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药物不良反应风险管控的探研

2019-07-30黄正安

关键词:我院药品管控

黄正安

(广西凌云县人民医院,广西 百色 533199)

我国通过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以来,在药品的不良反应监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针对不良反应监测的同时,医疗机构也越来越关注药品质量管理的工作以及药品本身潜在的风险[1]。药品的风险管理是保障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的有效手段,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西药制剂种类繁多,规格品种多样,作用机制也不尽相同。因此,增加了药物风险管理方面的难度;西药制剂大多直接使用于病人的身体,如若管控不当,则会增加患者的各种不良反应,更有甚者会危及生命[2]。另一方面,当今社会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疗环境的相对复杂性,促使医务人员更应该提高自身业务技能,加强风险防范的意识,从而提高自身职业风险的管控,努力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积极迎接新的挑战。我院通过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实施,分析药物管理潜在的风险,在涉及药品的使用、质量保证、不良反应报告及监测等方面取得了有效进展,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药物的使用风险。随着当今社会人们法律意识的提升以及医疗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患者对于药学的服务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次研究针对药物不良反应风险管控方面的有效成果作出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各类药物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报告78例作为研究对象,以年度为限将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分为研究组(2018年)和对照组(2017年)。其中,男54例,女24例,年龄0.5~75岁,平均(40.3±2.4)岁。

1.2 方法

对78例不良反应的报告进行分析研究,调查不良反应的临床具体表现以及不良反应的用药情况,针对调查内容进行统计与分析。

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研究组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采用风险管控的一些措施,具体内容包括:①建立规范严格的管理体系制度。在药剂配制的过程中遵照岗位职责的要求严格执行,依照《临床静脉用药调配与使用指南》、《400种中西药注射剂临床配伍应用检索表》和《处方管理办法》的“四查十对”进行严格操作,做到“规范执行、规范操作、规范实施”。严格建立人人负责,层层把关的管理制度体系,从用药源头上规避药物质量存在的隐患。②提高药品使用管理人员的从业素质。提高药品使用管理从业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是提高药品质量管理的关键。医院通过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对药品使用管理人员通过进修学习、在岗培训、外出参观等的形式,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把提高药品使用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在药品使用管理的人员中制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同时也在不断提高药品使用管理人员的从业素质。③严格遵守质量监控标准。通过积极组织业务学习、参加技能培训等,提升医院药学部门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认真学习国家及国际的药品先进技术及药品标准,逐渐提高药品使用风险管控的水平,确保在用药过程中的安全可靠。通过记录两组研究对象的不良反应次数,并进行比较分析。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用药之后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情况,收集时段内药物不良反应各类药物的占比情况;收集时段内药物不良反应给药途径占比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用药之后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收集时段内我院发生不良反应各类药物占比情况(见表1)

表1 不良反应各类药物占比情况(n)

2.2 收集时段内我院发生不良反应各给药途径占比情况(见表2)

表2 不良反应给药途径占比情况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临床表现情况对比

研究组中以药物所致皮肤及附件损伤情况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良反应临床表现情况对比 [n(%)]

3 讨 论

从药物药理毒理学的角度来看,药物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风险,理论上而言任何一种药物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的情况发生,也就是人们俗话说的“是药三分毒”。因此,药物治疗总会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风险,而这种风险不可避免,尽管如此,只要我们防控得当,就能够减少不良反应对我们人体的伤害。

药物的不良反应,一般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有:①患者自身的特异性:有的患者会在使用某药物之后产生不良反应,但也有部分患者不会,究其原因可能因为患者的个体体质、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个体的差异造成的;②药物出厂后的质量问题:部分药物可能因为保管不当或者被污染,而存在的质量问题;③药物的剂量过大:药物使用剂量过大使得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增加;④药物配伍不当:合并用药过多至联合用药不当或不合理,可能会使治疗作用减弱,毒副作用增加或者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⑤用药的方式不当:药物剂型与用药途径不相匹配也易引发不良反应的出现,等等。

在本项研究中针对78例药物所导致的不良反应进行了分析研究,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就是由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会对患者的用药效果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3]。其中较常见的是内科药物不良反应,用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不良反应涉及的组织器官较为普遍,以皮肤及附件损伤为主,抗感染类药物在不良反应的各类药物中也较为常见,理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为了能够有效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针对药物的风险管控方面须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增强患者在合理用药宣传方面的教育: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大多会因为过分重视治疗效果而产生一定的紧张或焦虑的情绪,甚至会认为静脉滴注优于其他用药方式,因而导致静脉用药问题频繁发生[4]。通过本项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用药,引发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因其导致的皮肤及附件损伤占比也较高,针对该问题的出现,说明在临床治疗工作中必须加大对患者合理用药的宣传教育,使患者充分认识到不良反应出现情况与用药途径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提高患者对除静脉滴注以外其他用药途径的依从性,从而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5-6]。②增强医务人员对药物不良反应知识的培训:本研究中显示:药物所致的皮肤及其附件损伤情况占比较高,为92%,此外,其他各类不良反应也较为常见,临床表现无明显差异,会导致多个器官组织受损[7]。因此,医院方面要提高医务人员对各种不良反应表现的认识,熟悉并掌握针对不同不良反应的处理方式,预防因不良反应处置不当而导致医疗安全事故的发生。③加强不良反应上报制度的监控:作为医院方面应建立安全责任制,确定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第一责任人,避免出现互相推卸责任的现象。作为第一负责人,在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时,应立即上报。按照既定的工作流程逐级上报,减少漏报或误报情况的出现,从而提高各个科室人员对于药物不良反应上报情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综上所述,在临床工作中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会阻碍患者的用药效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其中内科药物的不良反应较为常见,主要以静脉滴注为主,在药物的不良反应中涉及的器官组织较为普遍,其中以皮肤及附件的损伤为主,抗感染类的药物在药物的不良反应中也较为常见,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猜你喜欢

我院药品管控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我院师生参加“天津市2022新年音乐会”
BIM技术在土建工程管控中的运用
EPC总承包项目的设计管控探讨
药品保存细解读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浅析现代项目管理中的违规行为管控
信用证洗钱风险识别及管控
水果药品
药品侵权的性质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