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NC/DIANP共混体系的宏微观力学性能

2019-08-05齐晓飞严启龙李宏岩汤志智刘佩进

火炸药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氢键作用力力学性能

齐晓飞,闫 宁,严启龙,李宏岩,汤志智,刘佩进

(1.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65;2.西北工业大学燃烧、热结构与内流场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 710072;3.陆军装备部驻沈阳地区军代局,辽宁 沈阳 110015)

引 言

传统改性双基推进剂配方体系中,增塑剂组分为硝化甘油(NG),导致推进剂感度较高。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武器平台生存能力的愈加关注,在保证能量水平的基础上尽量降低推进剂感度,是推进剂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1-2]。对于改性双基推进剂而言,采用钝感含能增塑剂替代NG,是降低该类推进剂感度的关键。钝感含能增塑剂[3-5]种类众多,其中1,5-二叠氮-3-硝基氮杂戊烷(DIANP)综合性能优异,感度低、能量高且热稳定性好,对双基类发射药的低温力学性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6-8],在改性双基推进剂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齐晓飞等[9-11]用实验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DIANP溶塑NC的速率和效果,计算得到DIANP的溶度参数及其在NC中的扩散系数,以及NC/DIANP共混体系的弹性系数、模量、结合能和径向分布函数;用介观动力学模拟和实验方法研究了NC/DIANP共混体系相结构及其演变过程和影响因素。发现与NG相比,DIANP溶塑NC速率较快且效果更好,能够显著降低NC的刚性并增强其塑性,与NC混溶性更好,不同温度和组成的NC/DIANP共混体系未出现相分离现象,DIANP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为进一步研究DIANP取代NG后对改性双基推进剂高低温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探索其作用机理,本研究采用动态热机械分析 (DMA)和单向拉伸实验对比研究了NC/DIANP和NC/NG共混体系的动态和静态力学性能,并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MD)在分子水平上揭示力学性能差异的原因,为DIANP在改性双基推进剂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1 实 验

1.1 材料与仪器

NC(含氮量11.87%),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NG、DIANP,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

HKV-II型立式捏合机,德国IKA集团公司;TA DMA2980型仪器动态热机械分析仪,美国TA 仪器公司;INSTRON 4505材料试验机,美国Instron公司。

1.2 样品制备

称取等质量的NC球形药、NG和DIANP,预混后加入捏合机,真空捏合0.5h后70℃固化72h,制备等质量比的NC/DIANP和NC/NG共混体系样品。

1.3 实验方法

1.3.1 动态力学性能实验

将NC/DIANP和NC/NG共混体系样品制成尺寸为4mm×10mm×4mm的试样,测试其储能模量(E′)、损耗模量(E″)和损耗角正切(tanδ)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夹具选用单悬臂梁;测试频率为1、2、5、10和20Hz,振幅2μm;温度范围-80~120℃,间隔为4℃的步进式加热。

1.3.2 单向拉伸实验

将NC/DIANP和NC/NG共混体系样品制成尺寸为10mm×10mm×120mm的试样,测试其最大拉伸强度和最大伸长率,实验方法为GJB 770B-2005中413.1;拉伸速率为100mm/min;温度分别为-40、20、50 ℃。

1.4 动态和静态力学性能分析

实验测得NC/DIANP和NC/NG共混体系的储能模量(E′)、损耗模量(E″)和损耗角正切(tanδ)随温度的变化曲线见图1。

图1 NC/DIANP和NC/NG共混体系的DMA曲线Fig.1 DMA curves of NC/DIANP and NC/NG blends

由图1可知,-50℃以下时,NC/DIANP和NC/NG共混体系E′在1300MPa以上,表现出刚硬的玻璃态。升温至-50℃以上时,两种共混体系的E′逐渐减小,且E″和tanδ曲线出现了一个低温力学损耗峰(β松弛),这与NC分子链运动空间增加、其链段运动突然增强有关[12]。升温至30℃以上时, 两种共混体系E′继续减小,E″和tanδ曲线出现一个高温力学损耗峰(α松弛),这与NC分子链的热运动能量增加、其链段内旋转自由度突然增加有关[12]。升温至70℃以上时,两种共混体系的E′值接近于0,宏观上呈现出黏流态。

由于E′和E″与样品尺寸和夹具力大小有关,而不同样品的尺寸和夹具力大小很难保持一致,因此,一般不用E′和E″进行样品间的比较,而采用其相对值tanδ(即E″和E′的比值)进行比较[13-14]。由图1可知,与NC/NG共混体系相比,NC/DIANP共混体系β松弛峰温下降(分别为-23.7℃和-25.0℃),力学损耗强度略有增大(分别为0.126和0.127);同时,与NC/NG共混体系相比,NC/DIANP共混体系α松弛峰温大幅下降(分别为75.6℃和53.5℃),力学损耗强度大幅增大(分别为0.567和0.778),表明DIANP取代NG后,可使共混体系中NC分子链运动空间增加,其链段运动能力增强,且高温下的影响效果更为显著。

在-40、20、50 ℃条件下,NC/DIANP和NC/NG共混体系的最大拉伸强度(σm)和最大伸长率(εm)见表1。

表1 NC/DIANP和NC/NG共混体系在不同温度下的最大拉伸强度和最大伸长率Table 1 Maximum tensile strength and elongation rate of NC/DIANP and NC/NG blend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由表1可看出,随着温度的升高,两种共混体系的最大拉伸强度(σm)减小,最大伸长率(εm)增大,且低温与高温数据间差距较大。这表明共混体系低温时呈现玻璃态,NC分子链链段运动能力弱,外力作用下共混体系不易形变,因而σm大而εm小;温度升高后,NC分子链链段运动能力增强,外力作用下共混体系易于形变,因而σm小而εm大。比较同样温度条件下的数据可知,用DIANP取代NG后,共混体系的σm减小而εm增大,且高温下数值的差距更为显著,表明DIANP取代NG后,对共混体系中NC分子链链段运动有促进作用,且高温下的促进效果更为明显,这与DMA实验结果相吻合。

从上述实验结果看,两种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与NC分子链的运动能力直接相关。因此,为从分子水平上揭示温度变化,以及DIANP取代NG后对共混体系中NC分子链运动状态的影响,本实验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对NC/DIANP和NC/NG共混体系开展研究。

2 分子动力学模拟

2.1 模型及方法

首先运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的Visualizer 模块,依据图2中化学结构式建立NC、DIANP和NG分子模型,然后运用Amorphous cell 模块构建等质量比的NC/DIANP和NC/NG共混体系模型(见图2),其中NC分子链、DIANP和NG分子的数目分别为2条(NC-A和NC-B,每条分子链由20个聚合单元组成)、102个和90个。

图2 NC、DIANP、NG及其共混体系模型Fig.2 Models of NC, DIANP, NG and their blends

在-40、20、50℃,1.01×105Pa条件下,分别对NC/DIANP和NC/NG共混体系模型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对其分子动力学轨迹进行分析,得到自由体积和径向分布函数等数据。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参数设定参见文献[15]。

2.2 模拟结果分析

2.2.1 自由体积

-40、20和50℃条件下,NC/DIANP和NC/NG共混体系的体积分布见图3(a),图3(a)中白色部分为共混体系中DIANP、NG和NC分子的占有体积(Voccupied),灰色部分为分子之间的间隙,即自由体积(Vfree),蓝色为自由体积在模型边界的截面。DIANP和NG分子的体积计算结果见图3(b)。

由图3(a)可知,对于同种共混体系,随着温度的升高,共混体系的Vfree增加,因而NC分子链运动空间增大,当共混体系受到外力作用时,容纳NC分子链链段运动的空间增大,其链段运动能力增强,共混体系更易形变,且形变量增加。这可能是图1随着温度升高,共混体系E″和tanδ曲线出现α和β松弛、E′曲线下降、σm减小和εm增大的原因之一。

由图3(b)可知,DIANP和NG的分子体积分别为0.18nm3和0.17nm3,前者相对较大。因此,在同样温度条件下,DIANP取代NG后一方面使共混体系的Voccupied增加,另一方面使共混体系分子间的间隙增大,即Vfree增加,导致NC分子链运动空间增大,有利于NC分子链链段运动,这可能是DIANP取代NG后,共混体系σm减小和εm增大的微观原因。此外,相对于NC/NG共混体系,温度升高后NC/DIANP共混体系Vfree的增幅更为明显,这也从微观角度揭示了DIANP取代NG后,共混体系高温下的动态和静态力学性能变化更为显著的原因。

图3 不同温度下NC/DIANP和NC/NG共混体系的体积分布Fig.3 Volume distribution of NC/DIANP and NC/NG blend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2.2.2 径向分布函数

除自由体积因素外,共混体系内部的分子间作用力会影响NC分子链链段运动能力、进而影响共混体系动态和静态力学性能[12]。对于共混体系的分子间作用力情况,可根据体系内各原子对的径向分布函数g(r)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16-18],主要是根据g(r)曲线峰的位置和高低判断原子间的作用力类型和强弱。

由于共混体系内部能够产生分子间作用力的主要为氧原子和氮原子,因此根据力场类型对NC、DIANP和NG分子中的氧原子和氮原子进行分类(见图4),并对它们在20℃条件下的g(r)进行计算,NC与DIANP分子间的OC1—OD原子对和NC与NG分子间的OC3—OG1原子对的g(r)曲线如图4所示。

由图4可知,OC1—OD原子对在0.26nm附近出现峰,g(r)值为1.12;而OC3—OG1原子对在0.32nm附近出现峰,g(r)值为1.14。由于氢键作用力的作用范围为0.26~0.31nm,而范德华力的作用范围为0.31~0.50nm[19],因此,根据峰的位置可判断OC1—OD原子对形成了O―H…O形式的氢键,即NC与DIANP分子间存在氢键作用力;而OC3—OG1原子对形成了O…O形式的范德华力,即NC与NG分子间存在范德华作用力。为全面分析NC与DIANP、NG分子间作用力情况,对所有能够形成氢键或范德华力作用原子对的g(r)曲线峰位置和强度进行了统计,结果如图5所示。图5中,横坐标为原子对g(r)曲线峰位置,纵坐标为强度。

由图5可知,OC1—OG1原子对在0.26nm附近出现峰,g(r)值为1.22,这表明NC与NG分子间也存在氢键作用力。与OC1—OD原子对相比,OC1—OG1原子对氢键作用力峰的g(r)值更大,可见对于增塑剂与NC分子间的氢键作用力而言,NC/NG共混体系强于NC/DIANP共混体系。对于NC和增塑剂分子之间的范德华力而言,NC/NG共混体系中的OC1—NG和NC—NG原子对的g(r)值(分别为1.45和1.41),不仅大于其他3个原子对(OC3—OG1、NC—OG1和OC3—NG),也大于NC/DIANP共混体系中所有的10个原子对。此外,OC3—OG1、NC—OG1和OC3—NG原子对的g(r)值也大于NC/DIANP共混体系中的多个原子对。因此,整体而言,NC/DIANP共混体系内部的分子间作用力,包括氢键作用力和范德华力,均小于NC/NG共混体系,即DIANP取代NG后,与NC分子间作用力减弱,对NC分子链链段运动的阻碍作用降低。这可能是DIANP取代NG后,共混体系高温下动态和静态力学性能显著变化的原因之一。

图4 OC1—OD和OC3—OG1原子对径向分布函数Fig.4 Radial distribution functions for OC1—OD and OC3—OG1 atom pair in blends

图5 各原子对径向分布函数曲线峰的位置和强度Fig.5 Peak and position of radial distribution functions curves for atom pair in blends

3 结 论

(1)随着体系温度由-50℃升至80℃,NC/NG和NC/DIANP共混体系的E″和tanδ曲线出现两个力学损耗过程,即α松弛和β松弛,同时E′曲线下降、σm减小、εm增大;与NC/NG共混体系相比,NC/DIANP共混体系α松弛和β松弛峰温下降,力学损耗强度增大,σm减小而εm增大,且高温下的变化效果更为显著。

(2)随着体系温度由-40℃升至20℃,再升至50℃,NC/NG和NC/DIANP共混体系的Vfree增加,NC分子链运动空间增加;DIANP取代NG后,一方面由于DIANP分子体积相对较大,增加了共混体系的Vfree,使得容纳NC分子链链段运动空间增大,另一方面由于DIANP与NC分子间氢键作用力和范德华力相对较小,对NC分子链链段运动的阻碍作用降低。

猜你喜欢

氢键作用力力学性能
反挤压Zn-Mn二元合金的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
盐酸四环素中可交换氢和氢键的核磁共振波谱研究
粉末粒度对纯Re坯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一种新型铝合金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力学性能分析
混凝土结构中钢筋锈蚀不均匀性对其力学性能退化的影响
分析、概括法在牛顿第三定律中的应用
高考中微粒间作用力大小与物质性质的考查
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考点精析
细说氢键
杂化轨道理论以及按杂化轨道理论推断分子结构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