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规信贷约束对农户福祉损失影响实证研究

2019-08-07李玥曹慧敏杨文瑾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12期
关键词:Tobit模型

李玥 曹慧敏 杨文瑾

摘要    本文以正规信贷约束的内涵和识别机制为基础,对不同类别的信贷约束测度进行了分析,运用Tobit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别实证研究了正规信贷约束对农户主客观福祉损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需求约束强度每减少0.01,收入、消费和资产分别增加0.41%、1.29%和0.78%;供给约束强度每减少0.01,三者分别增加0.73%、0.24%和0.60%,正规信贷约束的产生限制农户的生产投入资金规模或创业行为,导致农民增收困难,进而显著降低农户主观福祉。受访者年龄、健康状况、职业、人均纯收入、固定资产原值以及与周围人信任程度对主观福祉皆有显著正向影响;受教育程度、职业、劳动力占比和经营土地面积对客观福祉皆有显著正向影响。

关键词    需求型约束;供给型约束;正规信贷约束强度;福祉损失;Tobit模型

中图分类号    F832.43;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2-0259-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and recognition mechanism of formal credit constraints,this paper analyzed the measurement of different types of credit constraints,and used Tobit and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s to empirically study the impact of formal credit constraints on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welfare loss of farmers.The results showed that,for every 0.01 reduction in the intensity of demand constraint,the income,consumption and assets increased by 0.41%,1.29% and 0.78%,respectively.For every 0.01 reduction in the intensity of supply constraint,the three increased by 0.73%,0.24% and 0.60%,respectively.The generation of formal credit constraint limits the scale of production investment or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of farmers,resulting in the difficulty of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and thus significantly reducing the subjective welfare of farmers.Age,health status,occupation,net income,original value of fixed assets and trust level with people around each interviewee all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subjective welfare.Education level,occupation,labor force proportion and land area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objective welfare.

Key words    demand constraint;supply constraint;formal credit constraint intensity;welfare loss;Tobit model

正規信贷约束在众多国内外文献中都被认为是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2018年7月,中央财政部发布消息将积极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有关精神,结合农村金融改革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政策措施,强调农村金融健康发展的重要性。由于经济作物价格上涨引起农民扩大生产的需要,加之住房、婚丧、教育等生活消费支出的增加,农民贷款需求增长较快,而农村银行营业网点偏少、放贷要求较高、贷款信息不透明化及关系型贷款增多等原因使得农户资金需求满足程度降低,农村信贷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正规信贷约束强度逐步提升,严重影响了农户生产性和生活性资金投入,降低了福祉水平。

正规信贷约束按其形成原因可分为需求型约束和供给型约束,且二者之间存在必然联系。正规金融机构拒绝向申贷者提供借贷资金或缩减贷款额度而产生的供给型约束不仅直接影响了需求者的生产投资和生活消费,从长期角度看还导致其对正规信贷约束产生认知偏差,进而改变资金需求者的行为选择,致使需求者改变自身决策而主动放弃申请贷款,产生需求型约束[1-3]。在正规信贷约束强度的测度上,大多数学者将供给型约束强度设定为只关心是否受到约束的二元离散变量[4-5],但实际上资金需求只得到部分满足的情况属于不完全供给型信贷约束,同样也应该考虑在内。因此,应在此基础上将其做连续化处理以构建更加合理的正规信贷约束强度测度指标[6-7]。对于福祉减损效应方面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学者多聚焦于客观层面而忽视主观福祉的测定,一些学者以可直接准确获取的家庭收入水平作为反映农户福利的主要量化指标[8-11]。加入消费性支出、非土地性资产等作为被解释变量,讨论正规信贷约束给农户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正规信贷约束使得农户无法获得足够资金进行生产或经营投资从而阻碍收入的提升[4]。

综上所述,已有大量文献对正规信贷约束的识别和影响机制进行了详细叙述,将需求型约束和供给型约束强度统一设置为二元变量,探讨其对收入变动的影响并认为正规信贷约束将给农户带来福利损失。本文认为,仅讨论农户是否受到约束不能准确体现约束程度,应将不完全数量配给的情况考虑在内,以避免低估正规信贷约束程度。因此,本文将供给约束强度定义为借贷资金相对于需求金额的满足程度并做连续化处理。对于正规信贷约束与农户福祉的因果效应实证分析,大部分文献并未研究信贷约束对主观福祉的影响,本文加入主观福祉并以生活各维度满意度均值作为其测度指标[12],综合体现个体福祉,并在客观福祉的变量选取上加入消费支出和资产,分别研究需求型约束和供给型约束各自对农户主客观福祉的减损影响,以期为决策机构制定农村金融改革方案并解决正规信贷约束问题提供客观决策依据,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户福祉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    正规信贷约束与农户福祉的内涵与测度

1.1    正规信贷约束的内涵与测度

1.1.1    正规信贷约束的内涵与识别。由于正规金融机构方面的原因导致的部分或完全信贷配给称为供给型信贷约束,即农户申请了贷款但由于某些原因需求金额始终大于实际提供金额。供给型约束分为以下2种:一是服务约束,金融机构因农户不满足申贷条件或主观上认为其缺乏还款能力而拒绝向农户提供贷款;二是数量约束,由于贷款业务存在缺陷或申贷者信用状况不良使得农户实际得到的贷款金额小于期望贷款金额。

需求型信贷约束是指农户的正规信贷需求长期受到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条件等制度性约束的影响,导致农户不主动申贷或申贷后又放弃,以民间借贷等其它资金获取途径代替正规借贷,从而降低了正规金融机构贷款比重。本文认为其产生原因包括3个方面:一是正规信贷合约交易的显性和隐性成本过高使得资金需求者无力承担,从而产生了交易成本约束;二是金融机构在贷款规模、期限及交易条件等方面要求过高,使得部分小规模、无法提供抵押担保的农户产生认知偏差,降低申贷成功的信心;三是由于正规信贷机构的制度和服务不完善,农户有意规避交易过程中产生的风险成本。

1.1.2    正规信贷约束强度的测度。令二元决策变量yd表示农户是否申请贷款,ys表示正规金融机构是否提供贷款,在借贷市场上需求方和供给方的先后决策将出现yd=0,ys=0、yd=1,ys=0和yd=1,ys=1 3种结果。根据正规信贷约束的识别机制,yd=0时将产生需求型信贷约束,而yd=1时将产生供给型信贷约束。

需求型约束产生于需求者自主决策,从农户自身角度出发只有申请贷款和未申请贷款2种选择。因此,需求型约束只有“有”或“无”2种情况,即Dd=0或1,仅适用于有借贷需求而未曾申请或申请后自动放弃的样本农户。

对于有借贷需求且已申请贷款的农户,若ys=0,则农户必定受到完全供给型约束;若ys=1,则需要考虑其实际贷款资金是否足额。令DV表示农户的资金需求金额,SV表示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金额,则供给约束强度Ds为实际贷款金额少于期望贷款金额的部分与期望贷款金额的比值,即:

Ds=(DV-SV)/DV,Ds?缀[0,1]

当SV=0时表示农户完全未得到贷款,此时供给型约束强度Ds=1;当0

1.2    农户福祉的内涵与测度

主观福祉是个体根据所处环境和面临的生活状态,对自身生活幸福程度或满意程度做出的主观判断,不能直接準确地测量与比较,本文以生活满意度作为考察指标,将生活条件、社会安全、人际关系等生活中12个维度的满意度设置为五级量表,以均值作为最终的主观福祉指标。

客观福祉则是指能够用货币衡量的对个体生活质量的客观测量,包括家庭收入、消费和资产等方面,亦为农户福利水平,不受心理因素干扰。由于不同家庭的收入来源具有较大差异,例如农业生产收入、非农业生产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以及政府补贴等,而信贷约束对财产性收入和补贴补偿等部分的影响较小,所以本文采用“生产收入”作为收入指标,仅包含农业生产经营收入、个体工商户经营收入和打工收入3种。农户得到的借贷资金多用于教育、医疗和购房建房等方面,正规信贷约束对消费支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这3个方面,而对基本消费支出和生产经商投资没有显著影响,因而假设消费变量只包括“非基本消费支出”。另外,本文用“一般资产”作为资产指标,包括车辆、农用机械和金融流动资产。

2    数据来源及变量的选择与设置

2.1    数据来源

此次调研以陕西省关中地区作为样本考察点,走访渭南市富平县到贤镇等3个镇7个村、宝鸡市扶风县段家镇3个村、西安市阎良区3个村以及西安蓝田和咸阳泾阳共5个村。关中地区农业发展水平良好,农户资金需求量大,但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金融信贷支持与服务过程可能存在问题。调研问卷涉及农户家庭收入、资产情况、金融环境、涉农贷款获取情况等信息,以深入了解并认识杨区域金融状况。为保证数据有效性,采取一对一访谈与问卷调查方式搜集数据,共投放问卷580份,收回有效问卷513份。

2.2    变量的选择与设置

对农户福祉损失研究变量选择与设置如表1所示。

3    农户信贷约束对福祉损失影响实证分析

3.1    模型选择

为考察需求型约束和供给型约束对农户福祉的减损影响,本文将需求和供给约束强度分别放在模型中以探讨各自对主客观福祉的影响。由于主观满意度具有五级量表数据特征,客观福祉指标为连续变量,因而采用因变量受限的Tobit模型考察主观福祉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考察客观福祉的影响因素,模型表示如下。

主观福祉模型:y1=C+αDd+X1β+ε,y1?缀[1,5]

y1=C+αDs+X1β+ε,y1?缀[1,5]

客观福祉模型:lny1=C+αDd+X2β+ε

lny1=C+αDs+X2β+ε

其中,y1表示生活各维度满意度均值,y2表示客观福祉三项指标即生产收入、非基本性消费支出和一般资产;Dd代表需求型约束强度,Ds代表供给型约束强度;X表示控制变量,也就是其他主要影响因素,主客观福祉模型包含的解释变量有所不同,X2包括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劳动力占比以及经营土地面积,在此基础上X1中增加了健康状况、人均纯收入和固定资产原值。

3.2    估计结果

由表2可知,2个主观福祉模型的拟合优度分别为0.175和0.177,说明模型整体线性显著。其中,需求约束强度、供给约束强度、受访者年龄、健康状况、职业、人均纯收入和固定资产原值以及与周围人信任程度的估计结果皆比较显著,而文化程度、劳动力占比和经营土地面积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部分农民文化程度不高、耕地面积不足以进行规模生产,但依旧对生活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以维持生计并享有足够闲暇时间为生活标准,对自身文化水平和生活现状比较满意,因而对主观福祉的影响并不显著。

从F检验量看,收入模型、消费模型、资产模型整体线性皆显著(表3),上述变量对客观福祉产生的共同影响较为显著,其中需求约束强度和供给约束强度在1%的统计水平上对收入、消费和资产皆有显著负向影响,受教育程度、职业、劳动力占比以及经营土地面积也显著影响客观福祉,而获取收入多少和生活富裕程度都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因而年龄的影响不显著。

3.3    结果分析

3.3.1    正规信贷约束对农户福祉影响。需求约束强度和供给约束强度对主客观福祉的负向影响均十分显著。对于主观福祉,需求约束程度每增加1个单位,生活满意度减少0.07;供给约束程度每增加1个单位,满意度减少0.10。对于客观福祉,需求约束程度每增加0.01,收入、消费和资产分别减少0.41%、1.29%和0.78%;供给约束程度每增加0.01,三者分别减少0.73%、0.24%和0.60%。农户无法获得足额贷款以供应生产经营或生活消费所需,生产规模和经商投资活动受到限制,因而收入难以提高,农户对于子女教育、看病就医、购房建房的需求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家庭成员的主观满足感。

从表3中结果的比较可以看出,供给型约束对福祉的减损影响大于需求型约束的影响,在5%的统计水平上对主观福祉影响显著,在1%的统计水平上对生产收入和一般资产影响显著。农户主动放弃申请贷款为农户自主决策,而非被动淘汰,選择权的逆转使其信心未受到较大干扰,而被金融机构拒绝给予贷款则会打击农户的自尊心和满足感,导致失落感更加明显,并且可能导致申贷者无心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进一步妨碍农民增收。

3.3.2    受访者基本特征变量对农户福祉的影响。年龄与健康状况皆在1%的统计水平上对主观满意度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健康状况的影响系数为0.17,受访者随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增多以及健康状况的改善,对生活的热爱程度和满意程度逐渐提升,身体状况直接影响个体的精神状态,对工作以及生活都产生巨大影响。文化程度在5%的水平上对收入和资产影响显著,说明文化程度高的农民可以从事的职业更具有多样性且获得高薪工作的机会更多,通过影响收入进而间接影响消费支出和资产配置。企业务工者和个体工商户相比从事农业的个体所面临的生存压力小且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因而其对就业状况的满意度落入高分区间的概率更大。

3.3.3    家庭基本特征和经济特征变量对农户福祉的影响。家庭劳动人数越少则通过生产活动获得收入的机会越少、家庭负担越沉重,劳动力占比的变化将导致家庭总收入的变动,其比重每上升1%收入平均增加1.23个百分点。估计结果表明,土地面积在1%的水平上显著影响生产收入,耕地作为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和途径,其面积将直接反映家庭种植作物获得收入的能力。人均纯收入和固定资产原值对主观福祉的变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人均纯收入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收入是最能够直接体现家庭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指标,收入的提高不仅改善农民的实际生活状况,而且能够使其保持更加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固定资产反映了农户住房条件和生活条件等现状,个人的财富和价值通常十分受到重视,因而资产也成为一项影响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变量。

3.3.4    社会关系变量对农户福祉影响。对周围人的信任程度体现邻里之间的关系紧密程度,该变量与主观福祉成正向关系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与邻居经常来往的人往往人际关系较好,拓宽并巩固自身的人脉关系能够获得更高的社会认同感,遇到困难迎刃而解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因而能够改善农户主观福祉水平。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本文从农户自主决策和金融机构决策2个角度出发讨论正规信贷约束对农户福祉的减损效应,研究表明,正规信贷约束对农户福祉水平产生了严重的减损影响,其中以生产收入和一般资产最为显著。目前在农村借贷市场中需求型信贷约束的现象较为普遍,因而除放松信贷管制、增加资金供给外更要聚焦于解决农村借贷条件和交易成本过高以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4.2    建议

4.2.1    从农户角度分析。主动了解正规信贷途径,不断学习金融等相关知识,提高自身金融素养。农户在向正规信贷机构贷款时,存在不了解程序和材料准备要求而耗费大量时间的现象和不愿承担可能失去抵押品风险的情况,使得农户对于正规信贷途径的满意度降低,由于认知偏差或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最终导致农户放弃正规信贷途径而采取民间信贷方式。因此,农户应提前自主了解正规贷款途径的相关知识,熟悉贷款程序,擅于运用资金杠杆原理撬动自有闲置资本投入生产运营或金融投资,接受新型金融产品或服务,配合政府和金融机构进行相关政策的实施和改革。

4.2.2    从金融机构角度分析。一是扩大可抵押资产范围。抵押担保问题是农户申贷被拒绝的首要原因,农户通常因缺少符合要求的抵押品而受到信贷配给,而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等是大部分农民拥有的且最具价值的财产。因此,应出台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房屋抵押贷款等办法可提高农户获得贷款的可能性,同时要建立严谨的价值评估体系以客观公正准确地对抵押品进行估值[13]。二是推动金融机构技术革新。金融机构应与时俱进,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促进自身技术改革,实现贷款用户信息、信用评级信息等的收集和完善,将信息技术与金融服务融合起来,实现金融产品和数据信息的有效管理,建立系统的交易记录和信用状况档案,从而缓解信息不对称现象,提高贷款效率。三是丰富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实现贷款服务差异化和服务群体具体化。金融机构在决定是否贷款时会考虑农户的资产状况等还款条件,相比之下,资金需求较大的贫困家庭更无法满足贷款条件,从而无法获得更多收入,以形成恶性循环,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因此,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条件的农户家庭,金融机构应该根据其具体家庭状况,采用差异化的金融产品,提供针对化的金融服务,以适应不同农户的生产生活所需[14]。

4.2.3    从政府相关部门角度分析。一是加强农村金融概念与意识宣传。主动入村入户了解农户的贷款需求,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农户传递相关信息,并在农户申贷后主动搜集反馈意见,不断优化金融服务体系,结合农村产业经济和金融发展方向制定相关政策并不断优化。二是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合作模式。促进农户加入合作社并鼓励农户间进行联合担保,不仅能够提升农民的生产经营能力,为农民提供更加广泛的产品销路和丰富的市场信息,帮助农民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农民增收;而且能够通过扩大经营规模和担保能力获得贷款便利,跨入金融机构贷款门槛。收入的提高与资产的积累使农户对自身还款能力更加肯定,调动农民贷款积极性,以免其成为无信心申贷者。

5    参考文献

[1] 程郁,韩俊,罗丹.供给配给与需求压抑交互影响下的正规信贷约束:来自1874户农户金融需求行为考察[J].世界经济,2009(5):73-82.

[2] 何小川,陈晓明,李国祥.农户的需求型与供给型信贷约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对3省33个村538户农户的实证检验[J].农村金融研究,2015(6):56-62.

[3] 李庆海,吕小锋,孙光林.农户信贷配给:需求型还是供给型?:基于双重样本选择模型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6(1):17-29.

[4] 王静,朱烨炜.农户信贷配给下借贷福利效果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1):72-77.

[5] 谢婷婷,赵莺.农户信贷约束问题:正规信贷与非正规信贷的比较:基于新疆的451份问卷[J].江苏农业科学,2016,44(6):537-541.

[6] 李锐,朱喜.农户金融抑制及其福利损失的计量分析[J].经济研究,2007(2):146-155.

[7] 余泉生,周亚虹.信贷约束强度与农户福祉损失:基于中国农村金融调查截面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4(3):36-47.

[8] 褚保金,卢亚娟,张龙耀.信贷配给下农户借贷的福利效果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6):51-61.

[9] 李雪涛,龚德华.扶持借贷行为对农民收入和福利水平的影响:基于湖北省农户的调查数据[J].湖北农业科学,2015,54(5):1276-1281.

[10] 周小剛,陈熹.关系强度、融资渠道与农户借贷福利效应:基于信任视角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17(1):16-29.

[11] 张兵,金颖.信贷约束对农户福利的影响:基于江苏1202户农村家庭的调查[J].江苏农业科学,2018,46(7):299-304.

[12] 白描,吴国宝.农民主观福祉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5省10县农户调查资料[J].中国农村观察,2017(1):41-51.

[13] 余泉生,周亚虹.信贷约束强度与农户福祉损失:基于中国农村金融调查截面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4(3):36-47.

[14] 周津宇.信贷约束条件下农民借贷对收入影响实证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1.

猜你喜欢

Tobit模型
中国乳制品行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综合评价
农村“空壳化”对花生种植户生产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
演进视觉下的Logistic模型、Probit模型、Tobit模型研究进展
中国对外移民的区位选择及其影响因素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结构性失衡问题研究
基于适度规模视角的天津农业规模效益、影响因素与发展思路研究
土地供应绩效评估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中国饮料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省域节能减排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