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枕草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

2019-07-31高婷

长安学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典故诗文白居易

高婷

摘 要:清少纳言的《枕草子》是日本随笔文学的开启之作,创作于平安时期。这部作品中有许多中国文化元素,内容丰富多彩,使用的方式手法也很多样,产生了不错的表达效果。这反映了平安時期中日文学交流的深度与广度,也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历史上的密切关系。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介绍时代背景、作家以及《枕草子》;第二部分,《枕草子》中的中国文化,通过对全书的统计、整理、归纳出《枕草子》中涉及到的中国文化元素;第三部分,《枕草子》中的中国诗文和典故,根据作者运用中国文化时的方式不同,将《枕草子》中接受中国文化的部分,分为三类——引用、改写、隐用,着重分析其中的中国典故和诗歌,并分析这样运用产生的作用;第四部分,结语。

关键词:《枕草子》;中国文化元素;典故;白居易;诗文;汉籍。

文章编号:978—7- 80 736 -771 -O(2019)03 -141 - 05

一、引言

平安时代是口本文学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时代,也是口本贵族女性文学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口本文字的创造与使用,使口本的和语文学摆脱了必须用汉宁记录的尴尬,出现了崭新的局面,物语、口记、随笔等新的文学形式一时大兴。由于当时汉文写作仍处于正统地位,口本贵族男性不屑使用新生的假名文字,故假名文字成了贵族女性的专属义宁,这一时期大量的随笔、日记文学创作者均为女性。虽然使用的文宁是日本文字,但平安时代贵族女性大多有良好的汉文化教养,这些口语写作的作品中仍有大量汉文化影响的痕迹,清少纳言的《枕草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清少纳言与紫式部是口本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她的《枕草子》与紫式部的《源氏物语》被文学史尊为日本古典文学的双璧,是日本古典文学的瑰宝。她出生于中等贵族家庭,自幼接受汉学教养,少时就能读《汉书》。她一生大半时间在宫中侍奉中宫定子,对口本贵族的文化传统与生活方式有深刻的了解,这些都对她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枕草子》是日本第一部散文随笔集,有许多独特之处:首先,作者通过生活琐事的描写反映出时代特点,她运用了类聚的手法,将一些生活琐事分类一一列举,细腻敏感的描写细小的事物,展现了贵族审美情趣。其次,清少纳言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再次,《枕草子》形成了风情、有趣的审美情趣,与《源氏物语》的“物哀”相得益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她熟练灵活地运用了许多汉籍及中国的典故、诗文,文体形式也受到《义山杂纂》“类聚”手法的影响。

对于清少纳言的《枕草子》,我国学术界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主要有两大类:首先是口语界的学者从语言的角度,在文体、修辞等方面进行的研究;其次是文学界的学者从文学的角度,在美学、女性文学等的方面进行的研究。而从《枕草子》与中国文化角度进行研究的很少,所以,笔者从微观的角度,通过具象的整理、归纳、分析,对《枕草子》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进行研究。

二、《枕草子》中的中国文化

经笔者统计,《枕草子》中的中国文化元素共有90余处,其中器物类的出现次数最多,达35处;风俗类的次之,有25处;涉及汉文典籍类的有21处;诗歌有11处;涉及到制度方面的最少,仅有6处。具体隋况见下表:

器物类的中国文化元素在文中出现次数最多,多达35处,这里的“器物”指的是实物,分为两种:第一种,中国的东西传到日本,如铜镜、食案等;第二种,东西是日本原本就有的,但其命名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如汗衫等。从这些细微的地方就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对于平安时代口本的影响之大。

涉及到风俗的共25处,“风俗”指的是风俗习惯、礼仪形式方面,口本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具体表现。在《枕草子》中,有一种古代游戏——双陆,也称为双六,从中国传人,用骰子两颗,反掷得同花者为胜,异花者为负。在日本的端午节,以及端午节时吃的一种“饼餤”的食物也是受中国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如“恶日”、说话时有人打喷嚏就说明说话人在说谎,等等习俗。

汉文典籍在全书中共出现了21处,“典籍”包括传说、典故以及涉及到的中国义学典籍的名称。传说故事在书中的使用,主要有日本贵族经常在生活中借用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中国“王质烂柯”的故事。文中还提到了鹊桥,即中国七夕鹊桥的传说,这些传说通过口耳相传传到口本的几率是很小的,主要是通过书籍传人口本。《枕草子》一书中出现的中国典故共有十处:《诗经》中一处(十月蟋蟀人我床下)、《韩非子》一处(老马识途)、宋玉的《高唐赋》一处(朝为行云,暮为行雨)、《史记》两处(“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孟尝君)、《汉书》三处(驷马之门、诸事皆先关白光、朱买臣教训妻子)、《晋书》一处(王子猷的“此君”)、“湘中老人”一处。文中还涉及到一些文献义集的名称,虽然没有详细的内容引入,但是书名多次被提到,例如《文集》、《文选》,这里所引用的“《文集》”是《白氏文集》之略称,“《文选》”为梁昭明太子箫统所编的诗文总集。

中国诗歌在《枕草子》一书中共出现了11处,书中所引用的诗文主要以唐代诗歌为主,其中又以白居易的诗歌为主,比如:“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琵琶声停欲语迟”、“兰省花时锦帐下,庐山雨夜草庵中”等等。白居易的诗歌在口本的传播很广、影响也很大,主要原因有:首先,白诗文字通俗易懂,语汇丰富,体顺而律,涵义深刻;其次,白居易的诗文可以反映各个阶层人民的生活,特别是平民阶层,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平淡之美;再次,白居易诗文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得的融合,身心与事物的精神,以及季节更替作为诗歌的艺术表现;最后,白居易诗义贯通佛教与道教的“闲适”、“感伤”思想,充满了烟霞风雅和沉郁伤感的情调。清少纳言常常根据场合的需要引用白居易诗歌,从内容上看大多为闲适感伤题材的作品,白居易通过这些诗歌,或讴歌大自然美景,或畅叙人生感悟,以此追求闲适的生活方式,抒发心中的感慨,这一点正好与口本贵族的生活、文学观是一致的。

三、《枕草子》中的中国诗文和典故

清少纳言在《枕草子》一书中有大量的中国典故和诗句的运用,她并不是刻板的使用,也不是卖弄自己的汉学教养,而是根据行文、描写、表达情感的需要,灵活运用,使这些中国文化元素成为她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有些是直接引用,有些是稍有改动的用,有些是“隐用”,只用了其中表达的意思或者思想情感,看不到原文的影子。对汉文典籍、典故的使用多种方式,可以看出清少纳言汉学功底的深厚,接下来将对主要的三种运用方式进行分析。

(一)引用

书中对中国典籍的直接引用很多,稍有一些中国文学知识的人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些来自中国典籍,这种方式使用起来比较方便、容易,直接将典籍中的典故诗义引用在适合的语境中。

在第三十二段“菩提寺”中清少纳言讲述了自己到菩提寺参加法事,因为喜好这样的清静感而不愿意回家,“真是觉得经义十分可尊,心想就是这样长留在寺里也罢。至于家里的人像等湘中老人一样,等着我不回去,觉得焦急,就完全忘记了。”这时作者把自己比喻成湘中老人,表达了作者在菩提寺的流连忘返。作者没有用繁琐的语句来说明自己冈喜欢这样的体验不想离去,而是通过这一典故来表达此时的感情,使文章的表达更加简洁生动。

第一百二十二段“此君”,记载了在五月份的一个晚上,清少纳言看到一支竹子从窗户外面伸进来,感叹了一句“呀,原来是此君嘛”,可是等她到院子才发现递竹子的人不见了,清少纳言碰到头弁時询问情况,才知道刚刚是中将和新中将以及六个藏人在院子里折了一支竹子打算作为诗题,来中宫职院叫女官们一起来作诗,但是在清少纳言说出竹子的别名后,大家就散去了。过了一会儿,中将和新中将以及六个藏人回来了,清少纳言问他们为何出去,他们说听到清少纳言不经意间就可以说出这样的佳句,汉籍典故中的“此君”指竹子,他们觉得没有作诗的必要了。中宫听到有人在夸自己的女官也特别丌心。“此君”即王徽之的典故,这个故事是说:王徽之曾经暂时借住别人的房子,就让人种竹子,有人很疑惑,问他,只是暂时住几天,没有必要这样吧。王徽之吹了半天口哨,指着竹子说:“怎么能一天没有这位先生。”这里清少纳言在别人送来竹子时,也将竹子比喻成“此君”,可以看出作者对于这个典故是很熟悉的,可以信手拈来、脱口而出。这里作者不经意间说出一个出自汉文典籍里竹子的一个别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夸奖,也可以看出在宫中生活可以灵活自如引用汉文典籍里的典故是一个人极富智慧和才学的象征。这段的描写表现了清少纳言极高的汉学修养和文化水平,和口本贵族对汉文化的推崇。

第四十六段“谁起的脸”中作者记述了一向不注意打扮自己,不在乎外表,觉得和大家的交谊就像“远江的河边的柳树”似的头弁,有一天却打扮好之后和一个人交谈了很久。也印证了他平时总是说的那句话“古书里说得好,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其他女官也在后面悄悄议论,猜测他们的关系不一般。“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最早出自《战国策·赵策一》,《史记·刺客列传》中也有出现。这里作者直接引用,没有任何改变和修饰,表达了头弁平时并不在乎自己的外表,而在和这个人长谈时却格外注意自己的外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们之间情谊的不一般。这里不是作者刻意引用这句古语,而是宫中的其他人口中经常说到的话,可以看出平安时代日本贵族阶级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和推崇,他们对很多中国典籍是很熟悉的,在平口生活中甚至可以信手拈来。

在第三十五段“树木的花”谈到了多种花,其中有梨花,在口本古代梨花代表扫兴的东西、不那么好的事物,尤其与桃花、梅花、樱花这些花相比,白色的梨花从颜色上就输了。但是当谈到梨花在唐土时,作者自然而然想到了白居易《长恨歌》里的“梨花一枝春带雨”这句借梨花描写美人的诗,还知道中国有许多诗文里讲梨花,梨花在中国义人眼中“了不得的好”,其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可见一斑。

在第七十一段“草庵”中,清少纳言描写了自己和头中将之间存在的一些小误会。两个人许久都没有来往了,清少纳言并没有觉得有什么误解,仅认为头中将很讨厌自己。但是头中将却认为两个人已经“绝交”了,总觉得不舒服,所以要写封信看看清少纳言的意思。头中将写完信后托传信人把信传给清少纳言。传信人来的时候,清少纳言刚进宫中,中宫还在睡觉,其他女官们在玩游戏,清少纳言收下信,传信人说要立刻回信,否则清少纳言就将原信退回,清少纳言打丌一看是头中将的信,本来想请教中宫但中宫在睡觉,又因为急着要回信,就写了白居易的“庐山雨夜草庵中”这句诗。后来碰到源中将时,源中将把清少纳言称呼为“草庵”,并且把头中将写信的原委也都告诉了她。“草庵”出自白居易的《庐山草堂雨夜独宿寄牛二、李七、庾三十二员外》,这首诗是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写给他的三个朋友的,“兰省花时锦账下,庐山雨夜草庵中”这一句通过今昔对比,“锦帐”和“草庵”行成的强烈反差,表达了白居易此时的孤独和落寞。清少纳言借用“草庵”来表示自己受到了冷落,这里运用象征和借代的修辞手法,运用得很巧妙,受到了大家的夸奖,清少纳言良好的汉学修养也显而易见。

(二)改写

改写,是指在运用原典故、诗义时,不再是照原文直接搬过来用,而是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有所改动,例如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琵琶声停欲语迟”改为“琵琶声停物语迟”来用,以此来适应自己的使用语境,更加恰当灵活。同时,改写是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没有一定的汉学功底连直接引用都很困难,更不用谈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进行改写了,可以看出清少纳言汉学功底的扎实。

在“大进生昌的家”这段中(第六段),中宫她们去生昌家时,因为生昌家的门太小车轿进不去,清少纳言把这一情况告诉中宫,中宫说等见到主人的时候要当面讥笑他一下。当她们见到生昌时就说“为什么你们家的门这么小”,生昌说因为一家的建筑需要适应一家的需要,但是这时清少纳言说,可是有人专门把门造的很高了,生昌立刻反应过来了,“你说的是于定国的故事吧。”这里指的是于定国的父亲于公的故事。于公是我国著名元杂剧《窦娥冤》的原型故事“东海孝妇”中的人物,他在孝妇蒙冤时为她求情,后来孝妇平反,大降大雨,冲塌了于公家的大门,父老乡亲来帮他抢修时,于公说:“不要修得那么高大,能过驷马车辆就可以了。我当狱吏多年,常积阴德,没有冤枉过人。”这里清少纳言借用这一典故,生昌立刻意会到她是想通过于定国的故事来说明自家的门太小,车轿都没有办法进来。通过这样的描写,可以看得出清少纳言以及生昌汉学修养很好,对于汉文典籍中的故事运用灵活。

第八十一段“弹琵琶”中清少纳言对中宫弹琵琶有这样一段描写:“直抱琵琶,穿着红的上褂,说不尽的好看,里面又衬着许多件经过砧打的或是板贴的衣服。黑色很有光泽的琵琶,遮在袖子底下拿着的情形,非常美妙;又从琵琶的边里,现出雪白的前额,看得见一点儿,真是无可比方的艳美。我对坐在近旁的一个女官说道:‘从前人说那个半遮面的女人,实在恐怕还没有这样的美吧?况且那人又只是平人罢了。”作者在描写中宫定子弹琵琶时露出前额的样子时,立刻想起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形容中宫定子的美。

在第一百四十八段“未至三十期”中,清少纳言讲述这样一个事情:有一大源中将托使者送了一封书简给作者,写道:“本来想进宫,因今日是避忌的口子,所以没有进来。但‘未至三十期,怎么样呢?”“(清少纳言回信说)你(源中将)的这个期(时期)怕已经过了吧。现在离朱买臣教训他妻子的年龄,大概是不远了。”“未至三十期”这句诗出自《本朝义粹》中源英明的《见二毛》,指的是还不到三十岁。朱买臣这个典故出自东汉班固的《汉书·朱买臣传》,朱买臣的妻子想要离他而去,他笑着说:“我等到五十岁的时候就会变得很富贵,我现在都已经四十多岁了,你已经跟着我苦了这么多年了,等我富贵了一定会回报你的。”这里源中将说自己“未至三十期”,即还不到三十岁,今天是避忌的日子进不到宫中,以后时间还长。而清少纳言运用了朱买臣教训妻子这一典故调侃源中将的已年近五十,但自己卻没有意识到。源中将说自己的年龄和清少纳言指出源中将的年龄都没有通过明确的数字说出,而是分别通过一句诗和一个典故来表现出来,使用的含蓄而又自然。

(三)隐用

隐用,即隐晦的使用,不提及原宁原句,但却将原宁原句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思想表达出来,这是一种很含蓄的运用方式,是对熟练掌握文化的一种更为高级的运用方式。在第一百零五段“觉得可怜的”中,作者运用了类聚的手法,列举出很多她认为可怜的事,其中“在九月晦口,十月朔口左右,听着若有若无的蟋蟀的叫声”这句,通过蟋蟀的叫声来形容大气的寒冷。“蟋蟀的叫声”源自《诗经·豳风·七月》里的“十月蟋蟀人我床下”,用蟋蟀的避寒迁徙,形象地表现了季节变迁秋去冬来的过程,没有一个“寒”宁,却将寒意表现得淋漓尽致。清少纳言在这里借用“蟋蟀的叫声”不完全等同于《诗经》中“蟋蟀人我床下”,都是通过十月份的蟋蟀来表现大气的寒冷。

第二百五十七段“月明之夜”中,清少纳言谈到怀旧时想到了《狛野物语》,她认为这本书中没有什么亮点,但是里面写主人公因月光想念前情,拿出虫蛀的蝙蝠扇,吟咏“曾经来过的马驹”的诗句的那场面,却是富于情趣的。该诗的原文是:“暮色苍茫中旧路看不见,只仟凭了曾经来过的马驹,走了来了”这里将中国典故“老马识途”化用成歌的形式,借马驹来表示过去的美好事情一去不复返,而不像老马可以找到路,表达了歌者的怀念之情。

《枕草子》中“香炉峰雪”这一段中(第二百六十一段)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情:在一个大雪大里,女官们在挂着暖帘的宫里侍奉中宫,大家罔罔着炉子取暖谈闲话。中宫说:“清少纳言呀,香炉峰的雪怎么样了?”其他的女官们对这句话还没有反应过来,清少纳言却立即站了起来,将帘子卷起来。大家都对着她(清少纳言)说:“你当中宫的女官最合适了。”因为作者听了中宫问:“香炉峰的雪怎么样了?”马上就联想到白居易的《香炉峰下新卜山居》:“日高睡足犹慵起,小阁重衾不怕寒。遗爱寺钟欹枕听,香炉峰雪拨帘看。”这样的联系聪明地领会了中宫的问话,是暗示要把帘子拉起来。也正是因为清少纳言良好的文化水平才可以这样快的领会中宫的意思,这大概也是中宫偏爱清少纳言的原因。由此可见,作者对白居易诗歌的熟悉程度不是仅以汉学修养高可以概括的,简直达到了烂熟于心。

甚至有学者认为《枕草子》这一书名也源自白居易的诗歌。根据日本学者池田龟鉴的研究,《枕草子》的书名出自被认为是跋文中的“枕はこそは侍ららぬ(放置于枕边)"一句话,而这句话的真正出典就是白氏的闲适诗《秘省后厅》。“槐花雨润新秋地,桐叶风翻欲夜大。尽日后厅无一事,白头老监枕书眠”。这首诗描写的是白居易五十六岁任秘书省长官时寂寞闲散的状况。《枕草子》跋义中说,中宫藤原定子将时任内大臣的长兄伊周进献给她的一本珍贵册子拿到清少纳言的面前,说是让她写点什么。当时清少纳言正好无所事事,便随口答道:“那就放在我枕边吧”。清少纳言说这句话时,心里便想到了白居易的诗,也就是说,由于她也是“尽口无一事”,所以就想利用闲时写些什么,于是就诞生了《枕草子》这部作品。

《枕草子》这部书中多处引用了中国诗义典故,有些是直接引用,有些是根据自己的需要稍加修改的化用,有些则是完全不提及原字原句,仅仅通过暗示中国诗义中的意思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某种意思。这样的使用使行文更加深刻、具体、形象、生动,而不是通过大白话或者哕嗦的话语来表达,也可以看得出平安时期口本贵族阶层,如清少纳言、中宫定子、生昌、头中将、源中将、头弁以及宫廷中的女官们良好的汉学修养和良好的教育,以及她们对汉学的推崇。这样引用汉文典籍中的诗义典故也可以更好地表达出作者想表达的意思,表达方式更加含蓄,意思更加准确,也使文章更加精彩,对于人物性格的塑造也有一定的作用。

四、结语

在《枕草子》中,清少纳言将其优秀的表现力、敏锐的观察力、细腻的感受力和丰厚的汉学才能表现出来,它与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是日本古代文学史上的双峰。全书主要采用了类聚的手法,将生活琐事及一些细小的事物很细腻的写出来,有些甚至是宫中生活的“流水账”,但她却写出了不一样的感受。由于中日两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各方面的交流很频繁很密切,在文学方面,都有受对方影响的地方。在《枕草子》这本书中,明显的、不明显的、甚至含蓄的引用不胜枚举,但是与其他作品不同,也是《枕草子》最独特的地方是中国文化在其中的影响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在行义中,不经意间,作者就将汉籍中的典故和诗文很自然的运用,例如看到门的大小就想到了于定国的典故,因为沉迷于经义而忘记回家时把自己比喻成湘中老人,“梨花一枝春带雨”、“人间四月芳菲尽”等等这样的诗句也是信手拈来。这样的使用,比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同样的意思,更加形象生动具体,让人可以更加清楚得明白作者想表达的意思,也使这部作品更加具有文化内蕴,更加吸引读者。

《枕草子》这部作品中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反映出平安时期日本文学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之大,也可以看出中日两国间的频繁密切的交流。

参考文献:

[1]周作人,枕草子[M].上海:人民出版社.20 1 5.

[2]林文月,枕草子[M],南京:译林出版社.20 1 1.

[3]叶渭渠唐月梅,日本文学史·古代卷(上册)[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

[4]叶渭渠唐月梅,日本文学史·古代卷(下册)[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

[5](日)加藤周一著叶渭渠唐月梅译,日本文学史序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 1 1.

[6]刘春英,日本女性文学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 2.期刊文章:

[7]周青青,《枕草子》的文体论[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 14.

[8]林伯成,《枕草子》巾“物尽”修辞手法的初探[J].青年文学家,20 1 3.

[9]施海燕,《枕草子》巾“物哀”思想的体现[J].青年文学家,20 14.

[10]林伯成,《枕草子》研究——从对香气的捕写来探寻日本人的美意识[J].青年文学家,20 12.

[11]李传坤,从“年中行事”看《枕草子》的审美特征[J].科教文汇,2014.

[12]李传坤,试论《枕草子》的审美意识与白诗流行的内在关系[J].科教文汇,201 3.

[13]李传坤,试论白居易文学对《枕草子》的影响[J].外国文学研究,2006.

[14]李传坤,试论《枕草子》主人公巾宫定子的悲运[J].文学教育(上),2013.

[15]李传坤,《枕草子》巾白诗受容的几个特彳正[J].作家,2008.

[16]李传坤,试论《枕草子》“香炉峰雪”段的内在特质[J].文教资料,2013.1

[17]梁媛,《枕草子》之诗意符号与文化意义[J].时代文学,201 2.

[18]李士士,从《枕草子》眺望日本人的精神世界[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 14.

[19]赵小柏.《枕草子》浅说[J].外国问题研究,1 987.

[20]房颖,对《枕草子》中“樱”意象的考察[J].北方文学(下),201 3.

[21]房颖,日本平安期女性文学巾“紫色”的审美探究——以《枕草子》为巾心[J].作家,20 12.

[22]王润久.《枕草子》二则[J].日语学习与研究,1 989.

[23]王秋雯,试论清少纳言《枕草子》文学内蕴的家学渊源[J].作家,2009.

[24]何玉蔚,《枕草子》——包裹在阳春白雪之下的人问烟火[J].戏剧之家,20 14.

[25]许云帆,又宁静又美好——《枕草子》讀书小记[J].小溪流成长校园,2012.

[26]孟宪仁.《李商隐杂纂》与《枕草子》[J].日本研究,1987.

[27]孙德高,论《枕草子》巾的“谐趣”[J].现代日本经济,1991.

[28]糜玲,试论《枕草子》对巾国古代文学的受容[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4.

[29]陈东生,清少纳言与《枕草子》[J].日语学习研究,1992.

[30]张宬,闲适的恬淡与悠然的雅致——《枕草子》的独特美学[J].中学生阅读高巾版,2014.

[31]李文娟.试论《枕草子》中以小见大的美意识——以其对色彩的描写为例[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

[32]宋茜茜,《枕草子》与《浮生六记》巾“趣”之比较[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

[33]许静如.《枕草子》中的独特之美——“なかし”[J].文教资料,2014.

[34]何玉蔚.温柔的革命——从《枕草子》看清少纳言女性意识[J].青年文学家,2014.

[35]傅德岷.日本古代散文的“三壁”——《枕草子》、《方丈记》、《徒然草》[J].重庆T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 1.

[36]曾真,哀艳与清丽——《源氏物语》与《枕草子》美的意识比较[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37]周栋,从《枕草子》巾的讽刺看清少纳言——以《中纳言参上》为巾心[J].青年文学家,20 1 3,

[38]孟庆利,《枕草子》里自然风物描写的横向现实性特彳正——以与巾国古典诗歌的比较为中心[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1.

[39]王秋雯,日本平安时代女流作家与汉文学[D].指导老师:钟振振,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2009年.

[40]潘怡良,日本平安朝时代白诗受容论稿[D].指导老师:沈文凡,吉林大学,硕士学位,2009年.

猜你喜欢

典故诗文白居易
典故逸事龙文鞭影
走遍万水千山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叶诗文:成功的5个关键词
夜雪
闻鸡起舞
千金碎琴
典故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