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宣语境下国防话语政治等效翻译阐释
——以《今日中国军队》宣传片为例

2019-08-08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语料国防军队

郭 静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商学院, 武汉 430205)

一、引言

国防话语指国防军事建设及相关活动展开的话语表达(梁晓波、谭桔玲,2015)。国防话语的交流与较量,折射并促成国与国的特定关系,影响着当今世界的安全态势(施旭,2016),因此各国均设专门机构负责国防话语的外宣工作,对外发布多种语言和形式的话语资料,这些构成了国防话语外宣翻译的研究对象。

当前学界的相关研究集中在以白皮书为代表的纸质文件上,很少涉及海报、歌曲、宣传片等其他形式的文件,研究语料较为单一。此外,研究一般从纯语言的角度展开探讨,较少考量政治因素,研究角度较为狭窄。国防话语需要如何翻译,才能做到不但使其话语形式符合目标受众的表达习惯,亦能准确传递特殊的政治情感,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本文使用AntConc3.2.4w、Wordsmith 7.0和ParaConc从词汇、句子和篇章层面对《今日中国军队》的中英语料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以期从政治等效的理论视阈解析国防话语的翻译策略,从而为其外宣研究提供更为全面的理论和语料支持。

二、国防话语翻译研究综述

语言和文化差异影响海外受众对他国形象的正确理解(梁晓波,2014),因此国防话语的翻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国外研究集中在军事译本语言(Apatóczky,2016)、国防翻译软件建设(Condon,等,2012)、军事翻译能力(Al-Ma’ani,2015)和军事翻译历史(Kujamäki,2016)等领域;国内主要为国防译文的描述性研究(于红,2016)、军事平行语料库的建设研究(王岚、严灿勋,2015)、军事翻译的历史研究(穆雷、王祥兵,2014)以及国防翻译能力的发展研究(文秋芳,2017)。

相较而言,国外研究更为具体,且覆盖广泛的领域,包括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年代学、文献学等。比如Probirskaja(2016)研究了1939-1944年苏芬战争期间居住在俄罗斯的芬兰译者的复杂心理,指出译者的意识形态和民族倾向之间的矛盾严重影响其翻译效果。而国内研究更为全面,但涉及领域较窄,主要为语言学和社会学。廖七一等(2015)结合社会语境、翻译成果和口笔译活动论述了抗日战争时期重庆的军事翻译,指出民族救亡的时代主题、抗战救国的主流文艺和抗日中心的军事地位是促进重庆战时翻译的主要原因。

毋庸置疑,国内研究细致深入,但也存在不足:1)研究语料过于单一。多数研究均以白皮书为例,但其专业性极强,传播受众范围有限,主要为国外的智囊团成员和专业研究者(季压西、许宏,2016)。2)研究角度过于狭窄。国防话语的外宣翻译涉及军事学、传播学、外交学、国际关系学等多个领域,但国内研究多侧重文字语言,缺乏跨学科意识。3)研究类型过于同质。国防话语的载体已从纸质文本扩展到声音、画面、色彩等多重模式(潘艳艳,2016),仅分析纸质文件是非常片面的。

三、国防话语的政治等效翻译探究

(一)研究依据

本研究的依据为政治等效理论。杨明星(2008)提出,外交翻译既要准确、忠实地传递原语和说话者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语境,也要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使接受方既能理解原语和说话者的意思,也能获得等值的政治信息,从而达到“等效”。

政治等效理论具有政治性、动态性和平衡性的特点(杨明星、闫达,2012),能为国防话语的翻译研究提供科学依据。首先,从政治性看,国防话语是特殊形式的政治话语,折射出具有坚定政治立场的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具有浓烈的政治色彩;其次,从动态性看,国防话语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衍变,比如“卫戍”原指保护君主的武职侍从,现为保卫首都地区;再次,从平衡性看,国防话语的外宣翻译需要找到平衡点,不盲目夸大也不妄自菲薄,才能让目标受众接受源语作者的政治情感。

图1政治等效理论框架图(杨明星、闫达,2012)

(二)研究语料

本研究的语料为《今日中国军队》系列宣传片,包括“今日中国军队”(PLA2015)、“今日中国军队2016”(PLA2016)和“今日中国军队2017”(PLA2017)。选取基于以下原因:首先,语料搜集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官网,具有权威性和可信性;其次,语料以外宣为目的,在建构国防形象、推介国防软实力等方面有重要意义;再次,语料自2015年起持续推出,具有良好的宣传效果;然后,语料覆盖了中国军队从建军初始到强军之势的全面发展历程,内容完整翔实;最后,语料具有持续、完整的叙事语言,每部既有共同主题也有不同重点,为国防话语的外宣翻译提供了研究支持。

(三)研究问题

国防话语是国防力量和政治态度的重要展示,具备行文规范、逻辑严密、结构紧凑等特色。译者需要相应采取独特恰当的翻译策略,使译文与原文达到政治等效。因此,本文将对以下问题展开探讨:1)原文体现了怎样的政治立场和情感?2)译文采用了什么翻译策略?3)译文如何达到政治等效?

(四)研究方法

首先,本文使用NLPIR和TreeTagger对语料进行初步分词和词性标注,之后进行人工检测更正;其次,使用AntConc3.2.4w和Wordsmith7.0从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分析语料,得出其语言特色;再次,使用ParaConc建立的平行语料库比较原文和译文,探究译文的翻译策略;最后,探讨译文如何达到政治等效,并得出结论。

(五)研究发现

(1)词汇层面

高频实词的统计显示原文拥有连续、统一的主题,如“中国”“军队”“任务”“人民”“和平”“世界”“维和”和“执行”,出现频次分别为112、39、34、30、29、28、25、22。其中“中国”和“军队”反映了中国国防的民族性和主体性,是主题所在;“人民”“和平”“世界”“维和”体现了中国国防的亲民性、防御性、普惠性和正义性,是精髓之处;“任务”和“执行”代表了中国国防的战斗性和纪律性,是灵魂之依。同时,原文也有各自的重心。如PLA2015中“法西斯”的频次为10,刻画了中国军队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突出贡献;PLA2016加强了对“护航”(11次)的描述,凸显了中国军队承担国际责任的正面形象;PLA2017新增了“联合”(5次)、“演习”(6次)等词,突出了中国军队的国际性和合作性。

显然,这些高频词的出现并不偶然,而是中国国防部新闻局的精心挑选,目的在于构建和传播中国军队“正义之师、和平之师、威武之师”的国防形象,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强烈的政治情感,而译文主要通过选词、增词和解释对这些政治内涵进行显化翻译。

首先,译文通过精确选词显化原文的政治理念。比如“任务”对应多个英语词汇,包括“assignment、mission、task、duty、job”等。在ParaConc建立的平行语料库中进行检索,“任务”主要被译成“mission”(32次)和“duty”(7次)①。据牛津词典的释义,“mission”指官方机构在他国执行的任务,凸显正式性,而duty指职责或义务,侧重使命感。“任务”译词的选择,精准传达了中国军队以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和发展为己任的政治理念。

其次,译文通过增词翻译显化原文的政治内涵。譬如“人民”在语料中是区别于“敌人”的政治概念,特指拥护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建设和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检索发现,译文常增加定冠词“the”对“people”进行限定,显化了其政治内涵,如:“…the Chinese people gave great support to other countries in their fight against fascism”。

再次,译文通过解释翻译显化原文的政治信息。例如“脖子以上/以下(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提出的新术语,“脖子以上”改革指军队总部机关的体制调整,“脖子以下”改革指各省军区、警备区机关的体制调整,目的均为精简军队。译文将其译为“the top level”和“the medium and grassroots level”,解释不同层次的中国军改,向目标受众传达了准确的政治信息。

数据显示,选词翻译逐年递减,频率分别为14.95%、11.09%和10.62%,增词翻译基本持平,分别为2.09%、1.94%和2.44%,而解释翻译逐年上升,分别为0.42%、0.73%、1.74%。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原文的专业性逐年加强。如PLA2017出现了“对空实弹射击”“战略制衡”等已有固定译文的军事术语,因此不需要重新选词。2)原文的文化性逐年加强。如PLA2017的“鱼水情深”“风雨如磐”等,必须通过解释翻译才能准确传递其文化内涵和政治情感。

(2)句子层面

情态为发言人对某种状态的认知、情感和态度(Asher,1995:2516)。狭义的情态是能愿动词,而广义的情态指句子在命题之外所含的时态、体态和语气等成分(马清华,2017),其中,时态的情态值最高(何伟,2008)。可见,分析语料句子的时态现象有助于了解语料所暗含的政治态度和政治意图。

表1 语料句子时态表

由表1可知,原文主要使用过去时,译文则更多地使用现在时。Yule(2004:58-59)曾指出,过去时表距离,现在时表非距离,将来时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换言之,过去时描绘的事情往往是遥远的,与人们存在距离感;将来时代表尚未发生的事情,是非真实的;只有现在时与人们息息相关,是最真实、最重要的。从这点来看,译文将过去时转换为现在时,消除了目标受众对中国军队的疏远感和距离感,从而更有效地传达了原文深厚的政治情感。例如:

原文:九十年时光荏苒,南昌城枪声响彻耳畔,井冈山旗帜舞遍中华。(PLA2017)

译文:90 glorious years have passed, but the Nanchang Uprising is still a fresh memory. The Jinggangshan Spirit now flourishes all over China.

原文描绘了南昌起义及井冈山会师的盛况,传递了自豪的政治情感。译文将其转化为现在时,紧密联系起过去的事实与现在的记忆,凸显了当代中国人对90年前那场革命起义的深厚情感。

数据显示,PLA2015使用过去时转现在时的频率最高,为31.11%;PLA2017其次,为18.99%;而PLA2016最低,为9.3%。结合语料可知,PLA2015的时代背景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因此原文使用过去时讲述中国军队的突出贡献,译文则使用现在时突出反法西斯战争对现代中国国防的启示:实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2016年的国际形势非常严峻,美国通过部署“萨德”反导系统等活动搅乱亚太安全格局,为了反击美国对中国的污蔑和威胁,PLA2016原文和译文均使用过去时大量描述客观事实,有力证明了中国维护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的决心;2017年中国与美俄等主要大国、日韩等周边国家的合作取得新进展,与世界的互动和融合日益深入,PLA2017译文适当使用时态转换,以突出今日中国的国防实力和国际合作。

(3)语篇层面

逻辑关系一般包括时空、并列、转折、选择、因果、目的、让步和条件(李海燕,2016),主要通过隐性衔接(语义衔接)和显性衔接(词语衔接)构建(霍跃红,2010)。陈新仁(2003)认为,衔接是发言人获取特定交际效果的认知手段,以引导目标受众正确把握原语意图,减少理解负担并避免误解。因此,本文对语料的逻辑关系及衔接方式进行数据统计,详见表2。

表2 语料逻辑关系及衔接方式表

从表2可知,语料同时存在显性衔接和隐性衔接,逻辑关系多为时空关系和并列关系。时空关系使用具体事例传递客观信息,形象描述中国军队的贡献和成就,具有极强的政治引导性和说服力;并列关系平衡句式结构,帮助目标受众迅速定位语句之间的意义联系。数据显示,译文使用了逻辑转换的翻译技巧,从而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政治意图和情感。详见下例:

原文:中国人民解放军谨记“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古训,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则,努力维持相应的国防能力,成为人民民主、独立、自由、和平生活的坚定捍卫者。(PLA2015)

译文:An ancient Chinese maxim goes that “being unprepared against a potential war in time of peace leads to insecurity”. Bearing this in mind and guided by the principle that “we will not attack others unless we are attacked, but we will surely fight back if attacked”, the PLA strives to maintain appropriate national defense capabilities so as to fully protest the Chinese people’s democracy, independence, freedom, and peaceful life.

该例包括一个主语“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四个动宾结构“谨记……”“坚持……”“维持……”和“成为……”。前三个动宾结构为隐性并列关系,是最后一个动宾结构的共同原因。为了帮助目标受众更好更快地了解原文主旨,译文通过增加“and”和“so as to”显化了原文的逻辑关系。此外,“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是显性的转折关系,侧重于“忘记战备必定危险”,译文将其转换成因果关系,适度淡化了原文强烈的国防情感,有助于目标受众的认同和接受。

数据显示,译文的衔接显化逐年下降(分别为49、31和28次),其中显化最多的为并列关系(分别为35、22和22次),其次为目的关系(分别为5、4和5次)。此外,译文的逻辑转换也逐年递减(分别为14、10和6次),其中转换成并列关系(均为4次)和目的关系(分别为3、2和2次)的频率最高。并列关系的显化和转换迎合了英语表达的形式对称和信息流畅(Halliday,2000:221-222),而目的关系的显化和转换则快速准确地引导受众了解中国的国防态度和政治意图。

四、结语

本研究从政治等效理论出发,使用AntConc3.2.4w、Wordsmith7.0和ParaConc分析《今日中国军队》系列国防宣传片,发现译文主要通过选词、增词、解释和转换的显化翻译策略达到政治等效。词汇层面上,译文通过选词、增词和解释显化了原文的政治语境和文化内涵,成功地传播了中国军队“正义、威武、和平”的国防形象;句子层面上,译文将大量的过去时转换成现在时,消除目标受众对中国国防成就的疏远感和距离感,使其产生息息相关的亲切感;语篇层面上,译文通过增词显化了原文的逻辑关系,并按照目标受众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思维对原文逻辑关系进行转换,有效引导、说服目标受众理解并接受中国“发展双赢”的国防意图。研究为国防话语的外宣翻译和国防形象的对外推介提供了新的探索视角。

注释:

① 偶尔被译为“task”,但一般出现在“task force”“task area”这类名词词组中,并非强调任务本身。

猜你喜欢

语料国防军队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国防小课堂
国防小课堂
开战!过年也不停火的古代军队
军队的4月1日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军队组织形态解读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