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养“失能” 释放“有能”

2019-07-26喻芳

当代党员 2019年14期
关键词:奉节县永乐贫困家庭

喻芳

5月16日,初夏的一场雨,让坐落在长江边上的奉节县永乐失能人员供养中心,显得格外干净。

45岁的贾开诚,起了一个大早。吃完早饭,他就忙着粘贴他的“钻石绣”。

“向大家展示我的手工活,很有成就感,在这里无忧无虑,饿了有人管,病了也不愁,还可以做点自己喜欢的事。” 贾开诚满脸堆着笑。

七八位失能人员围着笔者,争相诉说这个特殊的“家”带给他们的新生活。

如何确保重度残疾失能人员在小康路上不掉队?

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初,奉节县便率先进行了探索——通过建立供养中心集中照料失能者,解放其家庭成员参与生产、工作,从而帮助整个家庭实现脱贫增收。

三年过去,这一探索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其“政府兜底保障、释放劳动能力、助推脱贫攻坚”的做法得到多方认可。

失能包袱,贫困户脱贫路上的 “拦路虎”

白帝镇鸡山村二组饶福寿的女儿小欢(化名)身患先天性小儿麻痹症,生活完全无法自理,需24小时看护。

多年来,饶福寿夫妻二人背着女儿奔走于市内各大医院。因长期医治女儿的病,全家不仅债台高筑,而且夫妻俩也被捆绑了手脚,无法外出务工,也没时间打理农活。

“债务最多时,达到6万元。”饶福寿很无奈,全家陷入深度贫困之中。

和小欢的情况一样,今年35岁的余国蓉, 2004年突患结核性脑膜炎,2011年,病情恶化,腰部以下失去知觉,导致肢体一级残疾。

据统计,残疾人贫困发生率比一般人口贫困发生率高出2倍以上。由此,农村贫困残疾人是贫困人口中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返贫率最高的特殊困难群体,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

一人失能,全家被困。

余国蓉生活不能自理,父母被“捆绑”住了正常劳动的手脚。

“2014年,自家300多株脐橙荒废了,无奈之下,我只好将果园交给邻居经营。”余国蓉的父亲回忆起那些年满是心酸:“家里全靠自己一个人,一边照顾女儿,一边趁着间隙四处打零工糊口。”

像小欢、余国蓉这样的情况,是农村贫困残疾人的普遍状态:家庭无法创业就业,没时间没精力脱贫致富,只能深陷贫困的泥沼。

如何啃下这块最难的“硬骨头”?

近些年来,奉节通过全覆盖、网格化、地毯式入户走访,摸排出失能贫困人员948户1013人,其中,因残致贫比例超51%,因病致贫比例为12.3%。

精心调研后,奉节县委、县政府积极探索建立贫困家庭和农村“五保”失能人员“政府兜底保障、释放劳动能力、助推脱贫攻坚”集中供养模式,彻底解决贫困家庭的后顾之忧。

同时,在具体执行中,奉节将集中供养帮扶对象限定为农村“五保”失能人员、城市“三无”失能人员、城乡低保和农村建卡贫困户等贫困家庭中的失能人员,由县民政局、县残联,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把关审核,采取申报、核实、审批、公示四步工作程序,确保每个申请人员符合集中供养条件,将有限的钱用在实处。

集中供养,让失能家庭脱贫路上“轻装上阵”

“住在这里,衣食无忧,比家里还好,特别是病了,再不愁困在家里了。” 正在院坝晒太阳的48岁失能人员饶志保告诉记者。

经调研测算,政府兜底供养1名失能人员,当地需要运行经费1500元/月。全县要照顾这么多人,资金从哪儿来?

“主要是整合城乡低保、特困供养、慈善捐赠等社会救助资金,不足部分再由财政兜底保障。”永乐失能人员供养中心院长石宗祥说,入住失能人员平时享受的最低生活保障、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补助资金,交给中心作为日常供养费用,个人不再重复领取。

“平均每集中供养1名失能人员,至少可以释放1名劳动力,按人均每月劳务收入3000元保守估算,一年增收3万多元。那么,一个家庭户均收入就可以达到政府投入的4倍以上。” 奉节县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给笔者算了一笔账。

“我们还按1:7的比例聘请专业管理、医疗护理等服务人员,对失能人员实行专业照顾,科学合理安排住宿、学习和康复训练,指派全科医生每周对失能人员进行一次身体检查和常见病处理,让贫困失能人员过上有尊严和体面的生活。”这位负责人说。

自从余国蓉住进永乐“新家”以来, 其父母收回了果园的经营权,通过精心打理,300多株脐橙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去年收获脐橙8000公斤,卖了近3万元。”余国荣的母亲笑道。不仅如此,家里还享受到了2万元无息扶贫金融贷款,夫妻俩用这笔钱重新栽种了200株脐橙苗,长势十分喜人,再过两年就可以挂果。

在奉节,通过供养中心养护失能重度残疾人员,从而重新燃起生活希望的家庭,远不止余国蓉一家。

2016年,小欢住进供养中心后,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她的父母养了21头牛,当年卖了8头,年收入达4.2万元。

白帝镇坪上村27岁的侯海洋,有智力、肢体多重残疾,入住草堂养护中心后,父母在家种植荒废多年的脐橙,去年获得脐橙收入2万余元。

竹园镇百步村卢元明将智力一级残疾的儿子卢宁(化名)送进供养中心后,与妻子外出务工,家庭月收入达到6000元,摘掉“贫困帽”指日可待。

……

在奉节,通过集中供养重度残疾人员,激发贫困家庭的内生动力,让越来越多对生活失去信心的家庭,看到了生活的曙光。

动态管理,让失能人员和家庭重拾信心

托养一个人,脱贫一家人。

“我们希望每个失能人员都能自尊和自强。”石宗祥说,为了让失能人员最大限度拥有一技之长,中心还开办有刺绣、绘画等方面的特长培训,今后失能人员要是选择回家,凭借手艺也能找到自己的“饭碗”。

贾开诚如今对自己的生活感到特别满意,每天热衷粘贴“钻石锈”,生活充实而快乐。

五马镇竹林村的冉良平两兄弟肢残入住后,在供养中心的指导下,用健全的手学会了做工艺鞋底,作品图案精美,受到大家的好评。

在入住永乐供养中心前,余国蓉还与奉节县红十字会签署了器官捐赠协议,生后把眼角膜和心脏捐给有需要的人,成为奉节最年轻的器官捐赠协议者。

6月25日,余国蓉搬进了新建的奉节县永乐供养中心,生活从此没了后顾之忧。

除了给予心理和生理上的照顾,供养中心还建立动态管理档案,实行家庭收入状况随访记录,对每个家庭釋放了多少劳动力、现在收入情况,一一进行随访记录。

“我们还实行有序退出,家庭已脱贫发展到有供养能力时,家属将失能人员接回家或转送其他机构。建立再入机制,有效防止失能人员回归家庭后发生再次返贫的现象。”石宗祥说。

目前,奉节县共投资2600万元建设永乐、吐祥、草堂三个供养中心,累计入住545位失能人员,释放810个家庭劳动力,每年增收2400余万元,400多户失能人员贫困家庭实现了脱贫致富。

奉节县以问题为导向,边行边试,供养“失能”释放“有能”,以小投入换取大收益,为贫困劳动力“松绑”,走出一条适合当地实际的道路,使“因病致贫”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确保孤残困难家庭如期脱贫。

【声音】

很久以来,我的生活没有什么希望,感觉自己被遗忘。但自从女儿住进了这个“特殊”的新家,大家互相照顾,自己还能做些活路,生活又有了希望。

——奉节县白帝镇鸡山村二组饶福寿

通过集中供养的方式,看似增加了政府负担,实际上让每个“失能”家庭释放“有能”,找到了脱贫的出路,让他们过上了体面又有尊严的生活。

——奉节县卫生健康委员会有关负责人

猜你喜欢

奉节县永乐贫困家庭
彩色笔动起来
《永乐大典》所见明人佚集二种
基本医疗保险缓解农村贫困家庭医疗负担的效果
——基于宁夏西吉某乡镇174户农户的调查结果
博物洽闻,通达古今——记奉节县博物馆群
生态经济推动重庆市奉节县生态涵养发展实践研究
城市贫困家庭的孤独感分析
环首都贫困带农村贫困家庭识别及其特征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误差平衡方法——以重庆市奉节县为例
关于嘉业堂收藏的两册《永乐大典》
永乐时期明朝与女真的关系