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

2019-07-30

关键词:心肌梗死医护人员个性化

刘 静

(亳州市中医院,安徽 亳州 236800)

急性心肌梗死为一种心肌坏死,临床表现胸骨后疼痛,疼痛剧烈且持续,药物治疗无法完全缓解[1]。本研究为部分患者提供个性化护理,与常规急救的效果进行对比,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2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确诊,且自愿签署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书。将其随机平分为两组,各61例,其中,对照组男32例,女29例,年龄48~69岁,平均年龄(59.1±5.2)岁;观察组男30例,女31例,年龄44~67岁,平均年龄(56.5±4.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详细的全身检查,对照组施行常规急救措施,包括建立静脉通路、药物镇痛、氧气吸入、预防并发症等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施行个性化护理措施,具体如下[2]:①出诊迅速。制定科学的出诊规范,加强医护人员的急救技能培训。接到急救电话后,医护人员需短时间内询问清楚患者的病情与状态,及时派车,并主动联系患者家属。②急救护理。医护人员控制患者避免剧烈动作,适当与患者进行交流,尽可能缓解其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建立静脉通路,快速、准确地进行穿刺,必要时可建立多条通路,为后期用药奠定基础。③转运护理。待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后,及时将患者转运至医院,以保证患者得到进一步治疗。此外,医护人员需及时与患者家属沟通,向其说明转运的必要性及相关注意事项。同时联系医院部门,保证完善的接诊准备。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急救指标、转运成功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急救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急救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转运情况对比

对照组患者的转运成功率为81.97%(50例/61例);观察组患者的转运成功率为100%(61例/61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急救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急救指标对比(±s)

组别 出诊反应时间(s)急救时间(min) 入院时间(h)对照组(n=61) 68.3±10.5 40.2±7.3 2.9±0.2观察组(n=61) 44.6±11.2 23.7±6.6 2.0±0.5 t 12.057 13.095 13.053 P 0.000 0.000 0.000

2.3 两组患者转运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转运中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28%,低于对照组的18.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n(%)]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骤,常伴有心力衰竭、休克等,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家庭幸福造成严重威胁。临床表现为突发性胸骨后或上腹部疼痛,伴有烦躁、发热、腹胀等。相关研究表明,其致病因素包括过劳、暴饮暴食、激烈情绪、大量饮酒等。该病病情严重,及早发现与治疗、加强入院前护理十分重要[3]。个性化护理的基本要求是满足患者身心需求,与常规护理相比,更加整体性、具有针对性。医护人员以患者的实际病情、心理状态为基础数据,制定符合患者的个性化方案,从而保证良好的护理效果。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患者的急救效果更为理想,有利于缩短患者入院时间,预防并发症。

综上所述,个性化护理可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情况,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心肌梗死医护人员个性化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血清IL-12、SAA水平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预后的影响
一种融合PageRank和PersonalRank的多层个性化推荐算法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法国用免费拳击课感谢医护人员
《海峡姐妹》志愿者为医护人员送温暖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等疫情过去,你要记得这四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