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走在“主体和谐健康发展”的路上

2019-08-06武明恩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9年6期
关键词:学校课程教育

武明恩

武汉市常青第一学校将创建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健康生活、学校健康发展的学校文化作为“健康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研究的核心,通过优化学校校园环境、变革教育教学活动、改进学校管理制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快乐成长,形成由全体师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创造并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及其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着学校里的每一个人,促进师生的和谐健康发展。

建设自然生态的物质文化

学校着力建设自然生态的物质文化,让师生安全、舒适、愉悦,包括学校建筑、校园绿化、设施设备、文化布置等在内的物质环境能够迅速给师生提供感觉刺激,以安定情绪、启迪思想、陶冶情操,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和舒适度。

建筑格局针对健康需求。学校是学生静心读书、教师潜心育人的地方,学校没有对校园进行过多的人为设计,以避免封闭狭窄给人的压抑感,也没有选择丰富多彩的颜色,以消除强烈刺激带来的亢奋感。而是针对学生的真实需求,最大限度地提供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整体布局通透、开阔,并以浅色为基调,创设出宁静、放松、有序的书院感受。另外,将教师、学生活动的区域根据各自活动模式进行了适当的安排,从而便于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学习区和活动区之间种植参差交错的林荫、修筑纵横交错的小路,让学生有一种穿行的快乐。

校园绿化融入园林艺术。学校用大量绿色植物软化建筑线条,除建筑物、道路和运动场地以外的空地尽可能地植树、栽花、种草,校园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品种达百余种。做到刮风不起土,下雨不沾泥,实现了“春意早临花争艳,夏荫浓郁好乘凉,秋色多变看叶果,冬季苍翠不萧条。”并适当配置了一些园林小品,有树有花,有廊有栏,有石有水,乔木灌木层次分明,林木果木相互点缀,湿地水景、喷泉鱼池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渗透其中,桂园、和园、育园、樱花广场、六艺广场成为学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与同伴自由嬉戏的乐园,孩子们在这里找蝌蚪、喂鲤鱼、捡花瓣、数柚子,在这里读书、聊天、捉迷藏……人與自然和谐共生之景比比皆是。

场馆教室现代化人性化。除严格控制班额数量和班级规模(初中不超过50人,小学不超过45人),让学生有更大的活动空间以外,还保证教室的大小、通风、采光、遮阳、照明、课桌椅、教具、多媒体、装修材料等符合教育学、心理学和卫生学的相关要求,并配备了齐全的功能教室和体育设施。建有数字会议室、职工书屋、学术报告厅、剧场、餐厅等满足师生工作、学习、运动、生活的需求。

打造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

学校制度是调整学校组织内各种关系、维系学校正常运转的各项规定。当制度和文化融合以后,就成为一种制度文化,这种制度文化能把学校的价值观念外化为师生员工的自觉行为,也是师生的权利得到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机制。

营造适宜教师主体发展的学校氛围,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根据教师精神生产的职业特点和知识分子的个性特质,给予老师自主选择、能动实践、自由创造的空间。首先,倡导文化管理。赋予学校制度以精神文化的色彩,在学校教师之间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通过中层干部任期制和年级主任负责制,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其次,激励教师发展。对教师的主动行为、创新方法给予鼓励,根据个人的兴趣和优势寻找教师和职位的契合点,帮助教师合理定位,规划好职业和人生,满足教师生活需求的同时关注心理需求。再次,推进多元合作。改进“教研组”“师徒制”等过于行政式、偏于教学规范、限于单向性的组织管理方式,打破学科、学段界限,建立起基于教师内在需要和自愿结合的教师小队,在群体中实现惠人利己、和谐共生。最后,注重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的功能不是作为评比和奖惩的依据,而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建构性的指导和建议。学校提倡教师作为主体投入评价活动,促进自身不断发展。

营造适宜未来公民成长的班级氛围,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需求,帮助学生体验未来公民应具备的“平等原则”和“契约精神”。首先,文化布置适当留白。学校摒弃目前比较流行的做法“处处皆知识,处处皆教育”,采取适当“留白”,让学生的视觉和心理得到适度的休息和调节,让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取代疏离感。学生各种各样的作业作品成为班级文化布置的主角,学校丰富多彩的活动图片成为校园文化布置的主角。师生置身于此,看到的是自己成长的足迹、学校沉淀的历史。其次,学生管理轮席服务。学校公约、班级公约由学生“起草—调研—讨论—通过”,制度制定的过程成为引导、教育学生的过程。学生会、大队部、班委实行轮席制度和岗位服务,倡导权利与义务对称,让每一个学生成为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管理。学校日常行为规范管理以及文化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主题活动均由学生进行策划、组织。

建构和谐共生的课程文化

适合学生心理状况和能力水平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劳逸结合,促进身心和谐,它们共同构成的课程文化,是创设“健康教育”学校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体育健康人生,艺术美化生活。体育、艺术素养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学校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来愉悦身心、和谐群体、提升品位。一是课程有保证,按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艺体课程,并将之作为年级特色校本课程予以加强,落实广播操、眼保健操、阳光运动一小时等活动;二是设施有保障,根据学校发展艺体教育需要,建设各种专项活动场馆,配备安全、标准、优质的训练器械器材;三是全员普及,每个学生都必须参与艺体教育活动,都必须形成一项基本技能较为突出的特长;四是专业做引领,学校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特点和需求,成立各类专业训练队伍,聘请专业教师进行训练,将学生特长发展成为专长,提升学校艺体教育影响力,激励更多学生参与艺体活动;五是评价求发展,学校制定政策,奖励教师对艺体专业毕业生的培养,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对优秀艺体人才在直升通道、学业选择等方面予以倾斜,以结果评价推进过程落实,以发展标准促进教育成效。

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幸福课程。学校各年级均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小学部、初中部心理辅导室长期开放,开展各种心理健康主题活动,通过问题辨析、情境表演、游戏辅导以及心理健康讲座等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排解学生的成长烦恼。在教师培训中开展“幸福课程”,在班主任培训中强化心理辅导专题培训,帮助教师建立正确认知、学会心理调适、实现行为改变,从而理性地面对心理健康问题,科学地对未成年人进行疏导教育。目前,学校有多人是武汉市中小学心理教育与辅导专业委员会的会员,有两名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

“九年一贯制”的课程选修。学校利用九年一贯制的学制优势完成课程纵向贯通和横向开拓,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初步形成了“年级特色课程”“学段课程选修”“学校学生社团”三级校本课程体系。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充分发挥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小学部开展了拉丁舞、古琴、版画、茶艺、编程等“年级特色课程”;在初中部开展了“学段课程选修”,包括体育天地、艺术星空、品味生活、语言素养、学科览胜、综合实践六个门类18门选修课程;在初中部和小学部组建了足球队、跆拳道队、羽毛球队、管乐队、合唱队、舞蹈队、陶艺队等,开展了在全市影响卓著的社团活动。

学校按照低、中、高三个学段进行衔接,注重九年一贯的整体发展。明确了低年段以愉快为基础,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习惯;中年段以衔接为关键,注重发展学生自主能力、形成有效学习策略;高年段以质量为根本,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是加强了六、七年级的过渡与衔接,取消了小学升学考试和初中招生考试,六年级学生直接升入七年级。目前,一至九年级学生都拥有自己独特的课表,实现了走班制教学的初步尝试。

“主体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学校将三维目标具象为“创设知识获取环境,提供问题探究方式,实行主体体验感知,促进自我学习能力”。控制班级规模,优化教学结构;鼓励师生互动,突出问题解决;实施场景教学,强化感知习惯;推行综合评价,弘扬个性特征。

学校开展了“主体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使学生在亲历和体验过程中理解知识、发展能力、建构意义,生成情感。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流程“入境激情,激活体验→对话移情,丰富体验→探究动情,自主体验→实践纵情,内化体验→评述析情,延伸体验”,设计了课堂评价量表,由评教师的讲解精彩度为主变为评学生的参与度为主,由评教学环节的完备性为主变为评教学结构的合理性为主,由评课堂的活跃度为主变为评每个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为主,由评师生的交流互动为主变为评学生的交流展示为主,由评教师的板书设计为主变为评学生的作业、笔记等练习为主,由评教师的基本功为主变为评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为主。

营造三位一体的家校文化

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构成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我们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家校文化,推行“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社区支持”的德育工作机制,共同构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整体环境。

家校和谐。一是构建学校信息网絡。依托学校教育云平台建设,将学校和学生家庭网络通道联结起来,形成物理上的德育链接系统。学生及家长通过学校网站、班级空间、教师博客、家长QQ群,全面、细致了解学校教育情况、学生校园生活,构建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家长的数字化交流平台,有效联通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二是开发家长教育资源。家长作为重要的教育参与者,拥有的社会资源、专业知识、生活技能等都是难能可贵的教育资源,学校通过《“家长老师”的实践研究》,赋予家长“老师”的身份,让家长成为教师的“同事”,让家长走进课堂,共同谋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教育的合力。

社区共建。武汉市常青花园是武汉市最大的国家级居民住宅示范小区,学校作为社区内办学规模最大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依托社区、服务社区,把学校的发展与社区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建立社区实践基地、聘请社区辅导员、参加社区共建活动、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整合社区内教育资源,形成社会资源向学校汇集,学校资源向社会扩散的资源共享的良好态势。

武汉市常青第一学校“健康教育”学校文化研究践行了学校办学价值观——实现每个孩子最佳的发展可能,为一生的健康成长奠基,在着眼于每一个孩子的长远发展的同时,也成就了学校的长远发展之路。

(作者系武汉市常青第一学校校长)

责任编辑/杨万军

猜你喜欢

学校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