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贾平凹的《秦腔》与秦腔文化保护的研究

2019-08-01张燕姿洪悦威宋修新

神州·中旬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秦腔保护传承

张燕姿 洪悦威 宋修新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秦腔》中关于秦腔的语段,挖掘贾平凹作品的民俗价值,分析其在秦腔保护和传承中的作用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秦腔;《秦腔》;保护;传承

前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设,对保护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秦腔发源于我国甘肃、陕西一带,具有秦文化的独特气息,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编号:Ⅳ-16。贾平凹早在八十年代初便开始在文学和地域文化中寻找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在《秦腔》中的描写尤为出色。

总结近年对《秦腔》的研究,主要分为文化研究、叙事研究和比较研究,叙述研究中针对小说中“引生”独特叙事视角、日常生活视角和方言叙述展开研究(1)。文化研究所持观点多样,如张爱兰从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冲突来审视《秦腔》,对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乡村进行文化反思(2);肖云儒则对作品进行客观中肯的评价,他肯定《秦腔》在表现方式的创新之处,尤其是表現方式的成功使用,但是“作品对时代、人生、心灵内涵缺乏更具有启示力的发现和开掘”(3)。从民俗学角度看,从事秦腔研究的大多数学者从民俗学、历史学、档案学等方面探讨秦腔文化渊源、探究其传承与发展,从精英文学中挖掘其中秦腔文化及其社会功能的研究较少。

本次研究对涉及秦腔的语段梳理总结,从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民俗学双重视角分析,归纳出四种突出的社会功用,结合访谈得出《秦腔》一书对秦腔的保护和传承作用,提出秦腔保护的问题及建议。

一、《秦腔》的文献价值及文化意义

80年代中期,“寻根”是重要思想文化潮流,众多作品在创作中体现地域文化因素。陕西作家贾平凹的一系列散文、小说,有对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陕南山区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描述(4),《秦腔》从各个角度细致描写秦腔(仪式、谣谚、曲谱等),涉及百处语段,民俗价值不容小觑。

笔者对《秦腔》中百处语段进行分析,以日常性划分为日常场景和非日常场景(即仪式场景),根据各仪式类型将非日常场景划分为嫁娶、丧葬、新年、盖房立木、酒店开业五类,按功能将非日常场景划分为待客、干活、哄孩子、闲聊和娱乐五部分。

“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应该继承表层的文化符号体系,而且更加应该继承内在的现实关切精神和深沉的悲天悯人情怀”(5),显然贾平凹是具备这种人文情怀的。贾平凹并不是将秦腔这一文化符号简单列举描述,而是对秦腔进行描写记载。经访谈,贾平凹基本如实记载了秦腔的功能。他将笔触伸向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为后人提供形象的真实记载,感受秦腔的艺术魅力,同样也为以后的民俗研究提供一手资料。

同样,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很多非本地读者通过阅读《秦腔》了解秦腔的基本知识,产生一定兴趣并重视保护。《秦腔》在无形中促进了秦腔的传播和发展,对其保护和传承起到正面作用。

当然,描写中也透露出对秦腔未来的担忧和怀疑,作者敏锐地感觉到秦腔处境的尴尬,并在文学作品中坦然呈现,因此作者描写剧团衰败,马勺脸谱被毁,演员沦为乐班艺人。贾平凹设置这一结局也表达了对秦腔未来的担忧,从侧面呼吁人们重视秦腔的保护和传承问题。

综上,贾平凹的《秦腔》一书具有文献价值和深刻的文化意义,对秦腔艺术正面宣传并起到呼吁大家传承保护秦腔的作用。

二、《秦腔》中秦腔的社会功能

疯子引生是整部小说情节发展的明线,秦腔便是整部小说的暗线,作者对秦腔进行大量描写,用简谱和锣鼓经等形式把音乐写入小说(6),与情节发展融为一体,同时,巧妙运用音乐的形式有效调动欣赏者在旋律和文字之间的通感,将文字难以准确表达的心理活动、情感态度用音乐的形式表达,给读者全新的欣赏角度。

统观整部小说,秦腔渗透在清风街村民生活的各方面,展示出其对劳作农民的重要性。经过归纳整理,小说中共提到秦腔的四种社会功能。

(一)秦腔的仪式性功能

秦腔是戏曲的一种,最初形态为民间宗教仪式,同样具有仪式性功能。秦腔发源于关中平原地区,当地农民在耕种或秋收时举行各类仪式,以歌舞形式祈福消灾,该地生产状况和自然环境为其产生发展提供可能。而后,秦腔的仪式性功能被传承,扩展到丧葬、嫁娶等仪式中,秦腔的仪式性功能由此充分发挥。

在小说《秦腔》中,作者描写各类大小仪式有十一处,共六种,分别为嫁娶、丧葬、农闲、新年闹社火、酒店开业、盖房立木。除去作者在遣词造句、艺术手法上的成就,关于仪式各程序的记载同样是珍贵的一手资料。

以丧葬这一仪式举例,贾平凹共有两处详细介绍,分别为第二十六章夏天礼葬礼和四十一章夏天智的葬礼,两处虽然都是葬礼但各有侧重,前者从葬礼准备写起,细致描写抬寿木、设灵堂等程序,随后按时间顺序写丧葬全过程。后者则从秦腔入手,详细描写秦腔在丧葬中的作用。结合两处,秦腔在丧葬仪式中十分重要,从结构来看,秦腔乐曲起到隔断转换、承接各个环节的作用,例如礼毕后吹打《哭音塌板》等曲目,由孝子顺孙烧纸奠酒等。作者是当地民俗的记录者,以秦腔为分割点记录了仪式的各个程序。

此外,秦腔曲目分为“苦音”和“欢音”两个调式,“苦音”音调深沉凄婉,借以表达哀婉的情绪,作者在描写葬礼时提到《祭南风》,《杀妲姬》等数十首曲目都是“苦音”的代表,而“欢音”曲调明丽婉转,易于表达昂扬的情绪,在描写庆玉盖房立木时就提及了曲目《钻烟洞》(7)。不同仪式中采用不同调式的音乐,为整个仪式奠定了感情基调。

(二)秦腔的娱乐功能

秦腔的娱乐功能也涉及到各个方面,单从场景划分可分为日常场景和非日常场景。非日常场景即各类仪式,通过观赏秦腔表演放松身心、寄寓美好希望。作者在描写新年社火时提及戏台表演、锣鼓声吵台、孩童办社火芯子等场面,都是自己童年时的美好回忆,是农民在年终时的娱乐活动。

秦腔在日常场景中更能体现娱乐作用,村民在干活时播放秦腔,在酒桌上待客也会吼一段秦腔来助兴,闲来无事都会哼唱秦腔,它是人們的娱乐工具,以各种形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

例如作者描写酒桌待客时的场景,共有三处提到吼秦腔助兴的部分,例如夏天智宴请黑编辑时,作者同样着大量笔墨描写上善演唱秦腔的场景,不仅描写了上善的唱词,而且有“咣哐,把酒杯往桌上一扔”(8)、“手在桌沿上敲打”(9)、哼唱鼓乐等动作描写,还有众宾客在听曲时的动作情态,真实的待客场景跃然纸上,秦腔的娱乐功能也显而易见。

秦腔也是村民们的兴趣爱好,夏天智将秦腔视作精神支柱,闲暇时听曲绘脸谱,并出版脸谱集;新生痴迷各种鼓谱,热衷于找乐师请教鼓乐。秦腔被发展为兴趣爱好,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是其娱乐功能更深层次的彰显。

(三)秦腔的交流功能

秦腔的内容大多是历史神话故事,人物多为帝王将相、忠臣义士、孝子贤孙等,有明显的价值观取向。本身有特定的寓意内涵,有不同的情感指向,其本身特点决定了它具备交流功能。

其交流功能有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秦腔具有故事性,可用来直接表达想法,上善与人形容自己抱负时引用《双婚记》的唱词,都借曲子表达想法,简洁诙谐,寥寥几句表达自己的想法。秦腔在村民的交流中反复出现,已经融为语言的一种,成为表达想法的重要媒介。

小说中着重描写的是秦腔隐性的交流功能,对于一些人们无法用言语来准确表达的内容,秦腔就成为了完美的阐释者。比如金莲承包鱼塘时,激动的心情无法用语言表达,于是播放了秦腔《钻烟洞》,这首曲子是典型的“欢音”。再如夏天义和君亭因为在七里沟淤地一事争吵,夏天智前去劝慰,二人表面云淡风轻,但收音机里却一直在吹打“苦音双锤代板”。

(四)秦腔的审美功能

除去独特的音乐、曲目,秦腔同样有特定的角色行当、表演程式、秦腔服饰和脸谱妆容设置,这些要素的组合带给观者强烈的审美趣味。贾平凹对秦腔有深沉的情感,这使他在描写秦腔时糅合了自身的审美趣味,并借夏天智和王老师之口对表演细致点评,对演员的表演技巧、唱曲时的轻重和缓一一细说,秦腔不只是一种娱乐消遣,同样也具有审美价值。

当然,秦腔的审美功能不只体现在表演中,同样也是秦地劳动人民的灵魂所在,是千年来秦地人民的风骨所在。小说中邱老师嗜酒如命,“这就是秦腔风格!咱秦人是吃辣子喝烧酒了才唱秦腔的”(10),秦腔不只是单纯的戏曲表演,更是陕西人民的性格反应。秦腔把生活与艺术,把艺术和生命融合,成为响彻秦地的天籁之音。

三、结合《秦腔》对秦腔保护的建议

《秦腔》对秦腔保护做出的无形贡献,也启示我们将乡土文学与民俗文化建设结合,促进文化遗产传承。我们就此提出以下意见。

(一)秦腔保护的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秦腔艺术作为非遗的一部分,需要被充分保护,但没有取得较好效果。以下,我们从物质和文化两个方面分析原因。

物质上,资金不足、人才短缺、政府政策上的支持力度不够是重要原因。从政策看,地方政府关注度较低,相关制度不够成熟;从人才来看,资金投入短缺导致一些保护活动无法展开,宣传效果也不尽人意。

文化上,现代社会的娱乐形式多样,传统的音乐艺术形式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秦腔很难适应新兴表演形式,由于社会环境和主体思想观念的变化,培养市场意识和秦腔自身创新不足,导致秦腔艺术发展的文化条件不断丧失,群众基础越发薄弱,秦腔的影响力越来越小。

(二)秦腔保护的建议

面对当前的情况,我们对保护发展和改革创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总体来说,应建立健全秦腔艺术保护的立法。这样会使保护秦腔的相应举措有了保障,也会使保护传承活动更加有秩序,发挥其最大作用;从秦腔的各个社会功能出发,大力宣传秦腔艺术的重要性,将秦腔运用到生活中。第一,政府起带头作用,在一些官方仪式上(如落成仪式、文化节日开幕、当地特色活动开幕等)表演秦腔;第二,将秦腔融入到现代音乐之中,使秦腔再次发挥娱乐功能,如电影《长城》中的插曲《At the Border(出塞)》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样,人们在日常娱乐生活中能够更多地接触秦腔,自觉主动保护传承秦腔;第三,引导秦腔在日常用语中的使用。近年来,许多官方媒体在信息发布时都加入了当下的流行词语,秦腔的经典唱词可以作为流行语加入官方在广告、宣传的文案中,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第四,加大对秦腔剧团建设的支持,注重对秦腔传承者的培养;第五,尤其要发挥文学作品的作用,例如参考故宫文化创意IP,围绕《秦腔》的内容生产周边文化产品,对其进行生产性保护等。

最后,要实现秦腔自身的创新,与时俱进,在保留“根”的同时进行创新,使秦腔艺术能更有市场,这就需要政府和秦腔艺术表演者共同努力。

四、结语

贾平凹的《秦腔》以一个陕西人的视角描述秦腔,体现其仪式性功能、娱乐功能、交流功能和审美功能,具有文献价值和深刻的文化意义,为当下民俗文化建设提供新思路。这就需要政府和秦腔艺术表演者共同努力。

注释:

(1) 黎婷.《秦腔》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8,38(01):60-65.

(2) 张爱兰.论贾平凹《秦腔》的挽歌情调[J],社科纵横,2008 (3).

(3) 肖云儒.《秦腔》——贾平凹的新变[J].当代文坛,2005 (5).

(4)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82

(5) 刘宝昌,审美缺席与精神的迷失——长篇小说《秦腔》论[J],武汉:江汉论坛,2015(12).

(6) 施艺娟.传统文化破碎的挽歌——贾平凹小说中的秦腔情结[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10):246-248.

(7) 贾平凹.秦腔[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496.

(8) 贾平凹.秦腔[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138.

(9) 贾平凹.秦腔[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319.

(10) 贾平凹.秦腔[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39.

参考文献:

[1]贾平凹.秦腔[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2]施艺娟.传统文化破碎的挽歌——贾平凹小说中的秦腔情结[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10):246-248.

[3]肖云儒.《秦腔》:贾平凹的新变[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6)[C].: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2005:5.

[4]卫倩茹.秦腔文化景观及其感知与认同研究[D].西北大学,2017.

[5]刘保昌.审美缺席与精神迷失——长篇小说《秦腔》论[J].江汉论坛,2005(12):122-126.

猜你喜欢

秦腔保护传承
“秦腔名旦”是怎样练就的?——《双官诰》、李娟及秦腔艺术的传承
在“秦腔现代化与现代秦腔实践之路”研讨会上的发言
《主角》与秦腔:彼此成长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