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尿激酶溶栓治疗在心源性脑梗塞患者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2019-07-30姚安安

关键词:心源性尿激酶脑梗塞

郑 隽,姚安安*

(江北区重庆市红十字会医院(江北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重庆 400000)

心源性脑梗塞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脑梗塞,其发病急,脑梗死面积大,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1]。本研究就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心源性脑梗塞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各53例。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男30例,女23例,年龄42~69岁,平均(53.24±2.69)岁;观察组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男29例,女24例,年龄42~70岁,平均(53.31±2.5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符合心源性脑梗塞诊断标准者;(2)患者及家属均知情研究;(3)对本研究药物无过敏者;排除标准:(1)妊娠或哺乳期患者;(2)合并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者;(3)无明确心源性栓子来源者。本研究所选病例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脉络宁注射液、胞二磷胆碱、复方丹参注射液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再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皮下注射肝素钠(江苏江山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40968,规格:0.5 mL)7500U;口服阿司匹林(山西兰花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4023980,规格:0.1 g×30片)3片;静脉滴注尿激酶(辽宁卫星制药厂生产,国药准字:H21022004,规格:10万U),取100万U加入0.9%生理盐水100 mL中;静脉滴注250 mL 20%甘露醇(浙江巨能乐斯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5467,规格:250 mL:50 g)。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临床疗效。(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价,分值范围0~42分,得分越低表示神经功能越好;(2)临床疗效:根据NIHSS评价,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NIHSS评分降低<18%;一般:临床症状明显改善,NIHSS评分降低18%~45%;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NIHSS评分降低>46%[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对比

治疗后3 d、5 d、7 d、14 d 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对比(±s,分)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对比(±s,分)

NIHSS评分 观察组(n=53) 对照组(n=53) t P治疗前 26.71±4.38 26.82±4.25 0.1381 0.4452治疗后3 d 17.54±4.25 23.24±4.33 6.8395 <0.0001治疗后5 d 11.92±3.24 20.52±3.11 13.9408<0.0001治疗后7 d 9.55±3.27 17.54±3.62 11.9240<0.0001治疗后14 d 7.54±3.12 14.54±3.67 10.5794<0.0001

2.2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92.45%vs69.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n(%)]

3 讨 论

心源性脑梗塞有多种因素导致,当栓子在脑血管中栓塞时,会降低脑组织供血,导致脑组织缺氧、缺血而坏死,致使患者出现无法自主、口歪、流口水、意识障碍等症状[3]。溶栓是治疗心源性脑梗塞的有效方法,可再通血管,降低出血风险,尿激酶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可激活血液纤溶系统,促进机体自我调节能力提高,防止血栓,且研究显示[4],尿激酶还能改善冠脉血流,增加血液供应量。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NIHSS评分和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尿激酶溶栓治疗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心源性尿激酶脑梗塞
不同浓度尿激酶在PICC导管堵塞再通中的应用进展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在急性脑梗塞中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有效性评价
超声针联合微泡干预尿激酶溶解体外血凝块
基于心内科老年患者在院内心源性猝死病因及临床危险因素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塞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
心源性猝死的10个“魔鬼时刻”
肺超声在心源性肺水肿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情绪护理在改善28例脑梗塞患者治疗配合性中的应用
中风(脑梗塞)恢复期的中医辨治及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