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肠憩室病的临床特征及多层螺旋CT表现

2019-08-02冯汝静马隆佰毛一朴

广西医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肠壁高密度圆形

冯汝静 马隆佰 毛一朴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CT室,南宁市 530021,电子邮箱:fengrujing86@sina.com)

结肠憩室是指结肠壁肌层缺损,结肠黏膜在肠壁肌层缺损处向外突出形成的囊状病理结构,如存在多个憩室则称为结肠憩室病[1]。既往研究表明,结肠憩室病好发于西方人群,在我国发病率低[2]。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及居民饮食结构的变化,近年来我国结肠憩室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3]。由于结肠憩室多数无临床症状,且部分临床医生及影像医生对其认识不够,因此漏诊率及误诊率较高[4]。目前,胃肠道憩室的影像诊断主要依赖于胃肠道造影,而有关结肠憩室病CT表现的研究报道较少。因此,本文回顾性分析12例结肠憩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资料,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12例结肠憩室病患者。纳入标准:均经肠镜证实为结肠憩室病;为初诊未接受治疗的患者;均完成全腹部及盆腔MSCT扫描。排除既往有消化道感染、无胃肠道穿孔等病史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66~91(74±9)岁。

1.2 检查仪器及参数 CT扫描采用Siemens Syngo 64排CT扫描仪或Philips Brilliance 256 iCT扫描仪。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00 mA·s/300 mA·s,螺距1.4/0.993,球管旋转速度0.5 s/转,准直宽度64×0.6 mm/128×0.625 mm,扫描层厚1 mm,层间隔0.8 mm。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为膈顶至髂前上棘。

1.3 图像分析 在PACS系统上进行图像分析。由两名高年资主治医师选择原始1 mm横断位图像及其多平面重组(multiplannar reconstruc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重建图像,用合适的窗位及窗宽(窗位为30~50,窗宽为300~500)对肠管进行双盲法观察分析。观察的主要内容包括:(1)记录结肠憩室发生部位、数目、大小、密度;(2)憩室壁及邻近结肠管壁有无增厚,周脂肪间隙是否模糊;(3)有无并发症,如穿孔、脓肿、肠梗阻、腹腔积液等。

2 结 果

2.1 12例结肠憩室患者的临床特点 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其中6例患者因临床查体触诊发现腹部肿块就诊,1例患者因右侧腹股沟疝就诊。

2.2 12例结肠憩室患者结肠憩室的发生部位及数目 12例患者中,憩室发生于升结肠5例(41.7%),同时发生于升结肠及横结肠4例(33.3%),同时发生于横结肠及降结肠2例(16.7%),发生于全结肠1例(8.3%)。憩室数量均≥5个,其中憩室数目为5~10个4例,憩室数目为11~15个5例,憩室数目>15个3例。

2.2 12例结肠憩室病患者的MSCT表现 MSCT直接征象为结肠旁多发小圆形或类圆形囊性病灶,直径为2.0~10.0 mm,囊袋内容物为粪石9例,气体3例,表现为结节形(见图1~2)、环形(见图1~3)、“C”形高密度影(见图3a、图3c)或薄壁小气囊(见图1、图2b~2c、图3c)。 12例病变均无邻近肠壁均增厚、肠周脂肪间隙模糊等征象,其无穿孔、脓肿等并发症。

图1升结肠憩室病患者的MSCT表现

注:患者女性,82岁,因腹痛来诊。图a为MPR冠状位图像,显示升结肠旁多发病灶;图b显示为结肠旁两个小类圆形薄壁气体灶;图c显示结肠旁两个小结节状高密度灶及一个小类圆形气体灶。

图2 横结肠及降结肠憩室病患者的MSCT表现

注:患者男性,82岁, 因腹痛来诊。图a为MIP图像,显示病变发生部位为横结肠及降结肠;图b及c为1mm层厚轴位图,显示病灶为横结肠及降结肠旁小环形高密度灶。

图3 合并肾结石的升结肠憩室病患者的MSCT表现

注:患者男性,46岁,因肾结石来诊。图a为MPR斜冠状位图像,显示升结肠旁多发环形(短白箭头)、“C”高密度灶(黑箭头)及气体结节灶(长白箭头);图b显示同层面右肾多发结石,结肠旁多发病灶;图c显示“C”形高密度病灶(箭头)显示更为清晰,“C”开口朝向结肠。

3 讨 论

结肠憩室病由Cruveilhier在1894年首先报道,20世纪后逐渐增多,常见于西方国家人群,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结肠憩室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5]。大部分学者认为,结肠憩室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肠壁结构异常、低纤维饮食、情绪、药物、少动、便秘、肥胖、吸烟等多因素综合作用引起肠腔内压力变化,进而肠壁的结构和运动能力出现改变。因此,结肠憩室病多为后天性,老年人发病率更高,且其并发症亦相对较高[6]。本组病例的发病年龄为66~91(74±9)岁,符合文献报道的老年人发病率高这一特点。

在西方国家,结肠憩室病的好发部位为乙状结肠,在我国则以升结肠为主。本组患者结肠憩室发生部位亦以升结肠为主,与国内其他文献[7]结果相似。大多数结肠憩室病患者无症状,当合并急慢性憩室炎时可出现腹痛、腹胀、腹泻、便血等临床症状,甚至肠穿孔、肠梗阻等。结肠憩室病合并憩室炎的发生率一般较低,但是一旦继发憩室炎,由于憩室缺乏正常肠壁结构,炎症容易扩散到周围正常组织,引起憩室周围炎[7-10]。有报告表明,结肠憩室病是导致老年人急性下消化道出血较为常见的原因,23%的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病变患者存在憩室病[11]。本组患者均无下消化道出血表现,可能与纳入病例数较少有关。老年人常存在动脉硬化及血管畸形,而结肠憩室与结肠边缘动脉穿通支关系密切,故在化学性及物理性刺激的情况下容易出现消化道出血,在临床上应加以注意。

结肠憩室多为囊状,由肠黏膜及覆盖的浆膜组成囊壁,无肌层结构;一般为多发,大小不一,多少不等,多者全结肠可达数百个。憩室通常位于结肠系膜带与网膜带之间,沿结肠带成串排列,呈囊状或结节样突起[5]。本组结肠憩室病患者的MSCT多表现为结肠旁多发突出于肠壁的小圆形或类圆形病灶,轮廓光滑,直径多小于1 cm,壁薄。小肠单发憩室由于无张力而形态多样,而结肠憩室虽然一般都很小但均有一定的张力,因此在MSCT图像上结肠憩室形态上几乎都是圆形或类圆形。在MSCT上,结肠憩室的密度取决于其囊腔的内容物:(1)当其囊腔内为粪石时表现为小结节状高密度灶;(2)含有粪石憩室略扩张以至囊腔内有少量气体时,则表现为环形或半环形高密度灶;(3)当其囊腔内为气体时表现为低密度灶,可见环形薄壁;(4)当为液体时,可表现为小囊泡;囊内也可以是液体及气体共存,此时可见气液平面。在没有做肠道准备的MSCT检查中,以第1、2种表现最为常见,且密度较高,此类结肠憩室的辨识度很高,如为多发病例,几乎不会漏诊。但若多发憩室集中在某一段肠管时,会导致该段肠管的肠蠕动出现障碍,导致肠管内出现粪石假象,从而增加了误诊率[12]。在行胃肠道准备后,因为囊腔内的粪石被清除,则以后2种为主,此时单发的结肠憩室容易漏诊,需要连续、多方位观察结肠轮廓,而多发的病灶(结肠憩室病)也不难诊断。

综上所述,结肠憩室病MSCT直接征象为结肠旁多发环形、“C”形高密度影或薄壁小气囊,直径多小于1 cm;其常见于老年人,患者可出现下消化道出血,可并发憩室炎、穿孔、腹腔脓肿等,这在行腹部MSCT检查时应引起重视并准确诊断。

猜你喜欢

肠壁高密度圆形
高密度电法在断裂构造探测中的应用
肠壁增厚分层并定量分析对小肠坏死的诊断价值
高密度电法在寻找地下水中的应用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腹性紫癜所致肠壁改变与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参数变化超声观察
为什么窨井盖大多都是圆形的
肥皂泡为什么是圆形?
圆形题
圆形变身喵星人
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提示大肠肠壁增厚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