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谢爱娥,水上行医8万公里

2019-08-02惠之

莫愁·智慧女性 2019年7期
关键词:洪湖船头行医

惠之

她在水上行医二十多年,与丈夫蜗居在高不过1.5米、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简陋船舱。为了出诊,她换了5条船,背坏10个药箱,接诊3.5万余人次,出诊3000多次,她走过的水路达8万多公里,相当于绕赤道两圈……这个名叫谢爱娥的船医,为一方百姓充当着“生命之舟”。

义无反顾踏上行医路

时间追溯到1991年年底,新婚不久的谢爱娥是湖北省洪湖市滨湖办事处卫生院的医生,丈夫在另一处诊所工作。一天晚饭时,在外做木工活的公公聊起洪湖上缺医少药的事情,神色有些黯淡。

原来,洪湖中央有个船头咀村,是由200多艘渔船组成的特殊“船村”。当时,居住着600多名渔民的船头咀村就像一座孤岛,没有卫生室,没有医生,哪怕只是感冒,也得驾船走上20多公里水路去岸上就医。村里想招募医生,可收入少,船上又不能发电,条件艰苦,没有人去。

谢爱娥被深深震撼,善良的她提出去洪湖当船医。丈夫连连摇头:“你是‘旱鸭子,怎么能适应船上生活呢。”“我可以学游泳呀!”拗不过妻子,丈夫沉默答应。

经组织同意后,23岁的谢爱娥于1992年5月踏上了水上行医路,丈夫随行。船头咀村干部在洪湖中央建起一艘绿色船屋,既是村支部所在地,也是村卫生室。

谢爱娥不会游泳,也不会摇船,加上广阔的湖面无风都会涌起三尺浪,她寸步难行。而她要服务的渔民不仅有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也有从江苏、山东、安徽、湖南等地迁居来此的,方言繁多,且不说看病问诊,就连日常沟通也障碍重重。谢爱娥有些手足无措。但从众人淳朴的眼神中,她看到的是大家热切的期盼。她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不会游泳,慢慢学;不会撑船,慢慢晃;语言不通,慢慢说。她尽量把普通话说得标准,并跟着渔民学方言。

掀开卫生室下边的一块船板,船底下就是谢爱娥夫妇住的地方。夏天舱里闷热,冬天潮湿阴冷。所有的家当,也都堆放在狭小的舱内—— 一张双人床、一套陈旧的衣柜、一些换洗衣物和生活用品。谢爱娥唯一的化妆品是一支普通的护手霜,冬天湖上风大,她的双手常常皲裂,得有所防护。最值钱的家当,就是她为了及时接诊而24小时都开着的手机。

六百余渔民的“保护神”

丈夫负责坐诊看全科,外出巡诊由谢爱娥担着。她说:“我的注射技术好,出诊的对象主要是老人和小孩,打针血管不好找。”

2008年1月,特大雪灾使洪湖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渔民全被围困在船屋,这时,很多小孩患了肺炎。谢爱娥每天小心翼翼地在冰面上走家串户为孩子看病打针。湖冰的厚度不均匀,她就拿根长杆子,边走边试探,好几次差点滑倒。她连续出诊两个多月,耳朵和脸都冻得红肿。

湖上出诊面对的困难,除了寒冬,还有水灾、干旱。但这些困难,谢爱娥都不在意。2012年10月的一天,风雨交加,谢爱娥接到倪婆婆的电话,对方说她出生两个多月的孙子拉肚子,谢爱娥立马抱起药箱顶雨划船出诊。2011年洪湖遭遇60年未见的大旱,湖泊变成了一片巨大的泥沼,大船完全搁浅,谢爱娥的小木船前进得也异常艰难。59岁的董继财刚做完肺叶切除手术,恢复期需要打针吃药,但因为身体原因不便来回颠簸,谢爱娥每天定时上门看诊。一次,水浅木船无法前行,她就穿着防水裤下船,在没过大腿的污泥中跋涉,深一脚浅一脚地爬到董继财家。望着 “泥人”谢爱娥,董继财湿了眼眶:“谢医生,让您受苦了……”

2013年11月29日深夜,湖上刮起6级北风,熟睡中的谢爱娥被手机铃声惊醒。原来,70岁的吴绍好突然发病,晕倒在船上。谢爱娥立刻起床,带上急救箱和手电筒,架着小船急速赶往老人住的渔船。天黑风大,小船上下颠簸,偏离了航道,谢爱娥被一根碗口粗的杆子撞倒在船上。她强忍着疼痛继续驾船到老人的船屋为他检查。这时老人的血压只有80/50mmHg了,连眼睛都睁不开了。谢爱娥给老人输了液,守护了一夜,直到第二天上午,吴绍好转危为安,她才离开。

“谢医生!谢医生!”2016年深冬的晚上,谢爱娥被急切的敲门声惊醒。吴广权焦急地載着呼吸困难的老伴划船过来。谢爱娥连忙给老人做了检查,迅速判断老人突发心脏疾病。耽误不得,她让丈夫立马准备汽艇,两人一边为老人用药输氧,一边开足马力向岸上驶去,到达洪湖市人民医院已是次日凌晨3点。通过抢救,老人恢复健康。

多年来,谢爱娥夫妇被渔民亲切地称作“水上保护神”,渔民们称赞她和丈夫:一个药箱、一只小船和一对夫妇等于风波浪里的生命之舟。

船医生涯成就全国女性榜样

谢爱娥夫妇为渔民建立了卫生健康档案,清楚地记录着223户、617名渔民的健康信息。谁的身体状况怎么样,有什么老毛病,平时有什么禁忌,都记载得一目了然。“健康档案有助于对症用药,医疗设施改善也提高了水上行医效率。”谢爱娥说。

回忆当年经历,谢爱娥感慨,船上的日子确实很苦,2005年以前不通电,没有自来水,到岸上的小镇购买生活用品,来回得走20多公里水路。谢爱娥的第一个孩子小时候两次掉进湖里,险些送命,所以一双儿女都不到2岁就被送到了岸上外婆家,一年只有在春节时才能见上几天。谢爱娥说:“最初几年熬不住,也想过离开,可乡亲们需要我,我和他们的感情也越来越深,离不开他们了。”当船医这些年,谢爱娥还学会了接生,船头咀村几乎所有20岁以下的村民,都是在谢爱娥的陪伴和呵护下来到人世。由此,她与船头咀村的感情更加深厚了。

2016年年底,当地出台了湖区水产资源保护新政策,启动渔民上岸工程。船头咀渔民搬迁至滨湖街道的3个小区。在街道办事处的支持下,2018年8月,谢爱娥在村民入住的小区中心位置建立了“三八红旗手谢爱娥工作室”,这里不单是医务室,也成为村民的情感驿站和便民服务中心。谢爱娥的身份不仅是医生,她又兼任了村党支部副书记及妇女主任,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2019年2月26日,谢爱娥荣膺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成为全国女性的榜样。面对荣誉,她朴实地说:“我没那么伟大,我只想为村民的健康保障做好工作,服务大伙一辈子。”

编辑 张秀格 gegepretty@163.com

猜你喜欢

洪湖船头行医
漫画中国历史之立志行医的华佗
致湖面清洁工
瞻仰洪湖烈士纪念碑
洪湖 “八个一”掀起学习十九大精神热潮
纸 船
坐船
在洪湖
非法行医罪中的主体问题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