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伯庸的“十二时辰”写作之外,我也有趣(下)

2019-08-07

北广人物 2019年30期
关键词:马伯庸时辰古董

(接上期)

没想到这个剧这么火

6 月27 日,网剧《长安十二时辰》开播。播出前半小时马伯庸才得知消息,后来激动地发了条微博,说“老泪纵横”。虽然挺有信心,但他确实没想到剧能这么火,演了没几集,以前的同学、同事扎堆打电话、发微信找他聊,他才意识到这部剧真正“出圈”。

马伯庸也在网上跟大家互动。有人奇怪主角张小敬的名字太萌,他就转发了一条微博,晒出了两张图片,一个是一本书的封面,一个是书中的一段内容,清清楚楚写着“骑士张小敬射国忠落马”,解释人名的由来。无疑,他对《长安十二时辰》很满意:它提供了足够丰富的观看维度,喜欢甲胄的人,可以去探讨甲胄的造型;喜欢服饰的人,可以去了解、研究服饰……每个人都能在剧中找到一个点去深入探讨。

“播到现在,网上也已出来好多篇服饰、建筑、道具的历史考据文章。这对一个剧来说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马伯庸说。

搜论文当写作素材

说起来,《长安十二时辰》只是马伯庸众多以历史为背景的作品之一。在它之前,《古董局中局》《三国机密》都拥有不错的热度,非虚构作品《显微镜下的大明》也正在由主持人张腾岳录制有声书。

读者喜欢他的小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书中丰富的想象力。马伯庸说,这得归功于当年高级工程师父母的“散养”态度,家里有个大书架,他随时都能拿书看,甚至好像还看过《金瓶梅》。“读书一定要博看众家,说不定你会发现一个更舒适的阅读圈子。”马伯庸读书很杂,老舍的语言、马克·吐温的幽默方式,都对他的创作有影响。

工作后,马伯庸开始尝试写作。他特喜欢在CNKI 搜论文素材,写《古董局中局》时就跟专业知识较真,动笔前先去恶补一顿古董鉴定技艺,“你至少得分得清盘子跟碗吧?就这样,写完后,专业朋友还说漏洞多得跟网兜似的”。

写《显微镜下的大明》时,有一篇讲到杨干院的故事。他从一篇论文中发现线索,得知只有社科院有原本史料,而且也已经属于文物。马伯庸大着胆子跑过去,然后就被赶出来了,原来人家那是需要证件和介绍信的。

通过熟人引荐,他找到社科院一位老师,幸运的是,根据那本史料整理的文字要发表了。正赶上过年,马伯庸就带着一堆杂志去了三亚,“整个春节没干别的,就是把书读完,再写出来”。

一个有趣的“戏精”

虽然写书时爱较真,但如果让朋友用一个词总结生活中的马伯庸,那十有八九是有趣或“好玩”。比如,在2015 年时,他决心辞职专职写作,只是想尝试下自由散漫的生活。只不过之后的写作规律依然带着朝九晚五的烙印,他也只有在特别嘈杂的地方才能写得出东西。

早晨八九点,马伯庸挤进上班族的早高峰里,要么找个咖啡馆,要么去朋友公司找个工位——因为自己原来就是在工位上写东西。下午五点以后,又跟着第一波晚高峰的人群回了家。偶尔出差,在火车站候车室打开电脑写半小时,感觉挺好。

“写作需要一个心态。有副书斋对联‘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说的就是了。所以我时时刻刻会提醒自己,安心写东西,别想乱七八糟的。”他觉得,只要自己内心够坚定,外头再忙也不干扰。但扔下电脑,他几乎完全回归生活,陪儿子做游戏、看电影、刷微博,到处旅行,找好吃的,“时刻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这样才能够保持创作的状态。如果你对周围的任何东西都没有兴趣,或者看不到任何想跟其他人分享的事物,那就没有办法再写作了”。

如今,《长安十二时辰》还在热播,马伯庸的人气跟着飙升。他偶尔觉得有些不太适应:老有人跟他讨论剧情,微博评论中也总是挤满了探讨细节的热心粉丝,问题千奇百怪。“觉得鸡蛋好吃就去吃,关注下蛋的母鸡干吗?”他拿钱钟书先生的一句话打趣,“所以也不用太关心我这个作者,只要小说、剧好看就行了。是吧?”

猜你喜欢

马伯庸时辰古董
爱挤地铁找灵感
奇妙的默契
我捡到了明朝古董
“中二”奶爸马伯庸的亲子时光
马伯庸:我没觉得自己红了
十二时辰养生之未时
本期健康策划——十二时辰养生之辰时
点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