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与自然

2019-08-12褚亿钦

作文通讯·高中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瓦尔登湖梭罗示例

褚亿钦

题目

中国人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德经》)、“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说法。而西方则有所不同,如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表达了对瓦尔登湖周围环境遭到破坏的不满,梭罗甚至对当地村民引湖水到家中洗碗洗碟、制冰商人到湖中取冰等行为感到愤怒。

对此,你有什么认识和看法?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题目解析

“人与自然”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不过这个作文题切入的角度比较独特,是从中西方认识异同的角度来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题目首先引述了老子和庄子的两句话。“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道德经》中非常重要的一句话,体现了道家核心的哲学思想:“道”按照自然法则独立运行,宇宙万物皆有超越人主观意志的运行规律,自然法则不可违,人作为宇宙万物中的一分子,必须顺应天道。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一句出自庄子的《齐物论》,讲的是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这句话被许多研究庄子的学者做过不同的翻译和理解。其中南怀瑾在他的《庄子讲记》中解释道:“天地是与我同存的,万物是与我同一的。”也就是把天地、万物和“我”从性质上分离开来———“我”并不是天地的一部分,也不是万物的一部分,而天地、万物也不属于“我”。“我”与天地、万物同属于一种不知名的东西的一部分,至于这种东西究竟为何物,大概是“道”吧。

在解读这两句中国古代经典名句的基础上,我们要思考的是这两句话所蕴含的中国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那就是顺应自然,天人合一。所以在写作时,我们要关注到中国传统的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背景,而不能脱离这一背景去泛泛地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接下来题目中“而西方则有所不同”一句提示我们,要关注在这个问题上中西方认识上、文化上的不同。《瓦尔登湖》强调自然对于人类的精神意义和审美意义,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审美的、非功利的,自然绝不只具有实用价值,不只是开采的对象和滚滚的财源,而是充满灵性的生命,自然的这一价值对于人类具有更长远的意义。

因而在写作时,我们应关注中西方在“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上的不同,进而思考这两种态度内在的一致性。同时,我们还需要直面现实,那就是经济与社会加速度发展带来人对自然更大的需求,而引发对环境的过度索取与破坏这一现实问题,进而结合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及梭罗对自然的认识,来深入地探讨自然于人的深切意义,思考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协调。

适用素材与运用示例

适用素材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一向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如儒家提出“天人合一”,强调人事必须顺应天意,要将天之法则转化为人之准则,顺应天理方能国泰民安。而道家提出“道法自然”。

运用示例

古人聪慧,善用天象,创造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创造阴阳八卦、天干地支、五行风水。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利用自然规律指导实践,观天象、听虫鸣,形成一种人与自然亲密但不影响彼此的状态,讲求五味调和、黑白分明,做到了“天人合一”,自然也收获了天地馈赠,绵延五千年文明。

———华东师大一附中高三张依依

适用素材

大自然不仅仅孕育了人类的生命,还给人类带来美的体验和享受,给予人类精神的滋养和情感的抚慰。我们课本中学过的很多名篇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苏轼的《前赤壁赋》、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等。

运用示例

中国古代所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实际追求的是一种高度的精神境界,是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旷达胸襟。古人为了远离世间烦扰,投身于天地自然中,大有《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洒脱。人于万物,不过蜉蝣寄天地中的沧海之一粟,不过倦鸟寄天地中的丛林之一叶。

———華东师大一附中高三陈文佳

适用素材

近代以来,许多著作都对环保问题表示了关注,如《寂静的春天》。

《寂静的春天》是美国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20世纪创作的科普读物。在书中,卡逊以生动而严肃的笔触,描写因过度使用化学药品和肥料而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最终给人类带来不堪重负的灾难,指出人类用自己制造的“毒药”来提高农业产量,无异于饮鸩止渴,人类应该走“另外的路”。作者在书中对农业科学家的科学实践活动和政府的政策提出挑战,并号召人们重视自然环境,呼吁人们认真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

运用示例

于是,在《瓦尔登湖》《寂静的春天》等一系列环保巨著的引领下,我们站在21世纪生态文明的新高度对过往改造与利用自然的历史进程展开反思:《虎米丝泥》《大象的退却》等著作揭示出农耕时代后期乱砍滥伐与过度垦荒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破坏;《狼图腾》用狼群溃散、草原沙化喻指“自然之狼”在工业与滥牧面前的无比脆弱;河北地底的巨大漏斗群引起公众对地下水利用限度的大讨论;1998年“千湖之省”湖北因湖泊面积骤减而无力蓄水的分洪失败引起我们对围湖造田这一“竭泽而渔”行为的警惕……

———华东师大一附中高三宋嘉瑞

猜你喜欢

瓦尔登湖梭罗示例
The hermit thoughts in Walden《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师生共读《瓦尔登湖》
卷土重来
梭罗的账单
瓦尔登湖不再“清净无垢”
200
10秒记忆
飞吧,云宝
《中考“仿写”题解题技法指津》参考答案
高考作文“踮起脚尖”升格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