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宋宫廷风俗画与民间风俗画中母亲角色比较研究

2019-08-01张梦甜

艺术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风俗画社会阶层

张梦甜

摘 要:风俗画是描绘人民社会生活习气的一种绘画题材,它不仅仅能够反映当时人民生活的习惯习俗,更能反映人们生活的状态。母亲形象在风俗画中也常常出现,不论描绘的是上层社会中的母亲,还是描绘下层劳动人民的母亲形象,她们都是作为风俗画中的一种符号语言而出现的,表现的寓意或是求子或是给妇女以教化作用。究其根本她们都是代表着一种理想化的符号。

关键词:风俗画 社会阶层 母亲形象 理想化符号

一、两宋风俗画

1.风俗画的定义

风俗的含义在我国留存的典籍中各有不同的解释。如汉书中描述的“上之所化为风,下之所化为俗”认为 “风”是一种由上而下的教化,而“俗”则是下层人们用以自我教化的东西。《乐论》记载“造始之教谓之风,习而行之为俗”。①从上述经典中看出,风俗指的就是普遍民众在受到上层文化及祖先的影响后而展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言行等现象。

而风俗画最早在绘画中被提及是于魏晋时期,南宋顾宝光的《贞观公私画史》中所录《越中风俗图》就是最直接的证明。该图描绘的是越族的风俗图。此时的风俗画是统治阶级为便于了解被统治民族的情况所作,是为政治所服务的。“成教化、助人伦”作为最重要的作用,用来巩固政治以辅佐皇权,为封建王权服务。此后在各个朝中都可见“风俗图”。直至宋代时期,风俗画除了教化功能外还用于描绘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表现平民的生活状态。此时民间风俗画也逐渐出现。

2.两宋风俗画的兴起

每个时代的风俗画都是各个时代特殊的产物,它代表着各自时代的时代精神与人民的生活状况,两宋风俗画是两宋时期精神与文化的产物,它承载着两宋人民的生活状态与世俗审美观念的需求。风俗画在宋代流行起来并在后期达到了顶峰,在这一时期风俗画的绘画题材与绘画手法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政治上,两宋时期,统治者长期奉行“重文轻武”的策略。统治者对艺术也充满了迷恋。据《图画见闻志》记载宋太宗曾:“诏天下郡县搜访前哲墨迹图画。”由此可见宋朝廷统治者对于绘画的喜爱。除宋太宗外宋徽宗也痴迷于艺术。于崇宁三年,宋徽宗在国子监中增设画学。此后这一机构成为专门培养画家的场所。这在历代也是前所未有的。由于统治者对职业画家宫廷画家的严格培养,画家们的作品大多严谨工细,有着纯熟的写实技巧。宋代政治上的支持为风俗画在宋代达到黄金时期提供了基础。

在经济上,宋代之前的历代统治者都将城市中的坊和市进行区分,这种分开的城市结构虽然有利于管理但同时也束缚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直到宋代,改变了坊与市的区分制度。商铺可以开在任何的街道,另外也出现了夜市,此时商品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种情况的出现吸引着人口的聚集,这些人口同时参与手工行业的工作,致使手工业的规模得到扩大。当时便出现了不少有关手工业的风俗画,王居正的《纺车图》就展现了手工业的繁荣。商业的发展和手工业的进步逐渐改变了人们所接触到的世界进而在绘画中也逐渐体现出来。宋代风俗画同一面镜子,纵向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折出人民的生活状态。

市民阶层的扩大使艺术更加的平民化。社会局面相对稳定,宋代的城市经济达到空前繁荣。随着城市人口的剧增和城市行业的扩大,市民阶层也渐渐扩大,画家为了满足这个庞大的群体绘画也渐渐平民化与通俗化。为了适应普通大众的审美,反映城乡生活的风俗画应运而生。

二、风俗画中不同阶层的母亲形象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日益丰富,风俗画所展现的生活题材也增多了。风俗画中常常出现一些母亲的角色,这些角色或出现在宫廷生活总或出现在平民生活的场景。这些母亲角色的塑造都配合着不同的场景,表现手法或直接或含蓄,但究其根本她们都是代表着一种理想化的符号。

1.风俗画中底层母亲形象

(1)喂养孩子

对底层社会母亲的描绘以李嵩的《市担婴戏图》为代表。该画描绘的是一位老货郎挑着各式各样的杂货来到村头,一位妇女带着四位孩童蜂拥而来的场景。这幅画与仕女画不同的是它并没有刻意的美化人物形象而是真实的展现了当时生活状态。画中的村妇身材丰腴,袒露双乳,正在给怀抱中的婴儿喂乳。自原始社会以来母乳一直是婴儿富有营养且自然最易获取的食物,于婴儿生长与存活至关重要。画面中母亲丰腴的身材与丰满乳房便有可能是对于生育功能的一种祈求,如红山文化中女神庙出土的女神像丰乳肥臀这种造像正是一种生殖崇拜的象征。另外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母亲除了怀中正在喂养的婴儿以外身边还环绕着四位孩童,膝下绕儿。这极有可能是一种暗示,对于求子多子的暗示。

(2)教育孩子

宋人佚名《村学图》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母亲与孩子的日常生活场景,画面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场景,其中主要的场景表现的是一位母亲拉着自己的孩子去不远处的私塾讀书,途中与一位放猪的老农擦肩而过,或许是这只猪吸引了孩子,勾起了孩子好奇爱玩的天性,画面中的儿童身体大幅度的向老农倾斜,母亲则全力拉住孩童。他们的争执吸引了画面左上角私塾中的学生往下的观望,右边私塾先生正教训学生画面。画中的母亲所充当的主要角色主要是教育孩子,劝导孩子,在孩子被外界事物吸引忘记自己的主要任务时画面中的母亲则对孩子起到了一种警戒的作用。画面向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天真活泼,而且提醒着现实生活中母亲所担当的责任。起到一种警示的作用。

据《涑水记闻》记载张奎,张亢的母亲宋氏“不爱金帛,市书至数千卷,亲教督二子使读书。”②宋代士大夫眼中的贤妇,除了尽孝与人妻之责外,还应极尽母亲职责。这些观念不断通过绘画,小说,说书,诗词源源不断地灌输给大众。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女性从小耳濡目染,于是不自觉地将性别所造就的不公平的社会要求变成自己的内在诉求,并付诸实践。民间风俗画中的母亲形象往往都直接的去展现她们对于孩子的喂养与照顾,画面中她们作为一种求子的理想化的概念多与孩子同时出现。画家对于底层母亲形象的寓意往往都是直接的揭露。对于上层社会母亲形象的描绘则较为含蓄。

2.宫廷风俗画中的母亲形象

李嵩将民间风俗画这种展示人们日常生活的全新艺术形式带到了宫廷画院,给当时以精细富丽为主要风格的宫廷画家们的审美带来一股创新之风,使他们接触了完全不同的绘画题材,丰富宫廷风俗画的发展。受风俗画的影响宫廷画家们也逐渐开始从描绘富丽精细的景象转向身边日常可见的人和熟悉的事,描绘在宫中所见日常。宫廷生活风俗画中的母亲角色较民间风俗画中的母亲角色略有不同,在衣着方面,贵族母亲形象更加华丽,气质也更加的脱俗。但不论是照顾孩子,陪伴孩子的画面,贵族风俗画中的母亲形象与底层母亲形象一样,都是充当画面中的次要角色,都承载了大众的精神诉求,她们是画面中的一种求子的语言。只是画家对贵族母亲形象的表达更加的含蓄。

(1)照顾孩子

《妃子浴儿图》中的女性穿着华丽,主要展现了宫廷贵族生活,画面主要描述的是“洗儿”的场景。画面中出现五组妇人与孩童主要表现的是为小儿洗浴的场景。整个画面温馨和谐,情态生动。据记载,宋代有“洗儿”民俗为求孩子健康,多子。“洗儿”的实行是将出生三日的婴儿进行洗浴或满月时举行洗浴礼,以示庆贺。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育儿篇记载:“至满月则生色及绷绣钱,贵富家金银犀玉为之,并果子,大展洗儿会。”该书记载“盆中枣子直立者,妇人争取食之,以为生男之征。”③此句说明参与洗儿会的妇人们对于生子的诉求,该画描绘的正是这一主题。画面中妇女的活动主要是照顾孩童,或为儿洗浴或与孩童玩耍或安抚孩子。她们的活动全是围绕着为儿洗浴这一主题展开的。除此之外没有出现妇人以自身为主体的活动画面。《妃子育儿图》中的女性作为上层社会中的母亲也没有逃脱作为情感与精神的视觉载体出现在画面中。她们作为象征生育功能的形象而出现,主要的工作就是照顾生育孩子。

(2)教育孩子

同样是描绘上层社会日常生活的母子景象的还有《荷亭婴戏图》。作者将画面分为两组。两组人物分别在画面的左右两侧。画面左侧是一位妇人在哄床榻上的婴儿入睡,旁边的仕女在为他们挥扇纳凉,画面右侧为一群孩童在嬉戏玩闹。画面中左侧的母亲微微抬起右手向远处的孩子示意,提醒年龄稍大的孩子不要影响幼儿的午睡。母亲的这种提醒不仅带有爱护照顾幼儿的含义同时也有教育大孩子的寓意。母亲在提示大孩子爱护幼子。宋人非常注重母亲的教育功能。朱熹在《近思录》卷十一中指出对教育思想方法的论述,认同程颐的:“人之幼也,知思未有所主,便当以格言至论,日陈于前,虽未晓知,且当薰聒,使盈耳充腹,久自安习,若固有之。”④强调对儿童的教育,防止品行不端。说明母亲的责任不仅是要喂养孩子,照顾孩子,还要在孩子年幼时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这种教育不仅仅有关涵养更加包括日常生活中行为与言行。宋代士大夫阶层要求母亲不仅要照顾孩子日常生活,更要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司马光在《温公家范》卷三《母》条载:“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⑤母亲对于孩子不能仅仅只是疼爱,更多的还需要教育,母亲最能直接的接触到孩子,所以母亲在教育孩子上有着一定的责任。《荷庭婴戏图》向我们展现的正是母亲教育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宋人认为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是不可忽视极其重要的,这些画作在提醒着世人注重母亲对于孩子的教育。画面中的母亲在画中充当着“教育孩子”的这一功能。

(3)与儿游戏

描绘宋代上层家庭日常娱乐活动的场景以《蕉荫击球图》为代表。画面中的庭院内一位女性带领孩子游戏的场景。图中展现庭院中的景色,一位母亲立于书桌前轻轻依靠在书桌上,身旁站着一位女孩,她们专注地看着前方男孩玩捶丸游戏。画面将所有的视线都集中到男孩所玩的球上,自然而然的将观画者的视线也吸引至球上,使观众与画面中的人物一同紧张,具有感染力。从人物穿着和所处空间分析,画面中位于桌后且较高的女性应是小儿的母亲,画面前举手示意的男子则极有可能是教男孩捶丸的师父。画家所画人物形象情态逼真。画中,母亲和少女静静地站立一旁目光看向男孩。与此同时我们发现男孩在玩游戏的同时女孩则未曾参与进去,而在一旁静静地看,并未参加游戏。男孩与女孩的不同便也可从侧面反映出来,少女温柔沉静男孩则活泼好动。在一旁观看的母亲,也并没有参与到男孩的游戏中去,只是在一旁静静观看着。这里的她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陪伴的角色。

《扑枣图》所描绘的场景是一位母亲带领着六个孩子在庭院取枣的场景,整个画面充满动感与生活气息。画中的枣树结满了果子,画面共有七名人物,按照空间可分为前后两组。空间较前的一组为三人,三人都在拾枣,一个人捧着满兜的枣,一个则头顶筛子接枣,另一人正趴在地上拾枣。所处空间较后的一组共有四人,其中两人正合作摘枣,一人正欲离去但目光却始终在枣树上。较为特殊的是画面中左侧用手扶树的女性,该女性衣着与这几个孩子有所不同,衣服上伴有花纹,发髻也与她们不同,最为明显的是她虽站在地面上身高却和对面凳子上摘枣女孩的身高相等,最为特殊的便是她额头上绑有一根绿带。根据民间的习俗,生完孩子的产妇要坐月子,怕头被风吹到故绑着带子避免风吹。另外根据中国的传统风俗我们知道枣子在民间有早生贵子之意。因为“枣”音同“早”另外根据《梦林玄解》载:而枣早同音……婚姻早,谐子嗣早,招喜至必重重也。”⑥由此认为该女子为画面中孩童的母亲。画面中的母亲以月子的形象出现寓意着祈求更多的孩子。母亲形象在这里只是一个象征的意味来满足《扑枣图》的祈求生子的愿望。

结语

宋代画家们所创作的风俗画,深刻的展现了宋人丰富的生活和精神诉求。而宋代风俗画中的母亲角色的塑造更是寄托了宋代人的精神诉求,母亲角色在风俗画中更多的是一种抽象的理想化概念。不论是上层社会为儿洗浴的母亲还是底层社会为孩子喂乳的母亲她们都是精神的载体,画家对于上层社会作为抽象概念而存在于画中的母亲的描绘较为含蓄与隐晦,对于下层社会母亲的表达较为直接。但是她們都折射出了宋人对于生育孩子和教育孩子的期盼。母亲形象在宋代风俗画中作为一种抽象概念而存在她表达了宋人对于生子的诉求对于教育孩子的重视以一种间接含蓄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宋人对于已婚妇女的期盼对于母亲的要求。同是也展现了宋代女性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空间。

注释:

①阮籍 .《乐论》.

②(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

③华夫. 中国古代名物大典(上)[M].

④风炎,燕良轼. 教育心理学新编[M].2006.

⑤(宋)司马光.《温公家范》卷三 .

⑥(晋)葛洪,(明)陈士元增删,叶明鉴编译.《梦林玄解》.

参考文献:

[1]洪再新.宋代风俗画[J].新美术,1985(2).

[2]邓乔彬.论宋代绘画发达的原因[J].中国文化研究,2005(2).

[3]林系. 宋代风俗画中市民文化的艺术探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7.

[4]黄卫霞.浅析宋代风俗画兴盛的原因[J].美术大观,2009(12).

[5]向欢. 宋代绘画女性生活题材内容探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3.

注:本文系扬州大学校重点项目,项目名称:宋代风俗画中的母亲形象研究,项目编号:x20180908。

猜你喜欢

风俗画社会阶层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英国风俗画和肖像画的崛起
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与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发展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发展趋势、挑战及组织策略
风俗人情 市井百态 古代风俗画漫谈
老北京风俗画
加强民主党派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政治引导
针对特点 探索途径 加强对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引导
新的社会阶层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