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肾上腺少罕见间质肿瘤的CT和MR表现

2019-08-08许晓琴姚振威林含舜马路遥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19年3期
关键词:嗜铬细胞畸胎瘤低密度

许晓琴 姚振威 林含舜 马路遥

肾上腺除了皮质和髓质外还有间质成分,其发生肿瘤称肾上腺间质肿瘤。但肾上腺间质肿瘤极少见和罕见,国内外报道均有限,多数为个案报道。现总结分析16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该类肿瘤的CT和MR表现,以提高对肾上腺少见和罕见间质肿瘤的认识。

方 法

1. 临床资料

搜集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少罕见间质肿瘤16例。其中男5例,女11例,年龄22~62岁,平均42岁。发生左侧肾上腺7例,右侧肾上腺8例,双侧肾上腺1例。6例肾上腺囊肿,1例巨淋巴结增生症,1例淋巴瘤,1例纤维瘤均于体检时B超发现。1例巨淋巴结增生症因皮肤溃疡(Stevens-Johnson综合征)而入院,2例海绵状血管瘤及1例肾上腺囊肿表现为血压升高,2例淋巴瘤表现为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乏力,发热等不适,其中1例表现为上腹痛1月,可能与淋巴瘤累及肾脏、肝脏及胸腔积液形成等有关。

2. 方法

CT 检查采用GE Light Speed 64扫描仪,管电流250mAs,管电压120kV,双侧肾上腺区横断位扫描加冠状位重建,层厚1.25mm,层间距1.25mm;CT增强扫描(对比剂选用碘海醇300mgl/ml)剂量85ml,注射速率3ml/s。

MRI检查采用飞利浦MR Achieva/lntera 1.5T 成像仪,双侧肾上腺区横断位加冠状位扫 描。T1WI:TR/TE=600/11,T2WI:TR/TE=300/145,层厚2.5mm,层间距2.5mm。MR增强扫描(对比剂选用钆喷酸葡胺,Gd-DTPA),剂量0.1~0.2mmol/kg,静脉注射后行T1WI横断位及冠状位扫描。

结 果

16例患者的CT和MR表现见表1

图1 右侧肾上腺囊肿,囊壁斑点状钙化,增强无强化。图2 A、B.女,51岁,双侧肾上腺淋巴瘤,累及右肾。增强动脉期、门脉期,双侧肿块不均强化,其中左侧内见裂隙状坏死灶。C.女,62岁,右侧肾上腺淋巴瘤,DWI呈高信号。图 3 女,42岁,左侧肾上腺巨淋巴结增生症。A.MR增强动脉期明显不均强化;B.MR门脉期强化趋于均匀。

图4 女,47岁,左侧海绵状血管瘤。 A.CT平扫内见多发钙化灶;B. CT增强未见明显强化。图5 男,50岁,右侧肾上腺孤立性纤维瘤,CT门脉期扫描,肿块持续强化,逐渐趋于均匀,内见条索状低密度区。

表1 16例患者的CT和MR表现

7例肾上腺囊肿(图1)CT表现均匀水样密度,其中4例囊壁有钙化,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3例肾上腺淋巴瘤(图2A~C):其中2例为单侧,CT平扫密度基本均匀,动脉期强化轻微,门脉期呈轻-中度强化,脾脏增大;MR表现为T1W低信号,T2W稍高信号,DWI为高信号。另1例为双侧,CT平扫密度不均,增强后双侧肿块不均强化,内见裂隙状坏死灶,累及右侧肾脏,且与肝右后叶分界不清,胸水形成。2例肾上腺巨淋巴结增生症(图3A、B):均发生于左侧肾上腺,其中1例CT平扫密度均匀,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MR表现,T1WI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DWI为高信号。另1例CT平扫密度不均,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不均强化,静脉期强化趋于均匀。2例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图4A、B):均发生于左侧肾上腺,其中1例CT平扫低密度肿块,内见多发小结节状钙化灶,增强扫描未见强化。MR表现: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内见多发低信号,DWI信号不高,反相位上信号未被抑制;另外1例CT平扫表现2个类圆形低密度肿块,内见点状钙化灶,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1例右侧肾上腺孤立性纤维瘤(图5):CT平扫低密度肿块,内见多发形态不一钙化灶,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强化,周边血管增多增粗。1例右侧肾上腺良性畸胎瘤:CT平扫混杂密度,内含脂肪及钙化灶,实性部分未见明显强化。

讨 论

肾上腺间质肿瘤是除皮质和髓质主质细胞来源之外的肿瘤,主质细胞源于胚胎神经嵴和始基性组织,发生的肿瘤多数具有内分泌功能,而间质细胞肿瘤发生于肾上腺的脉管、神经、脂肪和结缔组织,不具内分泌功能。

1. 畸胎瘤

畸胎瘤来自3种原始胚层演变形成肿瘤样新生物,大体可分成3种类型:[1]①成熟性囊性和实性畸胎瘤,其生物特征为良性。②未成熟性畸胎瘤,分化程度未成熟、欠成熟和完全成熟。生物特征分为良性,临界恶性至恶性不等。③成熟囊性畸胎瘤恶变。发生于肾上腺的畸胎瘤罕见,但其特征明显,诊断的关键是肿瘤定位和显示肿块内不同的组织成分。钙化是肾上腺畸胎瘤CT扫描的特征性变现,钙化多表现为斑点、斑块状或弧形,钙化CT值高达500HU;脂肪密度灶为另一典型CT表现[2],如见脂液平面、毛发和脂液混合体可以确诊。肾上腺畸胎瘤需与肾上腺髓样脂肪瘤、错构瘤相鉴别。与它们相比,畸胎瘤显得更不均匀,CT上由大块液体、脂肪、实质和钙化组织组成;髓样脂肪瘤CT表现为均质性或不均质性脂肪性低密度块,增强扫描无强化或轻度强化;错构瘤表现为实质密度内含有脂肪密度。当肿瘤合并出血或钙化时鉴别困难,需依靠术后病理确诊。本例中含有脂肪及斑片状钙化灶,为I型良性畸胎瘤。

2. 肾上腺囊肿

肾上腺囊肿的诊断具有特征性,囊肿为均匀一致的水样密度,囊壁可有钙化,值得注意的是囊肿较大时应与肾上极囊肿鉴别,肾上腺囊肿增强时应可看到完整强化的肾脏上极皮质为鉴别点,CT值较大时的密度增高囊肿也易误诊为肿瘤,但增强后无强化可与腺瘤及嗜铬细胞瘤鉴别。本组囊肿7例,平均表现为均匀水样密度,4例囊壁有钙化,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与文献报道相符。

3. 肾上腺淋巴瘤

肾上腺淋巴瘤少见,但随着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广泛应用及病例报道数的增多,使肾上腺淋巴瘤的术前准确诊断成为可能。无论原发或继发,肾上腺淋巴瘤可单侧或双侧发生,双侧同时发生多见[3],本组双侧只有1例,与病例收集量少有关。肿瘤较小时尚可保持肾上腺形态或三角形,肿瘤增大后呈不规则形态,圆形或椭圆形,以椭圆形最多见[4]。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PAL)起源不明,有人推测可能起源肾上腺的固有造血组织[5]。绝大数PAL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又以大B细胞型淋巴瘤为主。本组大B细胞型1例,T细胞型2例,可能为笔者收集样本数较少有关。

3.1CT表现:CT平扫密度基本均匀,肿瘤坏死或囊变使其表现为不均匀,但无钙化,就瘤体大部份而言,其密度均匀低于肝脏或脾脏,增强扫描呈进行性延迟强化,动脉期强化轻微,门脉期呈轻中度强化,本组病例CT表现与文献相符。

3.2MR表现:肾上腺淋巴瘤MRI信号有一定特征性,T1WI为肌肉信号,信号基本均匀,坏死囊变时表现为不均匀,T2WI为等低或略高信号,这与它的病理基础有关[6-8],肾上腺淋巴瘤为单一细胞为主堆积,形成软组织团块,团块内细胞密集程度高,富含液体的间质成分少,因而肿瘤密度均匀,T2WI信号低于其他实质性肿瘤,DWI为高信号。本组中有2例平扫+增强表现为密度或信号均匀,另1例双侧肾上腺肿块,密度不均,内见裂隙状坏死灶,累及右侧肾脏,且与肝右后叶分界不清,并出现胸腔积液,此病例经过后腹膜穿刺活检证实,经过化疗后病情好转,1年后颈部出现无痛性淋巴结肿大,经过活检证实肿瘤复发。

4. Castleman病

Castleman病又称巨大淋巴结病或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症,是一种少见的淋巴结增生性疾病,发生于肾上腺者更罕见。病理一般分为三型[9]:透明血管型,浆细胞型,混合型;文献报道其中透明血管型最多见,约占80%~90%。临床上可分为局灶型和多中心型。以前者多见,好发于纵隔、肺门和腹膜后区域。局灶型病灶血供丰富,增强扫描时明显强化,动脉期强化程度与方式和腹主动脉或髂血管几乎同步,因此称血管样强化,动态强化呈周边向中心的渐进性强化方式。MR表现为T1WI低或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DWI呈高信号。较大肿块内部增强后出现裂隙状、结节状低密度区或者低信号区。本组中2例属于透明血管型,1例强化均匀,呈血管样强化,DWI高信号,另1例增强后出现裂隙状低密度区。

发生于肾上腺区的Castleman病要跟嗜铬细胞瘤鉴别:Castleman病密度、信号一般较均匀,有时表现不均匀时易误诊为嗜铬细胞瘤,本组中有1例术前误诊嗜铬细胞瘤。但回顾性分析,Castleman病与嗜铬细胞瘤还是有鉴别点的,嗜铬细胞瘤极易发生囊变坏死,增强后明显不均强化,但没有Castleman病强化显著,且嗜铬细胞瘤MR T2WI显著高信号,Castleman病MR T2WI呈稍高信号,再根据嗜铬细胞瘤的临床及生化检查,一般不难鉴别。

5. 血管瘤

血管瘤是起源于间叶组织较常见的良性肿瘤,多为先天性,可发生在许多部位;病理学将血管瘤分为海绵状、毛细血管型、静脉性、上皮样、肉芽肿型及其他少见类型。而发生于肾上腺的海绵状血管瘤较罕见,一般为单侧。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是无功能性肿瘤,很少恶变,临床症状以肿瘤压迫周围器官为主,但也有合并高血压的报道。当肿瘤出现明显的出血坏死,内部结构完全消失,形成囊状而被诊为囊肿或淋巴管囊肿[10]。

CT或MR影像学表现与其他部位的血管瘤相似,其中最具诊断意义的是:①肿瘤内部见散在圆点状静脉石;②增强扫描肿瘤边缘出现结节、斑片状强化,延迟扫描强化范围逐渐向中心扩大,病灶逐渐为对比剂完全充填。本组1例病灶呈囊性,边缘出现蛋壳样钙化,但未见强化,术前误诊为腺瘤;另1例病灶呈软组织肿块影,内见多发斑点状静脉石,增强后未见强化,术前误诊为神经节细胞瘤或畸胎瘤,查询文献[11-12]回顾性分析,未见强化部分可能与肿瘤内出现明显的出血坏死有关。因此如果发现肾上腺有钙化的偶发瘤且无特征性,应想到海绵状血管瘤的可能。

6. 肾上腺孤立性纤维瘤

肾上腺孤立性纤维瘤平扫表现类圆形低密度肿块,CT值实性部分约47HU,内见多发形态不一的钙化灶,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不均强化,CT值约72HU,门脉期持续强化,逐渐趋于均匀,CT值约124HU,内见条索状低密度区,周边血管增多增粗,坏死囊变少见;而较大(直径>5cm)的嗜铬细胞瘤极易发生囊变坏死,MR T2WI上显著高信号,而纤维瘤在T2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本组病例术前误诊为嗜铬细胞瘤,此病例肿块巨大,大小约7.98 cm×8.54cm ,强化方式与嗜铬细胞瘤相近,但没有出现较大的坏死囊变,与嗜铬细胞瘤不同。

综上所述,部分肾上腺少见间质肿瘤如囊肿、良性畸胎瘤可明确诊断;淋巴瘤、巨淋巴结增生症较典型;海绵状血管瘤具有特征性的CT和MR表现,仔细分析,诊断不难;而纤维瘤较难与嗜铬细胞瘤鉴别,确诊需结合临床生化检查及组织学检查。

猜你喜欢

嗜铬细胞畸胎瘤低密度
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
新型低密度Nb-Ti合金组织及性能研究
什么是畸胎瘤?
肝嗜铬细胞瘤1例报告
MRI诊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分析
低密度超音速减速器
备孕查出畸胎瘤 是怀了怪胎吗
备孕查出畸胎瘤,是怀了“怪胎”吗
低密度脂蛋白
一场瘤子引起的感情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