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费“流浪大师”,不是正确的读书姿势

2019-08-04张涛甫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崇尚围观流浪

张涛甫

2019年3月中旬,一位“流浪大师”横空出世,赚足了流量,吸引了无数目光。乍一看,并无不妥,网友追着博学多闻的“流浪大师”围观,总比追看“犀利哥”“凤姐”“咪蒙”好。这位满口经典的“流浪大师”,出口成章,围观他的人靠近知识的光源,近朱者赤,受到正能量的惠泽。但仔细看看,我们似乎觉得味道有点不对劲,原来看客们并没这么高雅。与其说,他们在崇尚知识,崇拜“大师”,不如说,他们是在追逐一个网络“奇观”,消费一个极具戏剧性的街头“奇观”。

“流浪大师”是一面镜子,反照出看客的粗陋和浅薄。大家蜂拥围观的所谓“流浪大师”,是真的“大师”吗?这位以捡破烂为生且不忘读书的街头流浪者,被人们供奉成“大师”,是被看客们过度拔高的;把这位城市流浪者神化为“大师”,是群体非理性的表征。这位“大师”的成色究竟如何?围观的看客似乎没时间深究。于是,大家只是一个劲地看!圍观即正义,“看”最终成了目的本身。

这不禁让人想起鲁迅讲过的话:“倘使一个人,在路旁吐一口唾沫,自己蹲下去,看着,不久准可以围满一堆人。”在互联网时代,围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络空间为看客们提供了广阔的围观机会,而且,围观的场景更具戏剧性和现场感。更有甚者不甘寂寞,不甘心做一个忠实的看客。有的主动改写剧情,直接跳出来扮演主角,他们以围观现场为背景,自导自演,把自己反串成“网红”。这类“戏精”在网上不在少数。为了让自己成为围观的焦点,炒成“网红”,什么桥段他们都拿得出来。一些心术不正的“大师”粉丝,“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不是冲着知识去的,而是冲着“奇观”和热闹去的,更是冲着自己的“网红”梦去的。“网红”上位,竟可如此不择手段!

眼下,纷扰的网络空间似乎放不下安静的书桌。我们的心境已不再淡定,满脸写着焦虑,目光在流浪,我们被网上碎片化的风景牵扯了太多的注意力,忙于追逐移动的风景、漂浮的知识、无根的价值浮标,目光整天打捞的是没什么营养的东西,眼睛越忙,心里越慌,口里越渴。这种奔忙的身影,不是读书的正确姿势。我们需要的是慢下来,静下来,整理好心情,用正确的方式打开一本本书,打开一本本经得起时间淘洗和智慧拷问的书。

如果要崇尚知识,我们就不该以这种难堪的姿势去消费“流浪大师”,吃相有点难看,反而会露出修养的底裤。若真的崇尚知识,就应该回到知识的安静处,沉下心来,与经典面对面,跟大师心连心,诚心正意,做知识的朋友,当大师的学生。没有必要敲锣打鼓,演戏让别人看,在乎他人的感受。读书是一个人的事,不需要有太多的角色介入,戏份不必太多,更不要把读书铺张成热闹的公共仪式。安静地来,悄悄地走,虚心迎候,潜心对流,默契于心,此乃读书的圣境。

——摘自“澎湃新闻”

点 评

就“流浪大师”横空出世这一新闻事件,本文作者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表面上看,看客们是在崇拜知识,而实质是在追逐网络“奇观”;围观“大师”的人们,其真正目的只是“看”,更有甚者是想借“大师”将自己炒成“网红”。顺着这个结论,作者抽丝剥茧,将论述视角上升和聚焦到当前人们的浮躁心性和焦虑感上。最后总结全文,思考和分析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读书、崇尚知识的态度。文章条分缕析,思辨性强,彰显了作者深厚的时评文写作功力,启人深思。

猜你喜欢

崇尚围观流浪
秦朝
———崇尚“大”的短暂朝代
崇尚精巧的枫丹白露画派
开饭啦,快来围观一场餐桌礼仪秀
流浪
被围观的网络生活
崇尚奋斗
围观古代名人的错别字
流浪的歌
遇见一只流浪猫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