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MRI进行股骨头坏死放射诊断的效果对比研究

2019-08-01王钊

智慧健康 2019年18期
关键词:征象股骨头关节

王钊

(北京北亚骨科医院 超声科,北京 102401)

0 引言

当股骨头内部出现供血中断或受到损伤,引发骨细胞、骨髓成分出现死亡,造成关节功能性障碍、骨结构变化、股骨头塌陷等问题被称为股骨头坏死,该疾病处于不断演变发展的状态,在引发身体疼痛的同时,还会严重干扰患者日常生活与工作,危害极大。股骨头坏死早期治疗较易,待发展至中晚期,将显著增加治疗难度,故予以患者尽早、有效的诊断意义重大。MRI与CT这2检查技术常被临床运用于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中,各有优势[1],为对比2种检查技术的诊断效果,本次特从我院接收的股骨头坏死患者中选取52例(共58髋)展开研究,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从我院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就诊时间为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中选取52例(共58髋)作为观察目标,其均借助手术病理被证实,患者及其家属自愿参与研究,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52例患者中,男女比例31:21;年龄跨度35-76岁,平均(59.23±5.51)岁;病程跨度0.5-4.5年,平均(1.76±0.22)年;APCO 股骨头坏死分期:Ⅳ、Ⅲ、Ⅱ、Ⅰ期各7、22、15、14例;双侧坏死、单侧坏死各为6、46例。

1.2 检查方法

首先对52例观察目标实施MRI检查:仪器为Optima 360 Advanced磁共振扫描仪(GE),对参数加以设定,FOV、矩阵、层距、层厚、偏转角、平均采集次数各为380 mm、256×256、0.6 mm、3 mm、1500、2次;T2序 列:TE、TR各 为 85 ms、3000 ms;T1序列:TE、TR各为23 ms、623 ms。帮助患者选择仰卧姿势,对其双侧髋关节实施SE序列常规扫描,对T2WI、T1WI、冠状面、横轴位图像进行获取。随后开展CT检查:仪器为Aquilion 64排螺旋CT扫描仪(东芝),对参数加以设定,矩阵、窗位、管电流、层距、层厚、管电压各为520×520、270-320 HU、120-200 mA、3 mm、5 mm、120-140 kV。对患者骸臼顶部至股骨小转子水平处实施以横断切面为主的扫描,通过软组织窗以及骨窗予以观察,在有需要的情况下,采取MPR多方位察看。

1.3 观察指标

评价2种技术对股骨头坏死的诊断结果,通过国际骨循环学会(ARCO)五分期法明确股骨头坏死分型[2]:CT、MRI影像均显示股骨头关节面存在重大塌陷,并且合并退行性变化提示Ⅳ期;CT、MRI影像均显示股骨头关节面存在塌陷、囊变提示Ⅲ期;CT影像显示为股骨头局部存在囊变、骨质疏松、斑状,MRI影像显示为“线样”,提示Ⅱ期;CT影像显示存在模糊骨小梁,并且,合并轻度骨质疏松,MRI影像显示股骨负重范围产生斑状T2、T1信号提示Ⅰ期。

对2种技术对股骨头坏死典型征象的表现状况予以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借助软件SPSS 20.0,计数资料通过百分比(%)表示,以χ2检验,若差异为P<0.05,则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2种方式对股骨头坏死的诊断结果

相比CT,MRI总体、Ⅱ期、Ⅰ期诊断准确率均显著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2种方式对股骨头坏死的诊断结果[n(%)]

2.2 对比2种方式对股骨头坏死典型征象的表现状况

在单一囊变诊断上,MRI与CT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小梁模糊、线样征、骨髓水肿诊断上,MRI检出率显著高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2种方式对股骨头坏死的典型征象表现状况[n(%)]

3 讨论

股骨头坏死属于临床上一种慢性疾病,对患者髋关节功能会造成严重影响,对于患者而言,尽快和有效的诊断对其治疗及预后均极为有利。

在股骨头坏死放射诊断上,MRI、CT技术凭借着各有的优势被临床加以运用,对于2种技术诊断效果的对比,有较多研究表明,MRI诊断效果更为突出。王俊琴等人[3]表明,在股骨头坏死诊治中,相比CT技术,磁共振技能够取得更为良好诊断效果,尤其是对早期股骨头坏死的诊断。本次,相比CT,MRI总体、Ⅱ期、Ⅰ期诊断准确率均显著更高;在骨小梁模糊、线样征、骨髓水肿诊断上,MRI检出率显著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也表明相较CT技术,MRI对股骨头坏死以及早期股骨头坏死诊断效果更为突出,其能够良好显示股骨头坏死典型征象。CT检查技术费用低,操作实施简便,分辨率较高,能够开展多层面连续扫描,对关节是否存在脱位、股骨头内部是否存在破裂、死骨等问题予以清晰表现,方便医师对疾病进行判断。但由于股骨头坏死早期不具有显著临床表现,异常问题较轻,CT不能予以有效检测,故会造成较高假阳性率、漏诊率,诊断效果欠佳[4]。MRI检查技术具有较小辐射,安全性良好,具有比CT技术更为突出的分辨率,其在关节积液检测中,具有优异灵敏性。MRI技术能对患者任一组织部位、任一断面实施扫描,可对股骨头坏死状况予以全面表现[5]。当股骨头坏死处于晚期时,MRI技术能够对股骨头形态变化、关节软骨破坏、关节间隙狭窄、表面毛糙予以清晰表现。当股骨头坏死处于早期病变时,可存在软骨下骨折,MRI技术可对其进行有效摄取,在T2加权像中表现为高信号,在T1加权像中表现为低信号,帮助医师对早期病变进行观察与识别,因而,MRI对股骨头坏死放射诊断更为全面,应用效果更佳[6]。

综上所述,在股骨头坏死放射诊断上,相比CT技术,MRI应用效果更为突出。

猜你喜欢

征象股骨头关节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潜在失调基因的鉴定
产前超声间接征象在部分型胼胝体发育不全诊断中的价值
Lung-RADS分级和CT征象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价值
关节突关节比在退行性腰椎滑脱中的应用价值
易于误诊为股骨头坏死的股骨头内病变的鉴别诊断
乳腺癌患者CT征象与SIRT1表达水平的关系研究
钛缆捆扎治疗肩锁关节脱位
3D VOI 技术在SPECT三时相骨显像对股骨头坏死早期诊断的应用
急性球形肺炎的CT征象分析
miRNA-140、MMP-3在OA关节滑液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