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设伏笔,情节精彩

2019-08-12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19年21期
关键词:伏笔山谷身影

在《带上她的眼睛》一文中,刚开始,主任让“我”带上一双眼睛去旅行,且隐瞒了这双眼睛的身份,营造了一种神秘的气氛。后来,写这双眼睛的主人对草原上的平凡事物表现出了很大的好奇心,有点不正常,为后面的真相埋下伏笔。最后,“我”得知这双眼睛的主人原来是“落日六号”航行组的成员,一个人被困在地心深处,活动范围不到10立方米。此时,“我”才真正理解了她之前所有的反应。这里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就是伏笔。

伏笔,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常常与照应配合起来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接下来,我们结合《带上她的眼睛》一文,对这种手法进行简单的分析。

【技法导入】

第一处伏笔在课文第2段:“是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

与之相照应的部分在课文第43段:“飞船上的生命循环系统还可以运行50年至80年,她将在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

刚刚毕业的小姑娘,花季才刚刚开始,就被终身囚禁,真是太惨了!开头的那句“是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正是为后文所作的提示。

第二处伏笔在课文第12段:“呀,真美,能闻闻它吗?不,别拔下它!”

此时,小姑娘深知自己根本就没有希望再回到地面了,所以,她才对这些小花产生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她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小花——那么脆弱,却又那么顽强。此时此刻,关于小姑娘的处境,恐怕你已经想到了吧。

第三处伏笔在课文第15段:“热,热得像……地狱。”

为什么会热呢,太空中不是很寒冷吗?这明显不合常理,而且还说热得像地狱,这就更难理解了。这几处就是作者埋下的伏笔。原因很简单,因为,“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质中”“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所以,这里当然会热得像地狱了。

文中的伏笔与照应,构思巧妙,引人入胜,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科幻作品的无穷魅力。

【即学即练】

从文中的伏笔与照应入手,品读下面的文章。

那是一年前,汪淼是“中华二号”高能加速器项目纳米构件部分的负责人。那天下午在良湘的工地上,一次短暂的休息中,他突然被眼前的一幅构图吸引了。作为一名风景摄影爱好者,现实的场景经常在他眼中形成一幅幅艺术构图。构图的主体就是他们正在安装的超导线圈,那线圈有三层楼高,安装到一半,看上去是一个由巨大的金属块和乱麻般的超低温制冷剂管道组成的怪物,仿佛一堆大工业时代的垃圾……就在这金属巨怪前面,出现了一个年轻女性纤细的身影。这构图的光线分布也很绝:金属巨怪淹没在临时施工顶棚的阴影里,更透出那冷峻、粗糙的质感;而一束夕阳金色的光,透过顶棚的孔洞正好投在那个身影上,柔和的暖光照着她那柔顺的头发,照着工作服领口上白皙的脖颈,看上去就像一场狂暴的雷雨后,巨大的金属废墟上开出的一朵娇柔的花……

“看什么看,干活儿!”

汪淼吓了一跳,然后发现纳米研究中心主任说的不是他,而是一名年轻工程师,后者也和自己一样呆呆地望着那个身影。汪淼从艺术中回到现实,发现那位女性不是一般的工作人员,因为总工程师陪同着她,在向她介绍着什么,一副很尊敬的样子。

“她是谁?”汪淼问主任。

“你应该知道她的。”主任说,用手划了一大圈,“这个投资二百亿的加速器建成后,第一次运行的可能就是验证她提出的一个超弦模型。要说在论资排辈的理论研究圈子,本来轮不到她的,可那些老家伙不敢先来,怕丢人,就让她捡了个便宜。”

“什么?杨冬是……女的?!”

“是的,我们也是在前天见到她时才知道。”主任说。

…………

杨冬和总工程师走过来,在经过时她对他们微笑着点点头,没说一句话,但汪淼记住了她那清澈的眼睛。

当天晚上,汪淼坐在书房里,欣赏着挂在墙上的自己最得意的几幅风景摄影,他的目光落在一幅塞外风光上——那是一个荒凉的山谷,雪山从山谷的尽头露出一抹白;山谷的這一端,半截沧桑的枯木占据了几乎三分之一的画面。汪淼在想象中把那个萦绕在他脑海中的身影叠印到画面上,让她位于山谷的深处,看去很小很小;这时,汪淼惊奇地发现,整个画面苏醒过来,仿佛照片中的世界认出了那个身影,仿佛这一切本来就是为她而存在。他又依次在想象中将那个身影叠印到另外几幅作品上,有时还将她那双眼睛作为照片上空旷苍穹的背景,那些画面也都苏醒过来,展现出一种汪淼从未想象过的美。

(节选自刘慈欣《三体》)

猜你喜欢

伏笔山谷身影
山谷里的居民
睡吧,山谷
从他者
最美身影
设置伏笔,增加细节描写
退路
诡异的山谷
智出山谷
“五老”身影
微澜尽处是狂涛——《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伏笔手法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