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良L型内眦赘皮矫正术对轻中度内眦赘皮的改善效果

2019-08-07徐梦琼崔庆伟谢霞王静孙勇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9年3期
关键词:矫正术重睑成形术

徐梦琼 崔庆伟 谢霞 王静 孙勇

内眦赘皮是指在内侧眼角部位的半月形皮肤蹼状皱襞,常见于蒙古人及汉族人,故又称“蒙古褶”[1]。据报道亚洲人约50%存在内眦赘皮,且在单睑人群中发生率高达70%,表现为睑裂变短、内眦间距变宽,且部分视野易被赘皮所遮挡,会造成假性内斜视,严重影响美观[2]。因此,内眦赘皮矫正术,即内眦切开术,受到众多患者及需要矫正假性内斜视患者的青睐。“横切纵缝”内眦赘皮矫正术是目前较为普遍的手术方法,其术后疗效的评价多局限于患者满意度、美学效果等主观评价,或采用数字化颌面部测量技术进行单方面的客观评价,临床意见不一[3]。我们采用改良L型内眦赘皮矫正术矫正内眦赘皮,与“横切纵缝”内眦赘皮矫正术进行比较,术后通过主观联合客观评判指标进行美学效果评价,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内眦赘皮手术的120例女性为研究对象。按不同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改良L型内眦赘皮矫正术,对照组采用“横切纵缝”内眦赘皮矫正。对照组和观察组基本资料及内眦赘皮分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存在轻中度内眦赘皮 (或合并单睑)者;②自愿接受本次调查者。

排除标准:①术前3个月内有重大手术及内眦赘皮二次手术者;②有手术过程药物过敏史者;③有免疫、神经系统等对本次手术有影响的疾病患者;④瘢痕体质及有内眦皮综合征等;⑤患者及家属不同意参加本次调查或不能完成自我评估者。

1.3 方法

1.3.1 术前评估

术前需结合患者自身心理状态及审美要求,对患者内眦术(及重睑术)进行术前设计,医患共同选择大致的内眦开大程度 (以及合适重睑形态和高度),从而制定适宜的手术方案。嘱患者于术前1周禁止使用激素及扩血管类药物。

1.3.2 观察组手术方式

①患者取坐位,双眼平视前方,设计宽度适宜的重睑切口线,画线笔标记。②术前设计切口线成“L”型(图1),即被内眦赘皮遮盖的眼角为A点,A点向上与内眦赘皮相交为B点,A点的体表投影,即新眼角位置为C点;A点沿水平线与下睑缘相交为D点,AD连线位于下睑缘。③局部麻醉(2%利多卡因注射液10 mL+0.1%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0.2 mL),分别切开AB连线和DA连线,皮下广泛游离(注意不要切断眼轮匝肌和内眦韧带,否则术后内眦暴露太多),此时形成新的眼角位置,其上存在遮盖新眼角的皮片,按照新眼角在皮片上的体表投影线,修剪去除遮盖眼角的皮片(可以理解为沿BC及DC连线修剪),其剪裁线与新眼角切口线重合,间断缝合,缝合好的切口线成“L”型。④以7-0尼龙线将A点与C点皮肤无张力缝合,新的内眦角形成,观察对比两侧内眦,适当调整至基本对称,同期完成重睑成形术。

图1 改良L型内眦赘皮矫正术设计示意图Fig.1 Schematic of modified L-type epicanthoplasty design

1.3.3 对照组手术方式

患者平卧位,术前设计内眦开大切口线成“一”字型(图2):内眦赘皮遮盖的原眼角为A点,原眼角在内眦赘皮体表投影为B点。常规消毒铺巾,行局部浸润麻醉,然后沿术前设计线(AB连线)切开皮肤,剥离皮下组织,分离内眦韧带前、后支,同时去除错位的眼轮匝肌。用丝线将患者内眦韧带前支进行折叠,根据患者内眦角内移情况收紧缝合线,对合良好后检查无出血,去除多余皮肤组织,7-0丝线间断缝合,同期完成重睑成形术。

图2 “横切纵缝”内眦术设计示意图Fig.2 Schematic of"Transverse Method"design

1.3.4 术后护理

术后常规护理,纱布覆盖上睑1 d,冰袋间断冰敷术区2 d,去除敷料后可进行正常的上睑活动。术后5~7 d拆除手术缝线。

1.4 测量方法及术后评价1.4.1 测量方法

患者端坐位,眼耳平面与地面垂直,拍摄面部正、侧位照片,利用计算机辅助照片技术对重要指标及比例进行定点、测量,如内眦间距。记录手术时间(包含重睑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及内眦赘皮复发情况。术后随访1~6个月,评价手术效果。

1.4.2 术后评价

1.4.2.1 满意度评价

根据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术后满意度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手术设计、切口痕迹、术后恢复情况等。非常满意:患者对自身重睑宽窄、双侧对称性、重睑线形态表示满意、无重睑消失或者变浅等并发症;比较满意:患者对重睑宽窄、双侧对称性、重睑线形态比较满意、无重睑消失或者变浅等并发症;一般:患者对重睑宽窄、双侧对称性、重睑线形态一般满意、无重睑消失或者变浅等并发症;不满意:患者对重睑宽窄、双侧对称性、重睑线形态不满意、切口痕迹明显、术后恢复差、术后出现手术并发症。治疗满意率=(非常满意例数+比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2.2 美学效果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内眦赘皮矫正程度及双侧内眦外形是否自然流畅等。

1.4.2.3 手术并发症

包括术后疤痕、泪阜过度暴露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内眦赘皮均得到矫正。观察组内眦形态自然流畅,且切口瘢痕隐蔽;对照组内眦处形态过于尖长,且早期内眦处切口瘢痕增生,随时间延长,瘢痕增生程度减轻,但内眦处仍可见明显切口痕迹(图3)。

图3 典型病例术前术后照片Fig.3 Pre-and post-operation photos of typical cases

2.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以及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恢复时间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内眦赘皮复发率(5%)远低于对照组(23.33%),差异明显(P=0.002 6)。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术后非常满意35例、比较满意16例、一般7例、不满意2例,满意率85%;对照组非常满意22例、比较满意17例、一般14例、不满意7例,满意率为6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

3 讨论

内眦赘皮的特点是内眦角部分或全部被赘皮掩盖,导致睑裂变短,内眦间距过宽以及产生鼻梁低平的视觉效果;另外,重睑也多成为“隐双”,赘皮严重者可遮挡部分视野,造成假性内斜视[4]。关于内眦赘皮原因的假说较多,多认为与内眦部上睑提肌腱膜异常附着、眼轮匝肌附着、内眦下方肌肉挛缩、眶部突起较少等有关[5]。内眦赘皮矫正方式众多,应根据内眦赘皮的诊断及局部解剖选择合适的术式[6]。临床较常见的术式有 Z成形术[7]、Y-V成形术[8]、V-W成形术[9]、W瓣法以及L型成形术等[10]。

改良L型内眦赘皮矫正术是基于切口设计尽量简单,切口隐蔽的原则,对“横切纵缝法”进行改良的一种手术方式。其优点如下:首先术后内眦形态更贴近自然,避免横切纵缝术中牵拉导致内眦处尖长的缺点;其次术后切口瘢痕隐藏在新内眦位置,对比横切纵缝的下睑处纵向瘢痕,改良L型内眦赘皮矫正术下睑区域瘢痕为横线瘢痕,更加隐蔽;对比横切纵缝的张力性缝合,改良L型内眦赘皮矫正术是将遮盖内眦处皮肤去除后进行无张力缝合,故其复发率明显降低;可避免内眦过度开大,充分游离内眦角周围皮下组织,松解内眦赘皮。

本研究中,观察组采用改良L型内眦赘皮矫正联合重睑成形术,术中充分松解赘皮下牵拉的纤维组织,剪除错位、错构的眼轮匝肌浅头,术后形态自然美观,效果满意。本研究结果显示经改良L型内眦赘皮矫正术后,患者内眦间距缩短,睑裂增长,并因同期行重睑成形术,睑裂宽度增加明显,效果更佳。对照组采用“横切纵缝”内眦赘皮矫正,术后内眦处形态过于尖长,且早期内眦处切口瘢痕增生,随时间延长,内眦处仍可见明显切口痕迹。说明改良L型内眦赘皮矫正术联合重睑术的美学效果优于 “横切纵缝”内眦赘皮矫正。观察组内眦赘皮复发率远低于对照组,且术后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本结果与王莉莉等[11]的报道一致。

本研究发现,切口顺皮纹较隐蔽,但是为矫正重度内眦赘皮者的下睑缘处,容易形成“猫耳”,且下睑缘处内眦赘皮皱壤松解后出现皮肤过多的情况,需延长切口以消除“猫耳”,术后瘢痕较长且明显。

综上所述,改良L型内眦赘皮矫正术手术切口设计简单、操作简便、切口隐蔽、远期瘢痕不明显,临床效果稳定,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矫正术重睑成形术
结膜下注射利多卡因对全麻斜视矫正术中眼心反射发生率的影响分析
单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行鼓膜成形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重睑修复术后重睑凹陷过深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麻醉方式的现状及展望
眼轮匝肌瓣联合眶隔脂肪瓣矫正上睑凹陷的临床应用及美学效果分析
术后系统护理干预对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矫形术后肢体功能的影响
重睑失败?
共同性斜视矫正术后眼压变化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