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护世界遗产 绽放“中国精彩”

2019-08-06张慧

林业与生态 2019年7期
关键词:遗产地世界遗产名录

张慧

世界遗产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定的、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文化景观遗产等四类。目前,全球世界遗产地总数达1092处,分布在世界167个国家,包括845处文化遗产,209处自然遗产和38处混合遗产。

截至2019年5月,中国已有世界遗产53项,囊括了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双遗产和文化景观遗产等以自然特征为基础的全部遗产类型。其中,自然遗产13处,文化遗产31处,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4处、文化景观遗产5处,自然遗产和双重遗产数量均为世界第一,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位居世界第二。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实践,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精彩”。

世界遗产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世界遗产的评定标准主要依据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相关规定,共10条评定标准。涉及文化遗产的6条,涉及自然遗产的4条,这4条标准分别是:具有绝妙的自然现象或罕见自然美的地区;是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包括生命记载和地貌演变中的地质过程或显著的地质地貌特征;突出代表了陆地、淡水、海岸和海洋生物系统及动植物群落演变、发展的生态和生理过程;是生物多样性原地保护的最重要的自然栖息地,包括从科学和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濒危物种栖息地。武陵源以满足自然遗产标准第1条列入名录,崀山以满足自然遗产标准第1、2条列入名录。

遗产项目要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和审批程序。首先要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也就是缔约国先筛选出国内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的清单,我国的国家遗产名录实际就是国家拟申报世界遗产的“预备役”,会不定期进行更新。国家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后,会经过提名地材料审查、专家现场评估等程序,最后由每年举行一次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对申请列入名单的遗产项目进行审批,主要依据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组织专家进行评估和考察形成的评价报告,由21个委员国组成的世界遗产委员会最终决定提名地是否列入名录、补充材料再议、退回重报或不予列入。所以,世界遗产名录的入选是优中选优,堪比“过五关斩六将”。

湖南自然遗产保护成果斐然

目前,湖南拥有世界自然遗产2处、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自然遗产1处、国家自然和文化双遗产4处,遗产地总面积约10.36万公顷,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0.49%,是湖南顶级自然文化资源的代表。近年来,湖南自然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成效斐然。

保护体系不断完善。世界遗产地都建立了正处级以上的政府委托型管理机构,国家遗产地除个别是正科级,其余都是副处级以上管理机构。大部分遗产地都出台了保护条例或管理暂行办法,赋予了管理机构保护、管理、执法等行政职能。同时,各遗产地与保护区内的乡镇、村组共同制定了资源保护、生产生活、民居建房、旅游服务、环境卫生等乡规民约,设置了资源保护、规划管理、信息监测、建设管理专管员,形成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上下一心、齐抓共管的保护体系与机制。

监管监测走向全方位。各遗产地投入巨资分别建立了监测站、监测点和监控室,打造数字化、智慧化管理。对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人为活动实施严格监测,对旅游高峰实施容量控制。

基础性研究不断深化。武陵源组织编制了《武陵源世界遗产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报告》,发现了湖南新纪录种白线树蛙以及特有种张家界金腰和张家界山黑豆。崀山积极开展遗产地生物多样性研究,发现了崀山唇柱苣苔等特有种,与高校联合开展大黄花虾脊兰等极小种群的保护研究。同时,编制了《中国丹霞·崀山世界遗产价值深度论证和国际推广技术报告》《中国丹霞·崀山世界遗产整体保护监测报告》等专题报告,为遗产地的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

社会经济效益日趋明显。一方面是人居环境的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遗产地加大政策资金投入力度,分别从生态文明建设、地质遗产保护、生态公益林补助、水资源保护、村村通公路、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等方面争取政策倾斜,优先实施。遗产地的外部交通、基础条件和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另一方面带动产业多元发展。各遗产地通过开展适当的旅游展示活动,拉动了住宿、餐饮、交通、土特产加工、手工艺制作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有效助力了脱贫攻坚战。据统计数据显示,仅2018年,全国遗产地直接旅游收入143.75亿元,其中境外游客比重远远高于其他非遗产自然保护地,成为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

当好自然遗产保护者和传承人

自然遗产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遗产资源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实践。自然遗产所代表的是生态系统的原眞性。当前,在推进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的大背景下,遗产保护面临着自然灾害、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开发过度等重重挑战。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新论述,进一步增强领导力、统筹力、执行力,结合夏季攻势2019、绿盾2019、长江经济带4+1、自然保护地大检查等督查行动,确保生態保护与修复工作落细落小落实。

多措并举抓保护。各地要因地制宜,整合实施一系列有价值的地质地貌和生物物种保护项目,秉持“保护为主、传承发展”的总方针,全面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通过各类工程、项目和资金,积极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强化资源监管和生物多样性监测,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维护遗产资源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将宝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一代代传承下去。

提升能力抓管理。世界遗产和国家遗产是湖南的烫金名片,遗产地管理品质的高低是影响湖南甚至是国家形象的大事。大到科考线路选择,小到标识标牌设计,都应该用“绣花”功夫和工匠精神,从内到外体现建设管理的高水准、高品质。对内,各级主管部门、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定期组织管理和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对外,要重视研究交流,与有关科研院校和国内外相关组织、机构建立沟通渠道,保持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专题调查、课题研究、研讨会、培训、交流等形式,加强科学研究,促进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提升。

营造氛围抓宣传。要充分利用好遗产地“品牌效应”,发挥其公益事业的属性,形成全社会良好保护宣传氛围。首先是应当坚持服务大众。让自然遗产走出“深闺”面向社会,以更贴近时代的方式,将湖南最典型、最优秀、最具保护价值的遗产资源呈现在大众面前。利用遗产地广泛开展爱国主义、生态文明和民族文化教育,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其次是寓教于景、寓教于游。通过多种形式推出一批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自然遗产系列科普教育活动,让公众在遗产地健康身心、陶冶情操的同时,了解遗产资源的价值、性质和功能,了解遗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独特性和脆弱性,关注并参与到遗产保护中来。

保护自然遗产,没有终点,只有起点。在国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站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新征程的起点,湖南将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以更大的决心和更有力的举措,高标准、高规格、高起点推动自然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本文作者系湖南省林业局世界遗产与风景名胜保护研究中心主任)

猜你喜欢

遗产地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的“世界遗产”
2022.3上榜派出所名录
跟淘气章鱼巡游世界遗产
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需求关系
同贺名录
作者名录
生产商名录
从丝绸之路到世界遗产探析
世界自然遗产地监测评价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