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诊断原发性肝血管肉瘤1例

2019-07-30张崇胤

关键词:片状肉瘤内皮细胞

张崇胤,张 铎

(北华大学附属医院CTMRI科,吉林 吉林 132011)

图1 PHA MRI表现

1 病 案

患者女,48岁,患者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背部持续性疼痛并逐渐加重入院。查体:右侧腹部膨隆,伴压痛,轻度反跳痛及肌紧张,移动性浊音(+)。实验室检查:肿瘤标志物(-)。MRI:肝右前叶占位性病变。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增强动脉期呈片状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强化范围扩大。术中腹腔内大量血液从切口处溢出,于肝右叶可见90 mm×85 mm×40 mm,质地软,表面有活动性出血,胆囊部分附着于肝脏肿物表面。病理:表面灰黄色,一侧面光滑,部分破裂,破口长35 mm,另一侧面粗糙附肝样组织,长径8 cm,切面灰红色,质地细腻,部分呈窝状,中央似有囊腔形成。免疫组化:Vimentin(+),CD31(+),CD34(+),FLI-1(+),Ki-67指数约60%,P53(弱+)。病理诊断:肝脏恶性肿瘤,表面破裂,符合血管肉瘤(Primary hepatic angiosarcoma,PHA)[1]。

2 讨 论

PHA来源于血窦内皮细胞,较为罕见,有很强的侵袭性,是一种内皮来源的肉瘤。病因明确的患者较少见,有文献报道可能与长期密切接触氯乙烯、二氧化钍、无机砷以及使用雄激素合成的类固醇等物质有关[2,3]。PKA主要发生在老年人,以60~70岁多见,男女比例约为4:1[4]。临床症状一般无特异性,与其它肝脏恶性肿瘤症状类似;随病变进展,肝功能可出现损害,血小板减少症和DIC是其特征性表现。PHA血运丰富,生长速度快,多数病灶内发生囊变、坏死和出血,因其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特别容易复发及远处转移。PHA病理由梭形细胞构成,镜下细胞之间无网状纤维。免疫组化CD31(+),CD34(+),CK(-)Glypican-3(-)Desmin(-)几乎都表达内皮细胞标记物CD31、CD34,其中CD31特异性好,CD34敏感性好,CK和Glypican-3(-)排除了肝细胞癌。Desmin(-)可除外肌源性或伴肌分化的肿瘤,本例的免疫组化与之相符。PHA在MRI上多呈类圆形,其内信号一般欠均匀,T1WI表现为不均匀低信号,中心可见片状或斑片状略高信号(提示出血),T2WI多为不均匀高信号,其内可见索条状低信号影,同时可伴不规则的流空血管影,部分中央可见片状低信号区(可代表含铁血黄素沉积、纤维化、陈旧出血)或更高信号区(提示新鲜出血或坏死),在DWI上表现为轻度受限或明显受限,注入顺磁性对比剂后,病灶出现明显不均匀强化,随时间延长,造影剂充填,但速度相对较慢,当病灶内出现坏死、出血、纤维化时,于延迟期显现为局部不规则或边缘环形强化,因PHA来源于肝血窦的血管内皮细胞,其血供丰富,所以对比剂进入病灶较快。

本病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①肝血管内皮细胞瘤:镜下肿瘤细胞似上皮样,呈多角形或类圆形,瘤细胞仅有轻度非典型性,无明显核分裂像,肿瘤间质炎症反应明显。中央可有纤维结构,外周为实质成分,主要为上皮样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其异型性相对较低,出血、坏死较PHA少见[1]。于MRI注入GD-DTPA后,动脉期呈环形强化,随时间延长,呈持续强化。②肝转移性血管肉瘤:鉴别较困难,据文献报道,转移性血管肉瘤极易出现坏死、出血,MRI增强后多数呈轻度环形强化[5]。当诊断困难时,也可结合PET/CT的检查结果来帮助诊断[6]。③分化差的肝细胞肝癌:其病灶也可表现为类似肉瘤样的梭形结构,注入核磁的顺磁性对比剂后,病灶迅速广泛强化,随时间延长,病灶强化程度逐渐减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K(+)、AFP(+)、血管标记物(-),予以鉴别。④海绵状血管瘤:在MRI上,可表现为典型的“灯泡征”,注入对比剂后,边缘结节样或环形强化,随时间延长,对比剂向中央充填。相比于海绵状血管瘤,PHA病灶内信号不均匀,多伴有出血、坏死等,注入对比剂早期呈不规则强化,囊变坏死区不强化。在临床上,海绵状血管瘤一般无症状,多为体检时发现,而PHA可表现为肝功能损害、血小板减少症和DIC及肿瘤恶病质的表现[7]。

猜你喜欢

片状肉瘤内皮细胞
有氧运动和精氨酸补充对高血压的干预作用及其与内皮细胞功能的关系
土槿皮乙酸对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细胞骨架的影响
左下肢黏液型脂肪肉瘤术后复发并心包转移1例
肺原发未分化高级别多形性肉瘤1例
溶酶体组织蛋白酶B增加自噬保护缺氧诱导的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HMGB1基因对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片状变燃速发射药燃烧性能的数值计算
片状电阻器开短路失效模式浅析
脂肪肉瘤,早发现才可能有好预后
有机物凝胶—助熔剂法制备片状钡铁氧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