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要让“再生家庭”成为“原生家庭”的复制品

2019-08-02向沛文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9年4期
关键词:朱迪亲情子女

文_向沛文

曾经有个名为“父母皆祸害”的豆瓣小组,在网络上掀起一次大规模的子女对原生家庭中父母言行的鞭笞与讨伐,引发了巨大的关注热潮和话题讨论度。近日,电视剧《都挺好》热播再次将“原生家庭”这个概念推上风口浪尖。姚晨饰演的苏明玉的一段哭戏上了热搜,因为她成长的家庭、她的委屈心酸触碰到了很多人的痛点。

事实上,完美的原生家庭几乎不存在。当我们集中声讨这些过往经历对我们造成的伤害时,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被忽略了:我们是不是已经在浑然不觉中活成了我们声讨的样子?那些“斑斑罪行”是不是已经潜移默化地复制粘贴到了我们自己身上?怎样避免再生家庭成为原生家庭的复制品?这或许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努力。

法国经典电影《四百击》,讲述了13岁男孩安托万的叛逆、迷惘经历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将矛头对准了中国家庭生态

父母皆祸害?

“父母皆祸害”豆瓣小组成立于2008年1月,群中的大多数成员均为80后,是80后独生子女对50后旧式父母态度的映现。

在这里,亲情中的爱已经被组名所赋予的基调和舆论氛围洗刷殆尽,剩下的只有对犯错者的仇视和组员间的惺惺相惜。可是,这样一个负能量满满的小组就真的应该被彻底禁封吗?组内看似过激的言辞和夸张的内容就没有一丝价值吗?

以下是一则网友关于‘父母如何戕害子女’的自述:

“……我的父亲真令我感到恶心。以前我是很懂事的一个人,却老被他拿来当出气筒。他对外人客客气气的,对我却恶语相加、拳打脚踢,看我各种不顺眼,找各种理由打我。初中的时候,我在学校里被欺负了两三个学期,并不是我打不过,而是我怕父亲担心。最主要的是,如果我回家告诉他,他一定会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之类的,然后把我打一顿。那段时间我真的很绝望,又要做家务,又要学习,在学校里被一些混社会的欺负,在家还被我父亲虐待,想死的心都有。最后我辍学了,他把我送去打工,15岁的我经常上班到晚上十一二点。勉强干完10个月,工资上交给我父亲,他竟然让我跪在地上,把我打了一顿,说我多花了1400块,然后他把钱拿去买车了,那一刻我真的很寒心……”

没有人会编造一段痛苦而没有建设性的过去,更别提在血脉相连的情况下。我们都希望活在健全和谐的家庭里,而不是经历父母离异、打压式教育、只生不养等一系列事件。但遗憾的是,在“父母皆祸害”小组成员的表述里,这些事件根本就是常态。

曾经有网友总结中国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几句话:“你怎么这么笨,一点都不像我!”“你住嘴,你没有资格说话。”“如果你考100分我就给你……”“怎么又错了,怎么还不会?”“一看你就没出息,这点小事儿都做不好!”“同样都是孩子,你怎么就不如别人呢?”“你就知道玩,一提学习就没精神。”

如果把这些话做一个大概的分析总结,它们的内容都关乎能力,形式以否定、比较、诘难为主,而事实背后的依据、以及作为被批评者的孩子在整个过程中的感受及想法则被忽略了。换句话说,父母藉由批评本身形成了绝对权威的自我认同,一味地否定子女,顺着这层思想,他们又如何会关注来自孩子的声音?

法国经典电影《四百击》讲述了13岁男孩安托万在人生叛逆期的迷惘经历,影片的原型取自导演少年时期的真实经历,而片名的由来则关乎一则法国谚语:一个淘气顽皮的孩子要挨四百下打才能消除灾难,祛除恶魔,变成健康听话的儿童。而按照法文直译,片名当为:胡作非为。

以私生子身份出生的安托万内心极度敏感,在学校的生活受挫之后,他回到家,得到的却是母亲的冷漠相待。安托万无意学习,逃课却意外碰见母亲与情人约会,深受打击。当被老师要求请家长时,他不惜撒谎,称自己的母亲已经过世,被得知情况的继父狂扇耳光,并在此后发生了离家出走、在外留宿、偷窃公共财物、设法返还被偷之物、被警察抓住等一系列事件,印证了原生家庭对于一个处在成长关键期的人所产生的蝴蝶效应般的影响力。那个被剥夺了话语权的孩子,内心究竟经历了多少兵荒马乱,只有他自己知道;而他所做出的一切破坏行为的根本原因,或许只是希望得到亲人真心实意的关注。

我们不难发现:父母在对待子女的态度和方式上其实是可以做出改变的,但他们往往会形成相反的意识:要么自认没错,要么对自己的错误浑然不觉,进而对子女做出的所有不合他们心意的言行不加区分地进行否定和打压。

好莱坞女星朱迪福斯特在第七十届金球奖颁奖晚会表达对母亲的感恩

问题的解决点在自己身上

美国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在其著作《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一书中,将那些糟糕且失败的原生家庭形容为有毒的家庭体系。她提出——

“如果你的父母有毒的话,很可能你会做出如下自我评价:

我没法相信任何人。

我不值得被人关心。

我永远都不会成功。

这些评价会将你引向失败,所以你必须改变它。”

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得先从上述的事例中弄明白一点,即在整个失败的家庭关系业已固化的情况下,父母是很难做出实践层面上的改变的。诚如我们永远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我们也没有办法让一个自认全对的人意识到他们可能存在的错误,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其二,我们也需要明白,原生家庭带来的问题不易解决。亲情不同于其他感情的一个主要特点,就在于它对个人的牵绊,好比是强力粘胶,把血脉相承的人牢牢黏合在一起,强行挣脱只会两败俱伤;而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大家庭概念十分深厚,更是让问题的处理因夹带过多私人感情和主观因素而变得棘手。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并不能用处理普通人际关系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比如断绝来往或签订协议。

再次,我们还应了解,原生家庭中的父母在很大程度上是在重复甚至模仿他们的父母的观念与言行。或许他们心里对曾经受到的对待是持不赞成态度的,但他们也会潜移默化地将它们承袭到对待下一代的教育上。我们可能会从父母身上看到上上辈家庭模式的影子,但我们要尽可能不再做自己子女的梦魇。

那么,当问题的解决点回到自己身上时,我们究竟该如何改变?

首先,达成内在的和解与统一。精神流派心理学家荣格曾说: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就已形成的性格。我们姑且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理想自我,即自己希望成为怎样的人,希望处在怎样的心灵状态,与此同时把在原生家庭里形成的自我视作一个长期与理想自我为敌的对象,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化敌为友,想办法让这个敌对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达成平等意义上的和解,相互包容,统一为完整的人格,终止内心的冲突和斗争,这同时也是形成健康人格十分关键的一步。

其次,充分表达孝心。这一点旨在帮助那些认为“父母皆祸害”的人们纠正抱怨的习惯,尝试通过积极的付出来平衡家长过去错误的教养方式带给自己的阴霾,学会适当地走到光明之下,对于自我也更具自主感,不至随时被负面情绪牵着鼻子走。

美国第七十届金球奖颁奖晚会上,好莱坞女星朱迪福斯特荣获终身成就奖,她在发表获奖致辞时对自己的母亲连说了三声“我爱你”。小时候的朱迪家境并不算好,被父亲遗弃了家庭后,她和比自己大五岁的哥哥由母亲独自一人养育。一次,母亲带着哥哥去试镜水宝宝防晒霜的选角,哥哥没被选上,年仅三岁的朱迪却被一眼相中,从此走上演艺道路。对于美国人来说,晚年住进养老院、偶尔得着亲人探视是大势所趋,朱迪却十分肯定地对媒体表示要将母亲安顿在家里,和自己以及孩子们一起生活,永远也不会把她送进养老院。

面对亲情之殇,那个没有抛弃自己、一路陪伴的家长虽有千般不是,采取以德报怨的方式却也能很大程度地改善我们的心态,从这个层面,朱迪对待母亲的态度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第三,尝试捋顺自己的亲情观,摒弃错误,践行正道。通常,我们能够客观看待父母教养方式的对与错,却容易在冥冥之中活成他们的影子,把对和错毫无保留地延续到下一段家庭和亲情关系里。这一改变最难,却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如何修复自己的性格缺陷》一书里讲到家庭里的施虐者和受虐者时提出:打破循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做出承诺,和你父母当年对你的态度相比,你要更加体贴关爱自己的子女。当错误不小心再次发生,要避免否定这一事实,因为否定本身意味着自欺欺人,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这一意识对抱有“父母为尊”等思想的人来说尤其重要。相比家庭之外的人,亲人之间的信任感一旦被打破,修补关系的过程往往需要付出更多心力。

央视寻人节目《等着我》有一期的嘉宾是一对和女儿失联长达三年的中老年父母。当寻人团找到女儿,并且女儿也来到现场时,亲人团聚,哭声一片。但这时候有一个微妙的细节却在感动之外体现了亲情的无奈:对着女儿抱头痛哭的母亲双手死死抓住了女儿背上的衣服,似乎生怕她又突然人间蒸发;女儿眼泛泪光,但神情却有些冷漠。

后经主持人询问缘由,才得知,女儿是主动离开父母,选择去了一个陌生的城市生活,原因在于母亲在她的工作压力已经比较大的情况下不断横加管束,使得压力成倍增长,直到难以为继。当缘由坦白于公众面前,母亲一边啜泣一边做出口头保证,但女儿的神情依然有些冷漠。寻人的故事圆满结束,亲人千里团聚,嘉宾感慨万千,主持人语重心长地道结束语。然后呢?这个女儿和母亲之间的困局没有真正被解决,因为信任感似乎早已在过往的冲突中被磨损殆尽了,也许离家出走的戏码依旧会上演。

如果父母的错误严重到已经成为子女内心难以磨灭的阴影,那么,勇敢走出原生家庭的泥潭,真正摆脱父母错误的教养和管束,我们才能在再生家庭中迎接一个不一样的、真正有希望的未来。

猜你喜欢

朱迪亲情子女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疯狂动物城
伪亲情何以大行其道
嘿,闪电先生,能快点吗?
增进亲情的项目推荐
亲情故事两篇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
亲情互动 潜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