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广东省陆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2019-07-27陈德权兰泽英李玮麒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520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源地廊道阻力

陈德权,兰泽英,李玮麒 (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在快速城市化带来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显著改善的背后,人口增长、高强度土地开发和不合理土地利用方式也使生态环境状况恶化,生态问题日益凸显。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已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1]。

生态安全格局指由自然景观中处于不同方位和空间联系的某些关键局部共同构成的某种潜在的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对维系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相关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最早是由俞孔坚在Forman的景观格局优化方法基础上提出的[3-4]。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注重生态环境问题的综合解决,通过对自然-社会耦合系统的研究,确定相关的阈值和层次,提出区域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恢复和管治及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和途径[5-7]。

最小累积阻力(minimal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模型也称最小费用距离模型,因能较好地模拟地物景观对水平空间运动进程的阻碍作用而被大量学者用于生态连接度、功能分区和景观格局等方面的研究。MCR模型也被进一步利用到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上[8-15]。王琦等[8]从生态重要属性、胁迫和风险角度选取指标,基于源-汇理论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MCR模型构建了安徽省宁国市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杜悦悦等[9]以生态重要性选取源地并利用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构建阻力面,通过MCR模型对西南山地的生态安全格局进行研究。彭建等[10]和陈昕等[11]从区域典型生态环境出发,基于生态重要性评价与环境敏感性分析,构建并分析了云南玉溪市、广东云浮市等典型环境区域的生态安全格局。另外,还有很多学者针对典型生态环境区域,从生态基础性评价、景观功能网络、生态风险和生态红线划分等不同角度对生态安全格局展开不同层次的研究[12-17]。

源地选取和阻力面构建是识别生态廊道网络并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两项重要工作。首先,在源地选取上,现有研究偏重于生态系统基本服务功能评价,未充分考虑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需求联系,较少考虑居民的生态服务需求要素。自然社会生态系统离不开“人”这个活动主体,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要求生态基本服务与生态需求之间平衡发展[16-17]。刘思华[18]从广义和狭义方面阐述了“生态需求”的概念,其分别指对自然生态系统环境资源的需求和人本身的生态需求。前者与生态系统提供的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空气优化等基本服务功能息息相关,而人本身的生态需求则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对绿色舒适区的休憩需求和节假日生态景区的旅途需求[17,19]。格局的构建与优化是考虑生态系统基本服务、生物多样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多目标优化分析过程[7]。所以,有必要将居民生态服务需求这一指标加入源地选取体系。此外,鲜有尝试利用表征人类活动的多源空间数据组合校正阻力面的研究。在研究尺度上,以往研究多是基于市、县和典型区域城市集群视角,省级尺度上的研究很少。

广东省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于中国前列,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产业转移与大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对生态安全保障要求进一步提高,构建广东省省级生态安全格局对省内经济与生态的耦合发展与协调、地区总体生态环境的稳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笔者尝试从生态基本服务供给、居民生态需求和生态环境敏感性3个方面提取生态源地,利用夜间灯光数据和不透水表面指数数据共同校正阻力面,最后通过MCR模型识别生态廊道,进而识别广东省陆域生态安全格局,以期为中大尺度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和生态红线合理划定提供支持。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广东省地处 20°13′~25°31′N 和 109°39′~117°19′E之间,陆域面积为17.97万km2,位于中国华南沿海,与湘、赣、闽、桂邻接,并与港、澳接壤。境内水资源与矿藏资源丰富,但水资源时空分布均匀性差;年平均降水量为1 300~2 500 mm,年平均气温为19~24℃;拥有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其中,土地总面积的33.7%为山地,24.9%为丘陵;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广东省坐拥丰富的水资源和类型多样的生态系统和动植物资源,也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风险。由于较长时间注重经济发展,生活及生态空间品质未能得到较好的改善。有些地区无视区域客观承载力基础而进行过度开发,森林损失过量、水土流失加重、水资源和空气污染加重等诸多生态问题日益严重[20]。

1.2 数据来源

高程和坡度数据来自于地理空间数据云(http://www.gscloud.cn/)2017年30 m分辨率栅格的GDEMDEM空间数据集;土地利用数据、净第一性生产力(NPP)数据、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土壤数据、不透水表面指数、夜间灯光数据均下载自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服务中心(http://www.resdc.cn/);由于数据暂时缺乏,夜间灯光数据和不透水表面指数数据采用2013年数据,NPP数据则采用2010年数据代替。其他数据时间节点均在2015年。NDVI数据为年平均数据,通过对2015年SPOT_Vegetation的1 km季度数据集求平均值得到;气温和年降水量原始数据来自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的中国地面气候资料2015年累年值月值数据集,月气象数据通过反距离权重法插值得到;自然保护区数据来自于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网站(http://www.gdnr.org.cn/)并进行整理;行政区划及其他基础地理数据来自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研究数据统一坐标系为Krasovsky_1940_Albers,因为东沙群岛的大部分数据缺乏,地理位置相距大陆较远并在空间上独立,故研究区域并未包含这一地区,仅在图中作为地理界线标志。

2 研究方法

2.1 基于MCR模型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方法

基于彭建等[7,10]、蒙吉军等[17]提出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方法,从居民的生态需求出发,结合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结果和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结果,识别源地;采用MCR模型测算源地间景观要素流通的相对阻力,通过夜间灯光数据和不透水表面指数数据构建双校正模型并建立生态源地扩张阻力面;以生态源地中心和地理位置好的自然保护区为生态节点,进而通过ArcGIS 10.3软件的距离分析工具甄别关键廊道、潜在廊道和生态战略节点等其他生态安全格局组分,识别广东省陆域生态安全格局。

2.2 基于生态重要性评价的源地选取

生态源地指拥有很高的生态重要性,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相当重要的区域[14]。生态用地的重要性评价除了需要考虑自身自然特性的重要程度以外,还需要分析生态用地对人们生态需求服务供给的能力。人们的生态需求分为对自然生态系统环境资源的需求和人自身的生态休闲需求,生态需求强弱与生态用地的服务供给能力密切相关。生态系统提供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固碳释氧服务和区域环境调控等基本服务是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环境资源需求的满足。微观层面上的生态休闲需求表现在居民工作日休闲的需要和双休日的短程旅行休憩生态用地的需求,所以需要对生态用地基本服务和居民生态休闲需求进行耦合分析。结合广东省经济发展程度高、生态环境敏感性强的特点,在参考《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广东省主体功能区划》和现有研究[7,9,17,19]的基础上,选取相关指标从生态用地基本服务重要性、居民生态休闲需求和生态敏感性特征状况方面进行评价,从而识别生态保护源地。

2.2.1 生态基本服务重要性评价

生态基本服务功能在满足人们对稳定的自然

式(1)中,LD为生物多样性服务当量修正值;INDV,i为栅格i的 NDVI值;INDV,a为栅格i所在景观类型中所有栅格NDVI均值;LD,i为栅格i景观类型的基本生物多样性服务当量。

土壤保持能力亦是评价生态系统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区域应对特定侵蚀并保持生态安全的水平。采用修正的通用土壤侵蚀方程(RUSLE)模型对斑块的土壤保持能力进行评价:

式(2)中,A0为单位面积潜在土壤侵蚀量,t·hm-2·a-1;A1为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t·hm-2·a-1;A 为预测土壤侵蚀量,t·hm-2·a-1;R 为降雨侵蚀力;K为土壤可侵蚀因子;L为坡长因子;S为坡度因子;C为植被覆盖因子;P为土壤保持措施因子[20]。

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考虑到广东省水资源丰富、降雨量大、水系错综复杂等特点,主要从水资源安全角度出发,由综合水资源保护能力和洪水安全保护重要性评价结果来表征(表1)。其中,不同覆被类型对水资源的涵养能力不同,所以前者可以由水源涵养重要性进行评价,洪流安全保护重要性则是计算距河流的距离,利用ArcGIS 10.3软件建立缓生活环境的需求方面非常重要。生态服务重要性评价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基本功能、基本特征为基础,通过分析各项基本特征指标大小和功能强弱,可以明晰生态基础服务格局和空间分异状况。尽管生态系统服务种类多样,可以划分为4类25项,但主要包括水资源和大气调节、土壤保持以及生物多样性支持等方面。近年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研究分析也显示: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损失中水文调节损失、维持生物多样性功能损失、气体服务损失和保持土壤功能损失等方面占比较大[21]。参照《广东省主体功能区划》所指出的自然状况与特点,从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和固碳释氧能力4个方面对生态重要性进行综合评价。结合地域特性与相关研究[10-11]赋予上述4个方面的权重为0.3、0.3、0.2和0.2,各评价结果都采用自然断点法分为不重要、一般、次重要、重要和最重要5个等级,最后通过加权叠加上述4个因子再分级得到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结果(图1)。

生物多样性评价采用基于NDVI修正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生态多样性服务当量的方法[9,17],生态多样性服务当量的测算基于谢高地等[22]的研究成果。冲区并按等级进行评价,分级标准和赋值方法参见文献[8,17]。固碳释氧能力是绿色生态系统功能服务能力较直接体现,选用基于光能利用率模型(GLM_PEM)的NPP数据表征固碳释氧能力。

图1 广东省陆域生态源地评价Fig.1 Assessment of ecological source in Guangdong Province

表1 广东省水资源安全评价体系Table 1 Water resources safety evaluation system of Guangdong Province

2.2.2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生态敏感性指生态系统环境对区域内自然活动及人们行为活动侵扰的反应程度,引发生态环境问题的强度和概率的大小。生态敏感性高的地区在受到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不合理活动侵扰下更容易发生问题且更难恢复。生态敏感性重要性评价可依据敏感性评价分级选出保护重要性程度高的生态敏感区,以期从提高生态系统内部稳定性视角,指引确立生态安全空间并为预防和治理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依据[23]。

具体评价过程为先选取高程、坡度、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侵蚀强度5类指标作为评价因子。土壤侵蚀强度评价结果为用RUSLE模型计算后所得结果并依据土壤侵蚀分级标准划定得到,相应的分级标准、赋值和权重的确定参照杨天荣等[24]、李建军等[25]研究成果(表2),赋值并加权得到评价结果,最后利用自然断点法划分为不重要、一般、次重要、重要和最重要5个等级(图1)。

2.2.3 居民生态需求分析

目前,对居民生态需求进行分析探讨的多为定性研究,对其进行有效空间测度的研究较少。居民生态需求在空间上会因生态用地所处地理位置、社会经济环境的不同存在明显差异[19]。生态需求实质上是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要[6],生态用地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可以从宏观、微观层面满足居民的生态需求,现有的研究方法中常用的生态足迹法和碳氧平衡法都是映射了生态系统服务的某一功能,宏观层面上前文已做探讨。微观层面上生态需求表现在人们对生态休闲用地的需求,主要体现为工作日的休闲需要和双休日的短程旅行休憩生态用地需求。日常工作日休闲居民会选择距街区最近的生态服务用地,所以距离近的生态用地被利用的次数会更多,相比距街区较远的地块有更好的服务供给能力。也就是说距街区越近的生态服务用地对居民生态需求能力越高,生态重要性也就越高。短途旅行的生态休闲需求也类似,而若要得到生态需求的空间分布情况,则需要基于人口密度分布数据做进一步分析。夜间灯光数据(DMSP/OLS)不仅能很好地体现经济要素和环境要素空间差异,还能很好地模拟人口活动密度分布[26]。借助ZHANG等[19]、蒙吉军等[17]的研究思路,基于核密度分析方法原理统计不同扩散半径下的生态需求聚集强度。参照现有研究成果设置需求半径为10和100 km计算夜间灯光聚集强度,归一化后等权重计算得到最终的不重要、一般、次重要、重要和最重要生态需求分布(图1)。需求强度计算公式为

式(3)中,DE,i为栅格i对应的生态需求值;Pi为栅格i对应的扩散半径下的生态需求核密度函数值;Di为生态用地栅格i与其邻近有效需求点的最短距离。

表2 生态敏感性评价Table 2 Ecological sensitivity evaluation

最后,结合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重要性和居民生态需求重要性3项评价结果,在参考相关资料[11,17,19]的基础上分别赋予 0.4、0.4和0.2的权重,利用ArcGIS 10.3软件加权叠加工具得到源地保护重要性结果。最后,基于自然间断点法划分为不重要、一般、次重要、重要和最重要5个等级,选取重要性最高的等级作为生态源地(图1)。

2.3 阻力面构建与阻力值校正

土地覆被类型的不同对于生物水平空间移动的生态过程和生态因子的流通有着差异化的阻碍作用,以土地覆被类型为基础设立阻力系数,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相同土地覆被类型下差异化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故实际存在的阻力空间差异难以真实地表现出来[7]。夜间灯光数据能对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强度,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等有着良好的表征作用[26]。不透水表面指数则能够对城市生态状况和总体建设格局进行有效度量,成为城市问题研究的重要依据[27]。在现有研究对土地利用类型确定的阻力值基础上,将土地覆被分为林地、草地、园地、耕地、水体、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并赋予1、10、20、30、50、300和500的阻力系数[17,24],同时利用不透水表面指数数据和夜间灯光数据进行校正,构建的模型为

式(4)中,R为修正的栅格生态阻力系数;ITL,i为栅格i的灯光指数;ITL为栅格i对应的景观类型的平均灯光指数;AIS,i为栅格i的不透水表面指数;AIS为栅格i对应的景观类型的平均不透水表面指数;R0为栅格i的景观类型的基本阻力系数。另外,由于夜间灯光数据和不透水表面指数为0时,为没有人类活动的纯自然状态,如果将为0的情况直接用模型处理会存在一定的数据失真状况,故将此种情况下的校正系数设为1。

2.4 生态廊道识别

生态廊道是区域优质生态源地间相互连接的良好通路,是生物迁移运动和生态因子交流的关键通道。生态廊道生态服务功能具有多样性,在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污染物净化、水土保持和洪水调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保持生态功能服务、保证生态因子在源地之间有效流通和维持生态过程稳定的关键载体[28]。MCR模型公式为

式(5)中,f为反映某点到基面最小累积阻力与生态过程的正相关关系的正函数;RMC为累积最小阻力值;Dij为从源地栅格j到某景观栅格i的空间距离;Ri为景观栅格i对某运动的阻力系数。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源地识别结果分析

通过分析广东省陆域生态源地综合评价结果(图1),对各等级斑块进行统计,得到以下结果:

(1)源地区域(最重要等级斑块)总面积为5.2万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9.59%,主要分布在北部山脉、梅州市的北部和东部莲花山脉、河源市中部的罗浮山周围和新丰江水库周围、惠州市北部和与河源市、汕尾市交界处以及肇庆市西南部的天露山、云开山脉地区,这些区域基本都是森林区域。由图2可知,最重要等级斑块中林地面积占比为92.02%;重要等级斑块面积为56 027 km2,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1.58%,重要斑块在空间上紧邻最重要斑块,主要覆被类型也是林地,耕地次之,但差距较大,两者占比之和达84.56%。

(2)次重要和一般重要斑块以耕地为主,分别占50.14%和65.40%,而不重要斑块多为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生态价值较低。在其他生态用地类型中,水体、园地多为重要性较高的斑块,在次重要等级斑块中占比较高,草地在各等级的分布较均匀。

(3)生态源地主要集中在韶关、梅州、清远、河源、肇庆和惠州等面积较大、林地面积较广的市。源地面积和区域占比都较小的是经济相对发达的东莞市、深圳市、中山市和珠海市。由图3可知,重要性等级在重要等级以上的斑块也集中在韶关、梅州、清远、河源、肇庆和惠州这些地市,最重要、重要等级斑块两项占比都较大的市还有地处广东西南的坐落着云雾山、天露山和云开山脉的云浮市、阳江市和茂名市。总的来说,韶关、梅州、清远、河源、肇庆、惠州、云浮、阳江和茂名这些市的总体生态安全程度高,承担着省级主要的区域气候调节、生态环境改善的生态服务供给任务。次重要斑块主要集中在建成区非生态用地周围、次生态重要性地类和生态环境敏感性一般的区域,造成这种分布的原因可能是居民的生态服务需求影响。生态服务需求强的地区集中在人口密度高的城市中心区域,所以周边区域的生态服务重要性高。

图2 广东省陆域各等级斑块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占比Fig.2 Area proportion of types of land use for each grade patch

图3 广东省各地市生态用地等级分布Fig.3 Distribution of ecological sites at all levels in Guangdong Province

3.2 阻力值校正和源地提取的验证

将经2种表征人类活动空间数据校正后的阻力面和仅经夜间灯光数据校正后的阻力面进行对比(图4),可以看出结合两者校正的阻力面比仅经夜间灯光数据校正的阻力面在模拟区域环境和分级差异方面表现得更好。

将由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网发布的38个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剔除面积较小的或位于岛屿内的诸如广东珠江口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惠东港口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南澎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南澳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源地提取后的格局进行叠加,发现叠加在源地综合评价结果上的自然保护区基本在生态源地的提取范围内(图5),可见源地的提取结果比较合理。

图4 广东省陆域校正后阻力面对比Fig.4 Comparison of modified resistance surfaces

图5 广东省陆域生态源地提取结果有效性的验证Fig.5 Validation of results of ecological source extrac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3.3 廊道识别与安全格局识别

3.3.1 廊道识别

廊道的提取和生态节点密不可分,生态节点是指生态空间内连接相近源地、对生态流起重要作用的景观组分[8]。基于杜悦悦等[9]、陈昕等[11]生态节点提取方法,根据源地提取结果,先以源地中心点和处于源地中心且地理位置较好的自然保护区中心为结点,再分别以每个结点为汇,以剩余的点为源,利用ArcGIS 10.3软件的距离分析工具可以得到N条最小耗费路径,叠加得到所有生态节点与最近生态节点之间的廊道网络,即为关键生态廊道;再以没有连接的生态节点为源点,向其他节点求得次最小耗费路径,将其作为潜在廊道,最后剔除与现有河流水系生态廊道相重叠的廊道,并提取生态廊道网络中的交点作为新的生态节点。关键生态廊道、潜在生态廊道和现有河流生态廊道共同组建的生态廊道网络与生态节点及其他生态组分共同构建了生态安全格局(图6)。计算得到关键生态廊道长度为1 845.92 km,潜在生态廊道为1 326.623 km。

图6 广东省陆域生态安全格局Fig.6 Landscape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in Guangdong Province

3.3.2 格局分析

提取的生态格局组分包括生态源地,高、低重要性生态用地斑块,关键廊道,潜在廊道和现有河流廊道。3种廊道构成生态廊道网络,总体来看呈大环状向内互连分布,关键廊道在北部、西南、中部和东部连片山脉处形成明显聚合,体现了区域内生态要素流通性。通过提取潜在生态廊道,构建了区域间高等级生态用地之间的最佳联通路径,形成了从西南云浮云开南北山脉沿七星岩、起微山山脉、北部南岭、大东山、瑶山、东北滑石山、青云山,河源、梅州北部的外部生态廊道带,从茂名、阳江云雾山脉到肇庆东南、清远南部、广东惠州北部直至汕尾、揭阳交界处的中部环状生态廊道连接带,以及南部环珠江口生态廊道。而现有的河流廊道分别从西部西江,北部北江、连江,东部东江、梅江、韩江,西南部鉴江、谭江,南部西枝江、增江各个方向将内中外生态廊道形成串连,连接打通了各生态斑块要素,共同形成以珠江口为中心向外散射、三环环绕相连接的“一带多廊两防护”的蛛网式格局。“两防护”指北部山区和珠江三角洲外围的两道生态廊道连接的生态保护屏障,“一带”指南部沿海防护林带,“多廊”指鉴江、西江、北江、东江、韩江和梅江等连接广东省内外部生态要素的现有河流生态廊道。

3.4 讨论

格局构建后的有效性定量评价是必要的,由于人力物力有限,并未构建长期动态监测的定量评价方案,将源地的提取结果与提供生态系统基本服务并满足人们生态需求能力较强的自然保护区空间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叠加在源地综合评价结果上的自然保护区基本在生态源地的提取范围内,而大多数保护区以生物多样性、水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为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源地提取的合理性,从侧面为格局构建的有效性提供依据。

生态源地应通过划定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手段设为优先生态保护区域,在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和保护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安全的前提下,选择较低重要性区域和部分高重要性生态用地进行适度开发,以承接产业转移。生态廊道和关键生态节点应设为禁止开发区域,省、市、县统一规划,以保证廊道网络的连通性,继续推进如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建立功能健全的防护林体系,形成乔木、灌木、草地相结合,多种类、多层次的自然防护层。现有的河流生态廊道在整个生态安全格局中有承内起外、串联互通的重要作用,河流的上游也是主要的水源地集水区,在水源涵养方面意义重大。所以,增强对河流水域等水资源的生态保护显得格外重要。需采取一定方案进一步优化水环境功能分区,实行河流分段责任人管制,严格控制产业污染以保障水资源安全。加强生活污水处理,严格控制生活和生产活动对水质的污染,综合整治污染河道以恢复生态受损区域。较低重要性斑块由次重要和一般重要性斑块构成,大多是生态服务重要性较低、环境敏感重要性强度较弱的地区。对于处于生态需求强度较高的次重要等级区域,需实行限制开发的政策,在努力保护现有生态服务绿地的同时进一步建设公共生态服务设施,以减轻中心发展城区的生态服务需求压力。

4 结论

从生态需求角度出发,结合生态敏感性分析对广东省生态源地进行综合评价识别,组合灯光数据和不透水表面数据对阻力值进行校正,结合源地中识别的生态节点和校正后阻力面识别的生态廊道网络,最后识别广东省陆域生态安全格局,得出以下结论:

(1)考虑居民生态需求下的源地提取可以从人们生态需求角度出发,充分考虑生态用地斑块的生态服务能力,将人们主动的生态需求与大环境下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相结合,能识别更符合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生态安全格局。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数据有较强的生态系统基本服务与满足人们主动生态需求的作用。自然保护区基本落在源地提取范围内,间接证明了基于生态服务需求构建的生态安全格局的合理性。

(2)广东省生态源地和较高重要性斑块面积占总面积的61.17%,主要集中在高质量山地,最重要等级斑块中林地面积占比为92.02%。关键生态廊道、潜在生态廊道和现有河流生态廊道共同形成以珠江口为中心向外散射、三环环绕相连接的“一带多廊两防护”的蛛网式格局。关键廊道与潜在廊道的构建和维持、现有廊道的保护和修复以及更好地保持各生态用地间的流通性是生态保护建设的重点。广东省生态安全保障的现实路径可以从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和源地保持等方面入手,对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实行重点保护,严格控制水土流失。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程以及区域污水处理和河道整治工程力度,着力提升现有生态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于中心建成区周围的次重要性、一般斑块可以优先考虑发展公共生态服务设施,进一步满足居民的生态服务需求并减轻中心发展城区的生态服务需求压力。

(3)通过夜间灯光数据和不透水表面指数等表征人类活动强度的空间数据,对以土地覆被类型为基础构建的阻力面阻力值进行校正能够更好地模拟现实场景。结合利用多元数据可以进一步完善阻力面,未来的研究在考虑人类活动对生态过程影响时可以进一步引入新数据,使阻力值设定更为合理。

猜你喜欢

源地廊道阻力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广西多举措阻力糖业发展又好又快
鼻阻力测定在儿童OSA诊疗中的临床作用
5种源地葛萝槭表型性状变异研究
鹰潭市绿色廊道景观格局探究
零阻力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猪猴跳伞
移民与文化认同:土家族民歌《吴幺姑》探析
青海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