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瑞华麦520原种超稀扩繁栽培技术研究

2019-08-07杨永乐金彦刚任仰涛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12期
关键词:栽培技术

杨永乐 金彦刚 任仰涛

摘要    瑞华麦520分蘖能力强,综合性状好,具有较高的丰产潜力,自2015年通过国家审定以来,市场表现突出,具有良好的抗逆性和适应性,应用前景广阔,已成为苏皖两省沿淮及淮北地区的主导品种。本文在简要介绍二级超稀扩繁技术的基础上,对瑞华麦520超稀扩繁技术中的适宜行距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品种原种生产中,行距以20~25 cm最为适宜。同时,本文总结了瑞华麦520原种超稀扩繁栽培技术,包括种子处理、播种、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贮藏等方面内容,以供参考。

关键词    瑞华麦520;超稀扩繁;原种生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2-0006-02

瑞华麦520系江苏瑞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选育的丰产稳产、综合性状好的常规小麦品种,2015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江苏、安徽两省沿淮及淮北地区具有很大的推广面积和推广前景。自进入市场销售以来,瑞华麦520综合抗性表现突出,经受住了赤霉病、倒春寒、锈病等灾害年份的严峻考验,2018年被认定为安徽省主导品种、宿迁市主体品种等。在品种推广过程中,超稀扩繁原种生产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小麦原种的繁育系数,降低了种子生产规模和成本,加快了市场推广速度和良种更新换代。

1    二级超稀扩繁技术

一个小麦新品种的示范推广要经历长达数年的时间,原种生产也是一个从少到多不断积累的过程。品种超前繁育是指新品种即将推广阶段高级种子的繁育,该阶段的突出特点是种源数量少、种子质量优、种子价格高、经济效益好[1-2]。小麦超稀扩繁技术能够在新品种推广初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原种数量少与迅速推广优良品种的矛盾。

1.1    二级超稀扩繁技术核心

提高小麦原种的繁育系数是降低种子生产规模和成本、加快良种更新换代步伐的关键[3]。在同一生产条件下,小麦种子的繁育系数由播量决定,播量越少,单株性状表现越突出[4]。

1.1.1    第1次超稀扩繁。将育种家种子进行单粒穴播,在一定范围内尽量增加株行距,充分发挥小麦个体的生长量,给个体向高产方向生长创造条件,使单株分蘖增加、穗形变大、灌浆充分、籽粒饱满,从而造成单株繁殖系数增多,单株生产种子量增多,实现第1次超稀扩繁。

1.1.2    第2次超稀扩繁。将扩繁的单株种子按照株行距10 cm×25 cm进行穴播,建立株行圃,由于第1次扩繁单株种子量多,可达到300~500粒,每个株行圃的面积可达到10 m2左右,能够收获更多的繁殖种子,此为第2次超稀扩繁。

1.1.3    株系鉴定圃。将每个株行圃的种子分出一定的数量,以育种家种子为对照,建立株系鉴定圃,进行株系比较,选优去杂。

1.2    超稀扩繁技术的优点

1.2.1    大幅度地提高原种生产数量。利用超稀扩繁技术可以在育种家种子数量有限、田间鉴定和室内考种工作量基本相同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单株和株行种子的繁育系数和经济系数,从而极显著地提高原种生产量。

1.2.2    有效地提高原种生产质量。采用二级超稀扩繁技术,单位面积内单株数量大幅度减少,从而减少了田间鉴定的工作量,降低人为选择误差。同时,由于原种生产中株系圃面积较大,建立株系鉴定圃,可以保证所有株系在基本一致的种植条件下更加科学和客观地进行株系鉴定,能够极大地提高田间选择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    瑞华麦520超稀扩繁技术探究

关于种植密度和株行距对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前人开展了很多研究[5-7],虽然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是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中高密度下采用何种播种方式能够达到较高的产量水平和经济收益,而有关低密度下小麦的生长机理研究较少。随着小麦“四级良种繁育程序”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和不同级别种子价格的明显差异,小麦种子稀播繁殖技术越来越受重视[2]。

鉴于此,本試验主要研究在江苏淮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小麦品种瑞华麦520在低密度条件下,不同播种方式对其分蘖成穗能力和产量构成因素等方面的影响,为超稀扩繁原种生产技术提供依据。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设计。试验于2017—2018年在宿迁市湖滨新区江苏瑞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淮北试验站内进行,试验地土质为砂壤土,肥力水平中上等,前茬作物为玉米,小麦品种为瑞华麦520。试验采用裂区设计,种植密度为主区,行距为副区,3次重复,共计18个小区,小区面积12.6 m2。试验设60万株/hm2(A1)和90万株/hm2(A2)2个种植密度,行距设20 cm(B1)、25 cm(B2)、30 cm(B3)3个水平。

2.1.2    试验管理。本试验于10月10日播种,全部单粒点播,播种后及时喷灌,出苗整齐、均匀。试验地施纯N 300 kg/hm2、P2O5 225 kg/hm2、K2O 225 kg/hm2,其中磷、钾肥全部基施,氮肥75%基施、25%拔节期追施。其他田间管理措施与大田高产栽培要求一致。分别在小麦生长期内调查冬前分蘖数、高峰苗数、成穗数和穗粒数等数据,收获后测定千粒重和小区产量。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种植密度和行距对瑞华麦520产量的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种植密度和行距对瑞华麦520产量有极显著的影响。在B1、B2、B3处理下,A2密度较A1密度分别增产11.8%、11.3%、10.6%,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这说明种植密度对小麦群体发育和产量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在稀播条件下,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在同一种植密度下,3种不同行距处理的产量差异极显著,表现为处理B1>处理B2>处理B3,说明在低密度水平下,产量随着行距的增加而降低。

2.2.2    不同种植密度下行距对瑞华麦520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由表2、3可知,在同一种植密度下,行距对瑞华麦520的分蘖成穗能力影响显著,对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随着行距的增加,冬前分蘖、高峰苗、有效穗数和单株有效分蘖个数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说明行距增大、株距减小,个体间竞争加剧,无效分蘖增加,繁殖系数降低,最终导致有效穗数减少。因此,行距对瑞华麦520产量的影响,主要是对单位面积内有效穗数的影响。同一种植密度下,行距减小、株距增大,个体间空间变大,株间光照增加,个体间竞争减弱,个体营养充足,生长更加健壮,繁殖系数增加,籽粒产量增加。

2.3    结论

上述试验结果证明了在稀播条件下产量与种植密度成正相关,与行距成负相关。在原种繁殖过程中,种源数量是制约制种总产量的首要因素,所以在原种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减小播种行距能够提升制种产量。但是,在原种生产过程中,选优去杂是保证种子纯度的重要步骤,为了便于人工去杂操作,播种行距不宜过小。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株行距[5]。瑞华麦520属于多穗型小麦品种,分蘖能力强,但是株型较松散,随着繁殖系数的增加,开展度也会增加。因此,在原种超稀扩繁生产中,选择20~25 cm行距播种为宜。

3    瑞华麦520原种超稀扩繁栽培技术

3.1    种子处理

在育种家种子田、株行圃、原种圃内选取遗传性状稳定、纯度较高的种子。人工去杂、去劣、去小粒,晒种1~2 d,使种子发芽率达到90%以上,纯度在99.8%以上,净度达到98%以上。

3.2    播种

瑞华麦520属半冬性品种,适宜播期10月5—25日,适宜播期内尽量早播。采用单粒点播,生产中可使用点播机点播或超稀条播。行距20~30 cm,株距6~10 cm,播深2~3 cm。播种量30~45 kg/hm2,基本苗控制在60万~75万株/hm2。播后及时造墒出苗,确保苗齐、苗匀、苗壮,提高植株单株茎蘖成穗率,利用分蘖成穗,弥补主茎穗的不足。

3.3    肥水管理

纯N总施用量为300 kg/hm2,N∶P2O5∶K2O=1∶0.8∶0.8。氮肥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5∶1∶2∶2,磷钾肥基肥∶拔节肥=5∶5。在小麦灌浆期喷施叶面肥,可有效促進籽粒饱满、增加千粒重,提高产量。扩繁种子田在播种前后要求高标准开好田内外“三沟”,确保排水通畅[6-7]。

3.4    病虫草害防治

在生产过程中病虫草害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根据田间病虫草害发生特点,选用高效药剂,适时适量防治。防治对象主要有纹枯病、白粉病、赤霉病、锈病、蚜虫和粘虫等,具体施用药剂和方法见表4。防治过程中注意合理混用、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理或具有负交互抗性的药剂,克服和推迟病虫草害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

3.5    收获与贮藏

6月初小麦完熟期及时收割,应固定专人、专机收获,专场、专打、专晒、专贮、专管,严防机械混杂,收获后需及时晒干扬净,严格按照种子贮藏要求,防霉变、防虫、防盗、防鼠雀、防混杂。

4    参考文献

[1] 刘玉金,吴宏亚,吴立松,等.弱筋小麦扬麦13号种子超稀扩繁及稻草全量还田高产栽培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2):57-58.

[2] 刘明久,茹振钢.不同株型小麦新品种超前繁育技术和效益分析[J].种子,2005,24(3):33-34.

[3] 王成超,刘元龙.小麦原种超稀播高倍繁育增产机理研究[J].种子世界,2001(1):25-26.

[4] 房宝城,杨国礼.小麦种子播量与繁殖系数间关系的测验报告[J].种子世界,1985(8):18.

[5] 赵竹,曹承富,乔玉强,等.机播条件下行距与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种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1,31(4):714-719.

[6] 张向前,陈欢,赵竹,等.密度和行距对早播小麦生长、光合及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5,35(1):86-92.

[7] 张露雁,盛坤,乌云毕力格,等.种植密度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5,47(3):30-32.

猜你喜欢

栽培技术
提高大豆种植生产效益的栽培技术分析
兰山区义堂镇简易大棚蔬菜高效轮作栽培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