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险意识管理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实施与效果

2019-07-30孔冬梅

关键词:手术室资料研究组

孔冬梅

(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手术室,江苏 南京 21130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0例。其中,研究组年龄18~56岁,平均年龄(29.35±2.06)岁,病程7~26个月;对照组年龄18~54岁,平均年龄(28.46±2.14)岁,病程8~32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服务,包括健康知识宣导、患者情绪安抚、注意事项提醒、各项生命体征检测等。而针对研究组患者,则实施风险意识管理服务,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手术之前的风险管理服务

手术室医护人员必须在术前通过查阅病历,术前访视等全面掌握患者的基本信息,如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拟行的麻醉方式与手术方式、手术时长等,严密审核其信息,保证手术通知单上的患者信息都是正无误的,以便于手术室护士更精准地准备手术物品与手术器械。针对有负面情绪的患者如焦虑等,医护人员可根据患者表现出来的情绪特点,术前至病床边进行术前访视,介绍手术室环境与手术成功的病历,对其实施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获取患者的信任,使其产生安全感,减少焦虑等负面情绪,最终有效地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1]。另外,详细记录术前准备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严密关注其变化,严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2)手术期间的风险管理服务

当患者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作为医护工作者一定要保证全程陪护,安全有效地安置好手术体位。术中随时关注主治医生的实际操作,在缝合深部组织与伤口的前后,一定要做好双人清点工作,防止出现异物遗留在患者体内的情况。医生在下达口头医嘱时,一定要复述医嘱,双人核对,保证安全正确用药。在使用抗生素前,必须先行过敏试验,做好血液的相关指标检验,明确血型,根据手术需求,进行有效的备血,以保证术中安全输血。

(3)手术之后的风险管理服务

密切关注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同时进行详细记录,分析可能会出现的风险问题,做好提前的防范与规避。

1.3 观察指标

总结分析两组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对护理质量的评分以及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患者对于护理工作服务的整体满意度

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为100.00%,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80.00%,研究组的护理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对比

研究组的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对比(±s,分)

组别 n 护理质量评分研究组 50 88.31±5.24对照组 50 62.74±3.21 t 5.78 P<0.05

2.3 风险事件发生概率

研究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研究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6%,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通过对结果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确保手术的安全顺利实施,同时也有效地降低手术室风险事故的发生概率,从而获得更可观的护理效果,提高患者满意程度,优化医患关系。

总而言之,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风险意识管理的实施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可以有效提高护理质量评分,提高患者整体满意程度,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具有较强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手术室资料研究组
手术室细节护理在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中的应用效果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术前访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手术室细节护理对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的作用
手术室细节护理在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