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文阅读:从占有、会通走向存在
——景慧颖《伶官传序》教学实录评析

2019-08-01汲安庆

中学语文 2019年19期
关键词:会通欧阳修群文

汲安庆

一、得失之间:告诫沉溺的恶果

师:一篇文言文的学习应该着眼于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层面。上节课我们已经扫清了《伶官传序》字词、语法上的障碍,完成了“文言”层面的学习。这节课我们将进入其他三个层面的研读。从文章体裁角度来考虑,它是什么体裁呢?

生:议论文。

师:对,议论文。但是更准确地说《伶官传序》应被称为“史论”,即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

生:既然是议论文,老师就一定要讲它的论证方法,对吧,老师?

师:你说得对,那么大家思考一下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吧?

生: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以及对比论证。

师:那么,文本使用的最为突出的论证方式是什么呢?

生:对比论证吧。

师:是的。请同学们具体说说,文本哪些地方使用了对比论证?

生:第一段“得天下”与“失天下”,不就是一组对比吗?

师:请你从原文中筛选出两个关键词,分别说明其“得天下”“失天下”的原因。

生:“忧劳”为“得天下”之因,“逸豫”为“失天下”之因。

师:“忧劳”在原文中是如何呈现的?

生:来自父亲临终的嘱托、要求。“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翻译为“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三桩志愿。”一个“其”字,表示祈使语气、命令语气。一定会给唐庄宗造成压力的。

师:有压力就有动力!孟子言,一系列的挫折,能够使一个主体“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唐庄宗一定会励精图治,发奋图强的。你能从文本中读出唐庄宗励精图治,发奋图强的信息吗?

生:能够读出。例如“告庙”,祭告祖庙,积极备战,以求保佑打胜仗。

生:第二段有几个连用的动词,即“请”“盛”“负”“前驱”“凯旋”“纳”等可以窥见唐庄宗骁勇善战的形象。

师:《新五代史·庄宗下》就说唐庄宗:“善骑射,胆勇过人。”那么“骁勇善战”能与“励精图治,发奋图强”“忧劳”关联起来吗?

生:可以,在忧患意识下,唐庄宗一定会从炼就自身强大本领开始。所以告庙、骁勇善战都是忧患意识下的产物。也可以说是父亲的“遗恨”酿造了唐庄宗的“忧劳”品格。

师:那么,“逸豫”该如何理解?

生:安乐。其中“豫”在字典上的解释也是“安乐”的意思。

师:文中还有一句话“智勇困于所溺”,“智勇”显然指的是“唐庄宗”,“溺”为所溺爱的事物,那么唐庄宗到底溺爱什么?溺爱到什么程度了呢?

生:溺爱“伶人”啊,“伶人”就是演戏的人。溺爱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了。

师:怎么理解“无以复加”。

生:教材的“相关链接”都说给这些伶人封以高官,即“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一个唱歌的,能当上省长部长级官员,难道不是唐庄宗对他们青睐有加吗?

生:我再来说,就是这段链接,唐庄宗真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听戏啊,“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而且“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

师:透过“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对比,旨在告诫什么?

生:旨在告诫沉溺玩乐的恶果。

[评 析] 在学生阅读体验和思考的基础上生成“对比”这一课眼,并按“得失对比→壮衰对比→难易对比→知古鉴今”的课脉,引导学生体味欧阳修对比论证的目的、言语表现匠心、言语人格以及“史论”的文体特征,将“开口小,挖掘深”的教学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整节课精致而饱满,灵动而深刻。抓住“忧劳”“逸豫”两个关键词,上下勾连,内外会通,不仅让学生理顺了文本内部的思想联系,而且对欧阳修“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观点,有了更深切的理解。

不过,欧阳修对唐庄宗成败之迹——得难失易的考察,一口气得出了三个结论:1.满招损,谦受益;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3.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教者只引导学生关注结论三,有挂一漏万之嫌。不关注三个结论之间的逻辑关联,更是错失了开掘文本篇性的契机。

关注文言文学习的四面: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忽略四面的“一体”性亦不妥。如实用与艺术的功能是如何和谐而统一地发挥的,文化又是如何渗透出来的,这些问题必须在教学中统筹考虑。教者将文章、文学、文化的学习作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显然是受王荣生、童志斌“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一说的影响。但这样一来,和文化课、国学课教学的本质区别又在哪里?

一位学生从“遗恨”“告庙”“骁勇善战”三个方面读出了庄宗“忧劳”的品格,完全跳脱了论证思维的模式,分析思维的质量相当高,教者完全可以盛情赞誉,以激发学生全面、深入思考的兴趣与动力。

二、壮(盛)衰之间:警示亡国的落魄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接下来我们继续找对比的句组吧。

生:第三自然段“可谓壮哉”与“何其衰也”,一“壮”一“衰”构成对比。

师:那么作品是如何刻画“可谓壮哉”与“何其衰也”的呢?

生:“可谓壮哉”,我觉得指的是“当他用绳子捆绑燕王父子,用盒子装梁国君臣的头,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把成功告诉先王”。

生:“何其衰也”,对应的是“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师:从朗读的角度来看,这一段应该怎么读?

生:快节奏地读,要把大欢喜与大悲凉读出来。

师:是的,因为这里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直接造成了文势上的抑扬、起落,应该以紧张的方式来读。请同学来试一试。(生开始尝试朗读)

师:你的朗读符合大喜大悲的紧张节奏安排,很不错。我们接着来品一下细节,为什么要“断发”呢?

生:应该是誓死保护皇帝,彰显臣子的忠心。

师:老师赞同你的看法,在《三国演义》第96回“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中,周鲂“用剑割发掷于地”的行动,“吾以忠心待公,公以吾为戏,吾割父母所遗之发,以表真诚也”的话语来表露自己的忠心。壮衰之间,令人为之唏嘘。

生:唐庄宗当年何等威风、意气风发;现在只能依靠臣子“勤王”来活命,可悲啊!

师:文本中还有一组对比,与一“壮”一“衰”相似,请找出来。

生:应该是文本的最后一自然段“方其盛也”与“及其衰也”。

师:请结合句子展开说明。

生:当其强盛之时,天下所有的豪杰都不能与之对抗;当其衰落之时,十几个伶人就能困住他。这真是英雄末路的悲哀啊。

师:文本中说唐庄宗的结局是什么样的?

生:“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生:唐庄宗宠幸伶人,最终反而被伶人搅得国破人亡,岂不痛哉!

生:壮(盛)衰之间,向当下君主警示了亡国的落魄。

[评 析] 从整体的“壮”“衰”对比,到具象、细节的“壮”“衰”对比,再回归整体的“壮”“衰”对比,感受作者的言说意旨,教学设计一波三折而又环环相扣。如果不是对文本的脉络如庖丁解牛般熟稔,绝不会有如此自然而精妙的手笔。引导学生读出情感上的大欢喜与大悲凉,文势上的抑扬、起落,更是教学上的灵性之笔,纤细的微雕艺术,令人喜不自禁。

如果对话中趁势点睛:此自然段一律“快节奏地朗读”吗?学生或可明白:总体上“叙”缓“议”急,“长”(句)缓“短”(句)急,这样是否更能感受文势上的抑扬、起落?壮衰对比被两次点击,如果问问学生,可否删除最后一段关于盛衰的论述?学生是否更能体悟作者论说上的回环往复之美,情理交融的气势之美?

三、难易之间:呈现创业的艰辛

师:我们继续再找对比。

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这里将“得之难”与“失之易”形成鲜明对比。

师:结合《新五代史》,我整理了以下表格:

年代 年龄 主要事迹908年 23岁受三矢而藏之于庙913年 28岁系燕父子以组923年 38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是为唐庄宗。926年 41岁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由此可见,李存勖宵衣旰食、励精图治,用了15年的时间实现了父亲的遗愿,可谓“得之难”,而仅仅三年的歌舞升平、逸豫享乐就导致了 “身死国灭”。“3”与“15”的对比,触目惊心、发人深省。

生:紧接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又是一组对比。前者对应“15年”的奋斗,后者对应“3年”的纵乐。

生:正可谓是“满招损,谦得益”。这组对比运用十三经之一的《尚书》中的名言作为论据,增强了说理的力度。

师:真可谓创业难、守成亦难啊。(PPT显示)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记载,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师:找同学读一遍,并翻译。(生读,并翻译)很好,其中“草昧”译文“创业之始”。通过这组对比,作者要呈现什么样的道理呢?

生:勿忘初心!不要忘本!否则辛辛苦苦、惨淡经营的基业也会被颠覆。

师:回答得很好!

[评 析] 用年谱的形式展现庄宗 “得”难“失”易,一下子将欧阳修的隐没文字悉数还原出来,触目惊心。学生发现后面总结文字中的“忧劳”对应15年的奋斗,“逸豫”对应3年的纵乐,更是扎扎实实体验到了欧阳修说理的严密。

未联系“谦”“满”来谈,有遗珠之憾。

四、史论的药用价值:知古鉴今

师:在得失、壮衰、难易的对比中,作品的主题呈现更为深刻有针对性。这篇文章写作针对谁?

生:北宋王朝。

师:为什么针对它,它出现了什么问题,让作者忧虑不安?

生:(对内)讽刺、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再沉溺安乐生活之中,应该振作觉醒了,否则就会断送自己的江山。

生:(对外)北宋年年向北方少数民族纳币输绢,以求“一夕安寝”。最终换来的是北方少数民族日益嚣张的气焰。

师:用唐庄宗的经历影射北宋王朝统治现状,这种艺术手法叫做什么?

生:借古论今、借古讽今。

师:我们在苏洵的《六国论》中就接触过此种手法。古,就是旧事、古事,以之来影射现实,起到唤醒、警醒的目的。这就像《后汉书》说,“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即知古鉴今。

师:请大家用文本中的词语来说明:直接造成唐庄宗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生:“人事的逸豫”。

师:是的。“人事的逸豫”导致了唐庄宗辛辛苦苦打造的基业倾覆、坍塌。从这个意义上讲,《伶官传序》就是一剂良药,疗救已经病入腠理、肌肤、肠胃,但未病入骨髓的北宋王朝。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历史永远是活着的。有些历史顽疾只有不断吃药才不会发作!”“药”有助于抵抗遗忘,不断刺激。在我们学过的文本中,有很多文本具有“药”用价值,大家能举出例子吗?

生:杜牧《阿房宫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生:《诗经·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生:贾谊《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生:苏洵《六国论》“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师:以上所论都是在提醒后世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同样地,欧阳修的《伶官传序》通过一“得”一“失”,一“壮”一“衰”、一“难”一“易”的对比,形象直观地在告诫统治者,要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勿因人事的逸豫而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

同时,通过《伶官传序》的学习,我们能够感受到、体认到欧阳修的知识分子的良知、家国情怀、民族责任感、民族立场,始终关怀民族的命运前途。此种境界你我都需具备,大家共勉!

[评 析] 卒教显志与卒章显志完全契合,既顺应了文脉,又激活了史料,磨砺了史实,循此还感悟了欧阳修的言语智慧——借古论今、借古讽今,言语人格——有知识分子的良知、家国情怀、民族责任感、民族立场,始终关怀民族的命运前途,课上得很饱满,很通透,也很大气。

整体来看,以“怎么写”贯穿,带动“写什么”“为何写”的感悟,生成与预设水乳交融,体现出非常难得的精致之美。

值得商榷的是:直接造成唐庄宗灭亡的原因真的只是“人事的逸豫”吗?欧阳修具体提及的还有“满招损”“积于忽微”“困于所溺”,为什么这些就不是?如果将这些原因定位为“间接原因”,理据何在?

[总 评]

在我所评的语文名师教例中,景慧颖老师是群文阅读意识最为自觉的一位,做得也颇自然、厚实、灵动。显然,他备课是下了很大工夫的。缘于此,师生博洽多闻、深度对话、活学活用的色彩特别鲜明。

一、着力:体性、类性、篇性

通观实录,景老师群文阅读涉及的显在文本至少有 11 篇/部:1.《孟子·告子下》;2.《新五代史·庄宗下》;3.《三国演义》第 96回“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4.《尚书》;5.《资治通鉴·唐纪》;6.苏洵《六国论》;7.《后汉书》;8.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9.杜牧《阿房宫赋》;10.《诗经·大雅·荡》;11.贾谊《过秦论》。如果加上隐在的文本——如评价《伶官传序》是一剂良药,“疗救已经病入腠理、肌肤、肠胃,但未病入骨髓的北宋王朝”,便是化用了《扁鹊见蔡桓公》中的句子,群文阅读的篇目、角度、方法更是丰富。

丰富而不龃龉,只因景老师将力量用在了刀刃上——主要是围绕体性、类性、篇性展开。

《伶官传序》旨在知古鉴今,告诫沉溺的恶果,警示亡国的落魄,呈现创业的艰辛,这是学生应该了解的内容。虽然景老师将之作为课脉贯穿全课,但他并未在此基础上大肆拓展,与学生共商治理之策或治国之道,而是不断引领学生感知:这些“道”或“理”是怎么被欧阳修表现出来的?于是,“对比论证”成了他上课的大纛,结构上呼应,内容上衔接,文势上抑扬的探讨、体悟,悉数集结于此,很得力地规避了将语文课上成思政课的风险,此之谓捍卫了语文的体性。

有学生说《伶官传序》是议论文,景老师没有趁势指出:议论文是教学文体,并非真文体,但是他对“史论”的文体定位是准确的。教学中,他剖析史论的内涵——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引领学生感悟史论的作用——借古论今,借古讽今,并对古与今在哪些方面可以相互烛照也予以关注,这便辨识了文本的类性,避免了将各种文类或文体一锅煮的同质化教学弊病。

难能可贵的是,景老师的群文阅读还聚焦了文本的篇性——“请”“盛”“负”“前驱”“凯旋”“纳”等词中显示的唐庄宗骁勇善战的形象,以及骁勇善战与“忧劳”的精神联系;壮衰对比描写中显示的“文势上的抑扬、起落”。诸如此类,都是照亮整个课堂的精彩解读。

尽管对篇性开掘还不是很自如——欧阳修的史论与他人的史论比,有何独特之处?清人李刚评《伶官传序》时便发现了这一特点:“横空而来,如风水相搏,洪涛巨浪忽起忽落,极天下之壮观,而声情之沉郁,气势之淋漓,与史公亦极为相近也。”(《唐宋文举要·伶官传序》)完全可以引导学生体悟。欧阳修认为盛衰之理关乎人事,得出“满招损”和“积于忽微”两个结论后,为什么再用盛衰对比,抛出一个“困于所溺”的结论?也是可以让学生好好探究,以体悟作者激情说理风格的。

有的地方审美判断还有失偏颇——触及思想的直觉造型“断发”时,景老师认为是臣子勤王时所为,并与《三国演义》中周鲂“用剑割发掷于地”会通,便与文本内在逻辑不符。因为这样定位,只能凸显臣子的忠勇和庄宗内心的温暖,而无法表现其衰势。从这个角度说,学者钟基、李先银、王身钢译注的《古文观止》将之翻译成庄宗“割断自己的头发,嚎啕大哭”,更能契合文脉。

不过,景老师的篇性开掘毕竟有了良好的开端,且颇具深度,假以时日和不懈努力,相信一定会做得越来越风生水起的。

二、方法:聚焦篇性,顺“心”之天

将群文阅读着力点放在体性、类性、篇性上,无疑更能习得语文知识,磨砺语文能力,积淀语文学养。问题是:如何注意三者的和谐统一?

景老师的做法是:

1.在课眼、课脉的统摄下多元会通。有课眼的统摄,群文阅读便会形散神聚;有课脉的贯穿,群文阅读更易实现知识的结构化。更何况,课眼、课脉的生成紧扣了体性、类性和篇性。这方面,景老师做得非常精致。他是以“对比”为课眼,以“得失对比→壮衰对比→难易对比→知古鉴今”为课脉经纬教学的。因此,无论是感受庄宗的形象、作者的借古讽今的写法,还是感悟文本之理,文本的“药用价值”,群文阅读都能做得开放自如,各美其美。

又因为,景老师和学生的对话基本做到了古今会通——如将《伶官传序》与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在“药用功能”上会通,内外会通——将史论《伶官传序》与小说《三国演义》在细节描写上会通,所以群文阅读多处都能刷新读者的目光。美中不足的是,景老师的中西会通——与西方作家的言语智慧、言语人格等方面展开比较,我他会通——欧阳修是对统治者发出忠告的,对我们每一位普通人是否也有警示意义,做得并不是很自觉。

2.会通,努力聚焦文本的篇性开掘。也就是说,力图通过群文阅读,揭示欧阳修说理的个性化魅力——以三重对比论证经纬教学,感悟文势上的抑扬、起落,乃至语气词(“其”)、动词(“请”“盛”“负”等)描写中体现的人物形象,均体现了这种努力。虽然庄宗与自我的对比,庄宗与伶人的对比阙如;未能与郁达夫《江南的冬景》、胡适《我的母亲》等文本辐射式的对比(衬托)结构会通;同是学《史记》,韩愈得其雄,欧阳修得其情(刘熙载《艺概》),教者未结合文本,加以点睛;对欧阳修“理”的三维度展开,盛衰的两次复沓式描写,还有感叹句、反诘句、对偶句交错使用,整齐中见出变化,平易中有顿挫的“低昂反复,感慨淋漓”的音节之美和“一唱三叹”的情味秘妙,缺少深度关注,但是整体上的深度、新度、高度还是出来了。

3.注意应势而化,顺“心”之天。不是为群文而群文,而是在开掘单篇文本的基础上,做到自然的深化与延展。如启发学生列举具有药用价值的文本,还有感受“满招损,谦受益”之理时,适时引入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中唐太宗关于创业难,守成也难的那段论述,都是顺教学之势,顺学生心灵之“天”的智慧之举,一下子盘活了各自的积淀,将群文阅读教学上出了新境界。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发言时都会交代出处,更是体现了严谨的态度,扎实的学养。无怪乎师生对话,彻底杜绝了思想跑野马的现象,甚至连润滑教学的良性冗余也没有,有的只是思维的不断推进与交相辉映。

三、指向:言语表现与存在

那么,景老师的群文阅读指向何方呢?

从其对欧阳修对比论证艺术的倚重,对史论文体的关注,以及对所言之理与写作目的体悟看,似乎指向了占有。积淀的学养未能走向读以致用、读以致美、读以致在的境界,仍属于“占有式阅读”的范畴,会通充其量只是为更好地占有罢了。

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与功利的应试主义者不同的是:景老师在关注学生辨析、推理、联想诸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关注精神的会通,且努力让学生去说——实现不同文本的会通,不同生命的会通,去读——读出大欢喜、大悲凉之情,读出文势上的抑扬、起落,甚至点到了作者的言语人格——有知识分子的良知、家国情怀、民族责任感、民族立场,始终关怀民族的命运前途(欧阳修是否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知识分子,如以色列学者康菲诺所总结的知识分子的五大特征,是否具有家国情怀,可以暂且存而不论),这便有了存在式阅读的倾向。

存在式阅读是以言语表现 (主要表现为说和写)为统摄的,不仅关注言语表现知识的习得,言语表现智慧的体悟,而且关注言语人格的牧养,言语信念、言语操守的秉持,言语想象的开拓等。一言以蔽之,存在式阅读是为以个性化言语生命的绽放蓄势的。

有老师在教学中这样设计——

1.得天下与失天下的例子很多,你还可以举几个?请根据下列句式简要描述,至少写出两句,形成排比。

开元君王唐玄宗,开创盛世,却因专宠贵妃,导致盛唐衰落;_____,_____,却因_____,导致;_____,_____,却因_____,导致。

(教师示例:得失天下的君王有齐桓公、夫差、勾践、李煜、宋徽宗等。春秋霸主齐桓公,称霸诸侯,却因亲近小人,导致祸起萧墙;吴国国君夫差,雄霸南方,却因贪恋美色,导致国破家亡。)

2.根据你在“写作1”中的观点及采用的事例,改写中间两个论证段及结尾。可用文言,可用现代汉语,也可文白相间。

这属于显性的言语表现与存在指向。景老师关注体性坚守,类性辨识,篇性开掘,自觉践行“解读就是解写”的理念,为言语生命的确证不断蓄势,属于隐性的言语表现与存在指向,同样值得提倡和肯定。__________

注释

①王荣生,童志斌.《文言文教学教什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6页。

②知识分子的五大特征:1.对于公共利益的一切问题,包括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的问题,都抱有深切的关怀;2.这个阶层常自觉有一种罪恶感,因此认为国家之事以及上述各种问题的解决,都是他们的个人责任;3.倾向于把一切政治、社会问题看作道德问题;4.无论在思想上或生活上,这个阶层的人都觉得他们有义务对一切问题找出最后的逻辑的解答;5.他们深信社会现状不合理,应当加以改变。

猜你喜欢

会通欧阳修群文
大河会通
画眉鸟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快乐的“长工”
群文活动
勤奋的欧阳修
欧阳修拜师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新视角新方法——兼评《文学地理学会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