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谈话“秘笈”

2019-08-12倪飞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秘笈谈话效果

倪飞

摘要

与学生谈话,其实是一门“艺术”。要想取得良好的谈话效果,应努力做到“三不”:不盲目“出兵”、不唱“独角戏”、不“一谈了之”。

关键词

谈话 尊重 倾听 互动 关注

与学生谈话,是班主任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很平常的一件事,但就是这么一件看似很寻常的事,其实一点也不寻常,其中的“奥秘”很多!常听到班主任们抱怨:怎么谈了这么多次,一点效果都没有?

如何提高与学生谈话的效果,让谈话真正管用?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我认为,与学生谈话,应努力做到“三不”:不盲目“出兵”、不唱“独角戏”、不“一谈了之”。

一、不盲目“出兵”

1.谈话时机要恰当。

班主任在繁杂的班级管理工作中,要努力练就“千里眼”“顺风耳”,这样就能“明察秋毫”,精准把控班级状态,确保班级平稳运行。

对于“千里眼”看到的、“顺风耳”听到的“蛛丝马迹”,班主任应多多留心,但也不必过于紧张,唯恐“蛛丝马迹”变成“庞然大物”以至“尾大不掉”,匆忙找“问题学生”谈话。

很多时候,所谓的“蛛丝马迹”只是班级运行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微小“斑点”“杂音”,今天出现了,明天可能就自然消逝了。可是,“认真”的班主任往往紧抓不放,立即启动“谈话程序”,不但谈不出个所以然,而且还有可能“打草惊蛇”,使问题“苗头”潜伏了下去,导致日后大问题的酿成。另外,如此“无理取闹”,也降低了学生对班主任的信任度,影响了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导致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兴师讨伐”“来势汹汹”,弊多利无,何苦呢?

只有当“蛛丝马迹”在蜕变,变得很快,变得很大,经班主任暗示、旁敲侧击仍无明显效果、确实需要人为干预时,谈话才显得很有必要。

此时谈话,就恰到好处了。

2.谈话地点要适宜。

谈话前,应根据谈话对象、谈话内容,选择适宜的地点。千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随随便便找个地方就谈起来。

有時在办公室谈比较适宜,有时在教室里谈比较适宜,有时在操场上谈比较适宜。在哪里谈,是有考究的。地点选错了,谈话效果就会打折扣,甚至谈话都无法进行下去。

如果是涉及男女同学过往甚密问题的谈话,应单独谈、秘密谈,既保护了学生的隐私,也避免了在班级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如果不涉及个人隐私,无关个人尊严,且有必要以此谈话教育全班,则不妨在班级公开谈,这既是对其本人的谈话,也是对全班的警醒和教育,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适宜的谈话地点,有利于良好谈话效果的产生。

3.谈话之前要“备课”。

谈话时,如果事先未充分准备,“仓促上马”,那么谈话效果就有可能会受到影响。

应注意保密,防止被谈话学生提前准备好对付教师的“预案”。谈话准备工作应悄悄进行,避免被“外人”获知,这既是确保谈话效果的需要,也是对当事者“隐私”的尊重,因为不是每一个谈话对象、每一次谈话内容都是可以公开的。

应充分了解具体情况。通过与任课教师、班干部、相关学生、部分家长交流,详细调查、了解相关情况,力争对事情的主角、配角、起因、经过、发展状态等有充分的认识。调查、了解方式以侧面打听为主,正面询问为辅。如有必要,应选择时机亲自观测,以掌握第一手资料。

应拟定谈话的流程并准备好相关的应急预案。自己先谈还是让学生先说,先谈什么再谈什么最后谈什么,谈话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另外,如果学生试图隐瞒相关情况,那么打算采取什么措施去加以突破?如果学生在谈话的过程中,意外透露了什么,该如何处理,这些事前无法预知的情况,教师也要提前准备好预案,避免因为意外情况的发生而手忙脚乱、仓促应对。

只有对谈话内容充分“备课”,才能“胸中有丘壑”,才能行稳致远,达到预期的谈话目的。

二、不唱“独角戏”

1.充分尊重。

学生被教师找去谈话,因情况不明,本来就有所紧张,此时如果教师不分青红皂白严加训问,不仅会加剧学生的紧张心理,还可能引发学生的反抗情绪,导致谈话氛围全无,使谈话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

我在谈话前,不管学生犯了什么事,总是先让自己平静心情,保持淡定,然后给学生一把椅子,对他微笑,请他坐下,面对着面,这就为下面的谈话创设了平等、友好的氛围。

我先向学生说明此次谈话的缘由,让学生心中有底;然后告知他本次谈话是酝酿已久、绝非心血来潮,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弄清事实,对其本人负责。这有利于让学生重视本次谈话,也有利于营造一种庄重的谈话气氛。

谈话过程中,我一般是先请学生谈,并承诺将为他保守秘密,请他放下思想包袱,敞开心胸放开谈,这样学生才敢谈,才多谈,才真谈。

充分的尊重,赢得了学生的信任,为谈话的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认真倾听。

在谈话的时候,教师要尽可能用心、专注,仔细倾听,力争听准、听全,如有必要,也可适当记录,这既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谈话内容加以梳理、掌握的需要。如果对学生不屑一顾甚至随意打断,那么学生也就敷衍了事甚至激烈对抗,不但不能达成谈话的预期效果,而且适得其反,影响师生之间的和谐。

每当谈话时,我都注视学生,时而微笑、时而点头、时而噘嘴、时而皱眉,根据学生的谈话内容,用自己丰富的面部表情来暗示学生:老师是认真的,是在用心倾听的,请继续认真谈下去。因为教师的认真倾听,学生也就丝毫怠慢不得,往往表达清晰、具体;因为教师的认真倾听,也就能够完整、详细了解学生所谈的内容,为接下来双方的良性互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试想,如果教师不认真倾听,何来尊重?更何来互动?

3.良性互动。

如果谈话过程中,师生只是一方谈,另一方听,这样不仅形式显得单一,而且氛围也很沉闷,不利于双方敞开心扉,以心交心,难以达到心灵的共鸣,也就难以达到谈话的效果。

在听得不太明白的时候,教师适时“插话”,不仅有利于及时听懂学生所谈内容,也有利于提醒学生要把话讲清楚;在自己需要详细了解的时候,及时“插话”,特意让学生讲得更具体,有利于自己对谈话内容把握得更透彻;在学生出现异常情绪反应的时候,及时“插话”,让他在激动的时候保持冷静,在难堪的时候维护尊严,有利于稳定学生情绪,保持谈话的流畅度。

良性互动,展示师生之间的真挚情谊,也确保了谈话的顺利进行。

三、不“一谈了之”

1.密切关注。

话谈完了,并不表明已经达到了预期的谈话效果。谈话效果到底如何,还需用学生的实际行动来验证。

很多时候,师生之间的谈话比较顺畅,学生也表示出了悔改的意向,甚至信誓旦旦地对老师做出了相应的保证。應该说,谈话的效果已经显现,应该放心了、满意了。

实际上,这可能只是表象,教师千万不能被这样的表象所迷惑。教师应该在谈话后,密切关注学生的具体表现,通过与其本人进行二次、三次谈话,通过其同桌、班干部、家长等加以侧面了解,对其表现进行评估和论证,以获得对其谈话效果的精准认识。

2.适时提醒。

通过密切关注,如发现学生并未如当初承诺的那样对自身行为加以调整时,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适时提醒。

提醒的方式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如果是好面子、自尊心强的学生,那么可以通过让他人加以提醒或教师旁敲侧击等方式,这既维护了他的尊严,又起到了提醒、督促的作用,确保谈话的效果得到落实;如果是依然我行我素甚至变本加厉的学生,则应该针对其错误,当面指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积极教育,以观后效,如效果不佳,则应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形成家校合力,共同发力,力求实效。

3.主动“模糊”。

谈话后,发现学生兑现承诺,悔改表现很好,说明谈话已经奏效。此时,应该找学生进行后续谈话,对其表现加以表扬,给予勉励。

对于他之前所犯的错误,教师应该主动“模糊”。一般情况下,应避免再重新提及。重新提及,有可能不仅戳伤了学生灵魂深处的“伤疤”,而且也会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感,觉得教师是一个喜欢“揪小辫子”的人,有损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教师主动“模糊”,模糊出了教师的大度和对学生的爱,也模糊出了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天一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秘笈谈话效果
科学家发现秦岭金丝猴过冬秘笈
防止“一谈了之”,《干部监督室谈话工作规程》出炉
灵动耳环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令2015更圆满的超级秘笈是?
灌水秘笈
教你如何发起谈话
《排“毒”秘笈》之精神疗法
伪装效果
(1)阅读理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