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段玉平:不忘初心去援藏

2019-08-05

企业文明 2019年7期
关键词:糌粑群众

段玉平, 1975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毕业,1998年参加工作,现任中国移动江苏公司连云港分公司副总经理。

作为一名从湖南澧县打拼出来的农家子弟,段玉平打心底里感激组织对他的培养。当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移动”)号召党员干部对口支援西藏时,他主动请缨,于2016年踏上了西藏阿里改则县的土地,开始了为期三年的援藏工作。援藏期间,段玉平任西藏阿里地区行署副秘书长,改则县委常委、副县长。工作中,他始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扎根基层为群众办实事,全心全意为民分忧解难,受到当地干部群众好评。

发展小产业,解决民生痛点

改则县平均海拔超过4 700米,每年冬季长达8个月,有记录的最低温度达到零下40多摄氏度,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只有内地的60%,年平均降雨量不足200毫米,每年七级以上大风天气超过200天,县里至今还没有存活超过3年以上的树,生存环境恶劣,是国家深度连片贫困县。

为了快速熟悉社情民意,稍稍适应高原反应的段玉平立即投入到下乡进村入户的调研中。走访中他发现在内地很普通的绿叶菜在改则县异常珍贵,他了解到当地蔬菜基本都是从内地经拉萨转运到县里,冬季大雪封山封路,改则县离拉萨1 100公里,运菜的车子半个月都进不来。

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急群众之所急。段玉平在上级的支持下,投入中国移动援藏资金陆续建设了9个蔬菜大棚,使得寒冷季节白菜、香菜、菠菜、茼蒿等棚产蔬菜也能出现在改则县群众的餐桌上,而且因为节省了运费,县里平均菜价下降了20%,解决了当地百姓吃菜难的问题。

改则县群众的主食糌粑(青稞炒熟后磨成的粉)也成了段玉平挂念的事情。当时,县里群众吃的糌粑都是从日喀则、山南等青稞产地买来的,价格高且不新鲜。为了让群众吃上新鲜的糌粑,段玉平申请投入中国移动援藏资金,购入机器设备建成糌粑加工厂,加工青稞制成糌粑后销售。这些刚磨好的糌粑香味扑鼻,一上市就供不应求,糌粑价格从原来的每公斤10元下降到7.6元。开业不到半年,加工厂就有8万余元收入,解决了13个贫困户就业。

振兴旅游经济,推进产业扶贫

改则县是纯牧业县,不产青稞、蔬菜等农作物,丰富的矿产资源由于生态保护政策不能开发。改则县产业经济发展方向和出路在哪里?这是初到改则县时段玉平天天思考的问题。作为分管旅游的副县长,段玉平将眼光瞄准了旅游产业。在段玉平的积极奔走下,改则县旅游业发展走上了快车道。

在县委县政府支持下,段玉平很快帮助组建了改则县旅游公司,对改则县旅游产业、产品进行市场化开发。通过从牧民手工作坊购买藏香注册新商标、制作新包装,提高了市场销量,帮助了群众就业脱贫,一年销售额达到10万元。

段玉平还积极打造旅游销售平台,拓宽销售渠道。2017年2月,段玉平发起成立了“连云港市慈善总会中国移动援藏慈善基金”,在改则县建设“旅游产品商店”,将当地土特产、旅游产品“引商入柜”,游客到改则县后,可在官方渠道买到货真价实、价廉物美的产品。商店集中展销当地羊毛加工制成的羊毛衫、围巾以及麻米藏香等土特产品,月营业额最高时能达30多万元。

2017年以来,段玉平积极推进改则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西藏解放时,原西北军区“进藏英雄先遣连” 在改则县扎麻芒堡留下了壮烈事迹。由于资金缺乏等原因,这段光荣历史没有被很好地收集、整理、展示给后人。段玉平组织力量到相关单位收集史料,同时积极启动“先遣连”革命纪念馆建设项目。待项目建成,这里不仅是阿里地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将成为改则县红色旅游基地,仅遗址看护、纪念馆接待维护就能解决数十人就业。

发展基础教育,推动扶智脱贫

段玉平深知“扶智”对“扶贫”的重要意义。他积极筹措资源,资助帮扶多名贫困学生,改善改则县中小学教学基础条件,成为当地教育界的“名人”。

段玉平上任初期,就走访了全县9所中小学校,发现3 750名中小学生30%以上来自贫困家庭,不少学生因贫困想要退学,牧区有些适龄孩子也不愿意上学。在全面摸底的基础上,他组织优先将孤儿、单亲家庭、父母丧失劳动能力等贫困学生登记造册,联系爱心企业和亲朋好友,动员大家认领帮扶,共有140多名爱心人士结对资助贫困学生320余人次,捐款达43万多元。同时,段玉平还联系了江苏移动南京分公司团委及连云港分公司团委等10多家单位,对口支援改则县,为学生捐赠衣服、字典、运动器材、文具等物资用品。

改则县一镇六乡中,还有古姆、察布、先遣、物玛、麻米等5个乡一直未通电。学校食堂的冰箱、洗衣机、碗筷消毒柜等因没有电而成了摆设,存在严重的卫生隐患。为此,段玉平联系连云港光明眼科医院、南京银行连云港分行等江苏爱心企业,筹资近8万元,为5个乡的学校陆续配备了柴油发电机和柴油,解决了学校用电问题。

援藏虽苦爱为路,民族团结一家亲

段玉平刚到改则县时,正逢冬天,宿舍楼顶的防水层被冻裂了,白天太阳一晒,楼顶积雪便化成雪水顺着墙壁流进屋内。段玉平只能拿毛巾吸水,几分钟就能拧出一盆水,一直持续到半夜降温将雪水重新结冻。第二天,他赶紧找来梯子,爬上楼顶,铲掉积雪、冰块,避免了水淹宿舍的惨剧。改则县的地下井水不能直接饮用,喝水、吃饭的困难都需要自己想办法克服。“越困难的时候越能淬炼党性,越艰苦的地方越能磨炼意志,是与藏族群众团结一家亲给了我力量。”他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2017年7月16日,在运送爱心物资去古姆乡小学的路上,公路被洪水冲坏,路面接连出现了两条大沟。段玉平和司机德江只好拿着铁锹挖土填沟,由于海拔4 900米,挖几铲子就要大口喘气休息一会,直到路面平整,车子才继续前行。这样的险情在段玉平的援藏路上可谓数不胜数。

“不嫌累、不怕麻烦”,是改则县藏族干部群众对段玉平最深刻的印象。为了将捐资助学的事情落实到位,援藏以来段玉平在海拔4 000多米的高原上来回奔波了几万公里。他到西藏时带着的两双鞋都已磨破,其中的一双皮鞋脚后跟处已经磨出一个鸡蛋大的洞。

虽不分管教育,但因为段玉平经常往来于学校及学生家庭间,很多改则县的老师、学生和家长都认识他,在路上遇見他时,会摘下帽子、弯腰抬起右手,以藏族礼仪打招呼。除了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他还利用一切机会为群众分忧解难。一次上街时,段玉平看到藏族女孩其美卓玛带着妹妹在街上捡垃圾,了解情况后主动与她家结成扶贫亲戚。在他的帮助下,过去内向自卑的其美卓玛变得开朗自信,学习成绩也大幅提升。

“作为从沿海发达省份来的中国移动援藏干部,段玉平放弃优越条件,扎根阿里,满怀热情踏实苦干,促进了当地发展,充分体现了一名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阿里地委委员、组织部长何兴茂说。

援藏以来,段玉平始终秉持踏实肯干的朴实作风,他说自己做的都是平凡的小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个党员干部的本分。他对党的赤胆忠诚、为群众甘于奉献的情怀,化成了援藏的涓涓细流,滋养着这片神圣的土地。段玉平说,援藏工作目前虽已结束,但自己与西藏的情缘还将继续延续,无论未来身处何方,那个海拔4 700米的地方,都将是自己一生的关注所在。

猜你喜欢

糌粑群众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STUDY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ULTURE-LOADED WORDS OF TIBRTAN DISH NAMES IN KHAMPA
我和糌粑有个约会
糌粑中风味物质研究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食用糌粑对家兔血糖和胆固醇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