负担,才能进一步激发干部崇尚实干、攻坚克难的责任担当,形成创业创新、勇于进取的环境氛围。

二是考核评价不够合理。“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干部好不好不是我们说了算,而是老百姓说了算”。就目前而言,各地各部门的考核评价,很少依赖普通群众,常常是考核主管部门最终定调。作为社会治理的末梢触角,基层单位往往人手有限,却对应着上级多个条线部门,是考核评价的最后一个链条,各项工作的考核压力绝大部分都传递到基层。就年度考核而言,有的上级单位为了能在短时间内尽快了解下级工作成效,主要依靠开会听汇报、现场看资料,比如考核党建工作,有的主要看基层党组织开了多少会,负责人与群众谈了几次心,汇报材料的质量高不高,至于会议效果、谈心后续,以及材料中水分有多少,则关注甚少。可以说,考核评价机制是否合理,是否充分尊重基层实际,直接影响着基层干工作是务实还是务虚。

三是惩处问责难以落实。改作风走到今天,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很大程度上得到遏制,但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却不断衍生出新变种,很大程度上也由于在惩处问责上存在难度,没有形成强大的威慑效应。就惩处形式主义行为而言,做一切工作都需要相应的必要的形式,没有形式,内容就无所附着。每个领导干部的行事风格不可能千篇一律,工作思路也不尽相同,什么是落实任务所必要的形式,什么是不必要的形式;什么是宣传造势、营造氛围,什么是劳民伤财、形式主义,有时候很难有明确的界限和标准。就惩处官僚主义行为而言,在出现官僚主义苗头时,往往上级看不到、同级不提醒、下级不敢说,除非造成严重后果,否则很难对其进行惩处。教育千遍,不如问责一次。问责是倒逼责任落实的有效途径。不问责,压力就传导不下去,担责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必须坚持靶向治疗,从“病灶”源头上发力。要站在加强党内政治建设的高度,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深挖找准本地本单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病根”,通过坚持不懈加强理论武装、提高党性修养、强化宗旨意识、净化政治生态、完善长效机制,不断压缩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生存空间,以永远在路上的韧劲,驰而不息纠“四风”改作风,努力在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中不断取得作风建设新成效。

猜你喜欢

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病灶
“表演完美”也是形式主义——为政不能耍把戏
数字化断层融合(DBT)与全视野数字X线摄影(FFDM)引导乳腺病灶定位对比
防范“网上官僚主义”——服务上网不是目的,上手才是
能谱CT 成像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分析
形式主义“闻着臭,吃着香”
“开会”不是形式主义,“会海”才是
挂在“墙上”的形式主义
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
毛泽东:“一定要克服官僚主义”
官僚主义的“遮羞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