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2019-08-12邵泽豹许勇周益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年13期
关键词:孔镜椎管优良率

邵泽豹 许勇 周益

近年来,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不断提升,主要受患者职业、运动等因素的影响。常规保守治疗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治疗需求[1],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则应运而生。大量研究[2-4]表示,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是一种新型微创手术,能够保留患者腰椎的解剖结构以及生物力学,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恢复快、恢复优。因此,经皮椎间孔镜在临床广受欢迎。本文简单对比了经皮椎间孔镜与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12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对照组各有患者64例。观察组64例患者中男39例,女25例;年龄32~66岁,平均(49.87±4.16)岁;病程6~32个月,平均病程(19.2±2.3)个月。对照组64例患者中男42例,女22例;年龄32~68岁,平均(50.23±4.43)岁;病程6~30个月,平均病程(18.7±2.1)月。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患者症状均由中枢神经损伤引发;患者进行CT、X线片或MRI影像学确诊;患者均为住院治疗患者;患者均自愿参与研究。

排除标准:资料不全者;无法接受手术者;骨质增生明显者;全身情况过差者。

1.2 方法

对照组64例患者应用保守治疗:绝对卧床平躺休息(1~2周),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一天3~4次,一次20 min,对于疼痛感明显的患者可以给予活血止痛的药物服用。

观察组64例患者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患者在“U”型垫上俯卧或侧卧,悬空腹部,经C形臂X线确定进针点,并做好体表标记。常规消毒铺设无毒毛巾、手术薄膜,应用德国Joimax椎间孔镜系统进行操作。给予浓度为1%的利多卡因进行逐层局麻,在X线透视下置入穿刺针,确定针尖达到椎体上关节突前尖部后,在关节突周围进行局麻。随即穿刺针紧贴上关节突前缓慢进入椎间盘,经穿刺针在椎间盘内注入美蓝溶液,对髓核组织进行染色,顺着置入的导丝制造程度为0.8 cm的切口,再逐步置入导棒、扩张导管,并应用环钻、磨钻打磨上关节的突前上部,逐步扩大椎管与椎间孔,将工作管道置入,确定管道良好后,置入内镜,将染蓝的髓核组织全部切除,并逐渐调整镜头方向与工作通道,探查患者的椎管,若还有髓核突出压迫椎管硬脊膜囊与神经根,则摘除突出椎间盘组织,充分暴露韧带与神经根,并应用双极射频将残余髓核组织消融,形成纤维环。探查并确认神经根后进行松解,完成手术后注入地塞米松,缝合皮肤切口,外敷敷贴,进行直腿抬高试验[5],确定为阴性则让患者返回病房。

1.3 观察指标

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1年的疼痛评分、JOA评分与术后腰部功能恢复情况(优良率)。(1)疼痛评分:应用VSA视觉模拟评分法[6]评测,总分10分,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烈疼痛,分值越高,患者越疼痛。(2)JOA评分:应用日本骨科学会的JOA下腰痛评分系统[7]进行评测,总分29分,从患者的主观症状(下腰痛、腿痛)、步态、直腿抬高试验、感觉障碍等维度进行评测,分数越高,患者的感官越好,分数越低,患者的情况越差。(3)术后腰部功能恢复优良率:应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8-9]:优:临床症状(腰痛、腿痛等)全部消失,恢复正常生活;良:尚且存在轻微的临床症状(腰痛、腿痛等),对日常生活无影响;可:临床症状(腰痛、腿痛等)明显减轻,但活动受限,对日常生活有一定影响;差: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甚至有症状加重的现象。

1.4 统计学方法

收集整理本组实验数据,在统计学软件SPSS 20.0数据包中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术后疼痛评分、JOA评分对比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前的疼痛评分、JOA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1年的疼痛评分、JOA评分均有改善(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的JOA评分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表1 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术后疼痛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术后疼痛评分对比(分,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1 周 术后3 个月 术后1 年对照组 64 6.32±0.77 4.08±0.71 2.87±0.69 2.13±0.67观察组 64 6.37±0.76 1.98±0.34 1.23±0.32 1.00±0.31 t 值 - 0.369 7 21.341 2 17.249 7 12.245 3 P 值 - >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术后JOA 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术后JOA 评分对比(分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1 周 术后3 个月 术后1 年对照组 64 12.37±1.28 14.76±1.45 18.76±2.38 19.87±3.03观察组 64 12.42±1.25 19.87±2.01 23.76±3.12 25.38±3.44 t 值 - 0.223 6 16.494 3 10.193 3 9.615 7 P 值 - >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恢复优良率对比

随访1年,观察组64例中优39例,良20例,中4例,差1例,优良率92.19%。对照组64例中优28例,良22例,中7例,差7例,优良率78.13%。观察组的腰部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85 8,P<0.05)。

3 讨论

近年来,临床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案不断增多,常规保守治疗、射频热凝治疗、胶原酶化学溶解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等[10]。常规保守治疗是最简单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保证绝对卧床休息,平卧,坚持腰背肌肉功能锻炼,时间在1~2周,只有能够严格坚持,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会有明显减轻。该方法特别适合不能应用药物或手术治疗的患者。除此之外,非手术治疗方案还有微波治疗、超声波治疗、红外线治疗等,但是这些治疗虽有一定效果,也有明显不足。而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则是这些方案中,口碑最好,疗效最佳的手术之一。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是临床所提出的新型治疗方案,微创、安全、疗效确切、并发症少,能够从多个角度将髓核组织摘除,松解神经根[11-12]。再者,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是在内镜的直视下进行手术操作的,在注射美蓝溶液后能够更为准确清晰的分辨髓核组织、神经根以及邻近组织,能够准确的摘除髓核突出组织,并且可以同时探查患者椎管内神经根的情况以及神经根周围组织。再者,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是在局麻情况下完成的,对患者造成的损伤比较小,不会改变患者的脊柱稳定性,能够最大程度上的避免椎管周围正常组织受损等不良现象。也有研究[13]认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不仅仅可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而且能够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椎管狭窄,均具有显著优势。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患者术后疼痛感下降,腰椎恢复情况优于常规保守治疗。

综上所述,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疗效显著。

猜你喜欢

孔镜椎管优良率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豆粕:美豆产区干旱威胁仍未解除,大豆优良率持续偏低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对单节段DLSS术后患者腰椎功能及疼痛程度的影响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发展现状
经椎间孔镜一次性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椎管内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
椎管内外节细胞神经瘤CT与MRI诊断
椎管内大范围囊虫病1例
外固定架在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
揭开腰椎间孔镜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