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节质量控制用于小儿静脉输液治疗的效果观察

2019-08-02龚蕾朱春燕刘莉娜

安徽医药 2019年8期
关键词:病儿输液家属

龚蕾,朱春燕,刘莉娜

小儿静脉输液是儿科治疗的重要手段,穿刺成功率可影响输液疗效。病儿因年龄小、表达能力与自控能力差,护理依从性弱,因此,在护理与治疗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护理风险,易降低护理质量[1]。在小儿静脉输液治疗中,如何处理与规范各种护理风险为现儿科护理面临的重要问题[2]。为进一步探究环节质量控制应用于小儿静脉输液治疗中的护理效果,本次研究选取92例病儿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环节质量控制护理,对比其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无锡市儿童医院收治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病儿92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各46例。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纳入标准:(1)接受静脉输液治疗;(2)病儿监护人或近亲属均知情并自愿参加此研究;(3)意识清晰;(4)无先天性缺陷。排除标准:(1)伴有其他严重疾病;(2)沟通障碍;(3)临床资料不全;(4)心脑血管疾病患者;(5)认知、智力障碍。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主要包括护理人员教会近亲属护理基本事项及相关注意事项,给予药物帮助。观察组行环节质量控制,具体环节如下。

表1 两组静脉输液治疗病儿92例一般资料比较

1.2.1 知情同意环节 护理人员履行告知义务并遵循《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时将病儿病情、医疗风险和医疗措施等告知病儿及其家属,及时认真解答其疑惑,构建护患信任的桥梁。此外,护理人员将小儿静脉输液治疗中家属的配合措施、输液病人须知及输液流程等悬挂在明显的地方,并发放该院编写的知情同意书和小儿静脉输液注意事项。且护理人员通过培训掌握沟通技巧并提高与他人沟通交流能力,最后,护理人员密切关注病儿及其家属的心理需求,耐心、认真地解决其需求,站在病儿角度上充分理解和支持病儿,给予其合理、有效的帮助,增加护理依从性。

1.2.2 静脉穿刺环节 若病儿存在纠纷隐患或血管条件差,为确保穿刺成功率选择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进行穿刺,可降低纠纷发生率且减轻年轻护理人员的压力。且护理人员定期参加培训,逐步形成不同能力的技术能手。

1.2.3 静脉用药环节 护理人员为避免发生差错,严格遵循查对制度,教会病儿及其家属共同参加“三句话”查对方式,即“请核对病儿姓名及床号”“这组用什么药,药效如何?”“这是第几组?今天一共输液几组?”。通过采用查对制度,护理人员降低因工作忙输液多而加错药的现象,将被动告知转化为主动告知,促进落实告知工作。

1.2.4 输液巡视及巡视对象 护理人员加强输液巡视,重点观察病儿输液有无外渗、输液速度、体位是否正确、有无空气进入或输完现象,并加强巡视宣教。且护理人员明确巡视重点对象,重点关注病情危重病儿、有过敏史(包括对输入多巴胺、化疗药、青霉素等特殊药物过敏)的病儿、发热病儿。且护理人员掌握药物外渗、输液反应、高热惊厥、药物过敏性休克等突发事件的应对预案,若出现突发事件,立即执行风险预案。

1.2.5 持续质量改进 护理人员建立护理沟通本,检查护理工作完成情况,若当天出现问题立即解决并记录在沟通本上,标明责任人。第2天护理人员上班后立即查看沟通本,检查自己或他人护理工作中是否出现问题,及时警示自己或改正,每天由护士长检查并记录整改后情况。此外,护理人员每周自我评价1次,对于存在的问题持续改进,确保工作质量。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投诉情况及护理缺陷。投诉即病儿家属投诉至医院的事件;护理缺陷参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3]。(2)对比两组护理风险发生率。主要包括:穿刺部位有无肢体状况、瘀斑、青紫;液体肿胀、外渗;局部皮肤状况等[4]。(3)采用该院自制的调查问卷进行护理总满意度调查,分A、B卷,A卷包括护理人员是否告知药物作用、是否说明配合要求、是否介绍注意事项、巡视是否及时、护士态度,采用是/否作答,满分100分。B卷包括您还有什么要求、您最满意的和最不满意的护理人员是谁、您的建议是什么。非常满意:80~100分;一般满意:60~79分;不满意:<60分。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满意。

2 结果

2.1 投诉情况、护理缺陷比较 观察组护理投诉、护理缺陷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病儿92例投诉情况、护理缺陷对比/例(%)

2.2 护理风险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制动肢体皮温、青紫瘀斑、肿胀、外渗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病儿92例护理风险发生率对比/例(%)

2.3 护理总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病儿92例护理总满意度对比/例(%)

注:a示与对照组比较,χ2=11.220,P=0.001

3 讨论

小儿静脉输液治疗为临床用药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护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抢救病儿的重要方法之一[5]。病儿由于哭闹、害怕、挣扎等降低穿刺成功率,而高超的小儿静脉穿刺技巧可减少病儿病痛,获得病儿家属的信任,有助于构建良好护患关系[6]。由于病儿不易配合,静脉输液难度较成人大,护理人员需选择合适的静脉,如暴露明显的静脉、易于固定的静脉或长于针头1/3的静脉[7]。在小儿静脉输液治疗中应用环节质量控制模式,可不断查找护理风险,通过合适的处理措施,持续质量改进,修正输液流程,不断增加护理人员的能力、防范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及法律意识,从而使护理人员可主动查找护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护理中的安全隐患,并积极参与护理管理,主动采取措施应对[8-9]。环节质量控制可有效规避护理风险。

本研究中,护理人员在对观察组病儿穿刺前向病儿及家属讲解穿刺难点、要求及配合方法,使病儿家属了解穿刺流程,帮助和配合护理人员[10]。护理人员密切关注病儿及其家属的情绪和心理变化,耐心、认真地满足其需求,以其角度给予充分的同情、理解、配合、帮助,及时解答其疑惑[11]。若病儿存在纠纷隐患或血管条件差,由高年资护理人员进行穿刺,且高年资护理人员带、帮低年资护理人员,帮助其掌握好穿刺技巧,从而提高护理质量[12]。因此,环节质量控制应用于小儿静脉输液治疗中可降低护理投诉、护理缺陷人数(P<0.05)。

护理人员在静脉用药环节中严格落实查对方式,执行查对制度,加强巡视观察病儿,一旦出现突发事件立即处理[13-15]。通过沟通本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写整改措施并互相借鉴,确保工作质量,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提高护理总满意度。

通过全面的环节质量控制的临床应用,有效降低了小儿静脉输液治疗中护理风险发生率,提高了儿科专科护理质量。

猜你喜欢

病儿输液家属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家庭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孤独症中的效果观察:一项随机、对照、开放研究
自灸也能预防输液发热反应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穴位按摩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病儿生长发育和睡眠的影响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阳性强化法提高儿童静脉输液穿刺效果及依从性的评价
原发性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病儿65例临床分析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